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幼儿心理

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攀比心理虽然在青少年、成年人中曾遍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着积极性作用,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家长、教应本着正确的态度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采取一些较为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心理。如何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儿童学习游戏介绍 儿童弱视的表现有哪些 夏季宝宝应该预防的四大疾病

1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

  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3儿童学习游戏介绍

  一、踢毽子

  踢键子也有称“踢毽子”的,是儿童特别是女孩的主要游戏项目。键子用鸡毛作上部,小圆铁板或铜钱作“底垫”,以布相包扎而成。耍时,由一名或数名儿童,以脚尖、脚后跟相踢,数多不失误者为优胜。

  二、跳坊(房)

  在地上划若干线条,分成片块,两行,每行四至六块,两孩童以单腿跳,或脚夹瓦片跳,跳时数数字,不掉瓦片,以多为胜。

  三、打陀螺

  陀螺俗名“猴”。以寸木削尖一头,形似圆椎形,卷上鞭子甩地而打,边打圆椎边转,以时间长、不倒为优胜,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相赛。

  四、抓子

  以石子、瓦蛋、泥蛋等为子(码),一手抓完,摔至空中,约近尺高,然后用手全接,或翻手以手背相接,以不掉为胜,抓子时可留子,在扔空时,迅速抓住遗子并接住空子(空中甩上的子),以不掉为胜。一般抓子,多为女孩相耍。

  五、翻交交

  两儿童,甲童以线圈在两手绷紧,在双股线中间,乙童用双手无名指相勾,翻倒到自己双手中,然后甲童又翻交到自己手中,反复多次,翻成“剪子交”、“牛槽交”、“拉锯交”、“四股线交”等交子花,以此游戏赛智能。

  六、丢手帕

  群童围成圈,头向内,不外看,由一童拿手帕在身后转圈,丢到谁后面发现不了时,即起而换位。依次为戏。

  七、捉迷藏

  群童围圈,一童蒙眼,双手摸人,摸住谁即胜,该童再蒙眼摸人;或有一物件,由某童掌握,一人摸捉,摸到人,说“不是”,即另摸,直到摸获应“是”为谁,即换这位摸到的孩童。

4儿童弱视的表现有哪些

  1、喜欢愣神或专注某物时出现了“对眼儿”。

  2、看东西的时候很吃力,喜欢凑得很近。有这种表现的宝宝说明视力已经有问题,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

  3、喜欢歪头、偏脸看书。不正确的读书姿势会影响宝宝的视力。而且总是歪着看东西,宝宝可能会形成斜视,之后演变成弱视。

  4、在阳光下一眼眯缝怕光。这说明宝宝两只眼睛的屈光度已经出现差异,怕光的那只眼睛会变得越来越“胆怯”,视力也会随之下降。

  5、总是斜视着看东西。宝宝斜视看东西时,通常只使用一只眼睛,而另一只眼睛则不能注意所看的东西。长此以往,宝宝的大脑皮层就是抑制斜视的那只眼睛传入信息的冲动,慢慢地这只眼睛就会变成弱视。

5夏季宝宝应该预防的四大疾病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春夏季空气中飘浮多种花粉、植物叶屑,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的高发期,春暖花开,户外活动增加,春游、踏青增多,这类病人很多,因此,有过敏性疾病的病人要减少暴露的机会,外出时,戴口罩,作好防护;某些水果过敏者应避免食用(如芒果、菠萝);如出现反复不愈的“感冒”、鼻痒、咳嗽、胸闷、气喘,或剧烈活动后咳嗽,应及时就医。

  二、呼吸道感染病:春季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如不及时增减衣物,易发生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它们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败血症等;另外,春夏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病等,因此,要保护孩子的呼吸道、截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让孩子少到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空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家庭、幼儿园经常开窗通风,及时增减衣物,运动后及时擦汗,避免到人流拥挤、嘈杂、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游玩;合理膳食,注意水果、蔬菜摄取,搭配粗粮、杂粮,保证丰富的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三、肠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不良:随着气温升高,病原微生物孳生,食物易变质,加之孩子贪食冷饮、过多喝饮料,致使胃酸被稀释。酸度下降,消化道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因此,提醒家长注意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贪凉,饮食需要清淡易消化,另外要注意食物的相克,如黄瓜和花生同食引起腹泻;西红柿和红薯同食引起呕吐;梨和开水同食引起腹泻等等。

  四、外伤及虫咬伤:天气转暖,孩子活动度增大,家中经常开窗,防护设备疏于维护,经常容易出现外伤、坠楼、溺水等意外事故;天气转暖后儿童穿着减少,暴露部位增多,容易引起虫咬伤。因此,要注意防范,对儿童多加看管,远离水塘湖泊;发生虫咬伤可以先用药物牙膏涂抹,如果红肿严重或有刺痛感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