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幼儿心理

频繁搬家导致儿童心理受创

研究显示,那些搬家超过3次的儿童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冲动。科学家表示,搬家对儿童来说,意味着与原本的朋友失去联系并且突然被迫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此外,当父母决定搬家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意见被忽略了。那么要注意什么?一起看。

目录 幼儿营养须做好三个平衡点 频繁搬家可致儿童心理受创 五种心理障碍困扰残疾儿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1幼儿营养须做好三个平衡点

  一、热能平衡

  幼儿热能除满足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肌肉活动消耗外,还需满足身体物质的增长需要和排泄损失。其相对需要量高于成人,一般每天每kg体重100-110Kcal(420-462kJ)。若能量供给过高,虽保证了幼儿生长,但同时造成幼儿肥胖或超重,也可能会造成成人后肥胖潜在的体质代谢机制。幼儿动物性食品摄入如火腿等肉制品、鸡蛋、牛奶过高可使体内酸性增加而不利于某些矿物质的吸收。在幼儿喂养中,有些家属经常以满足小儿的嗜好为主,而且有喂养次数过多、摄食过多的现象。小儿胃肠始终保持充裕状态对小儿健康不利,喂养中须注意改正。

  二、蛋白质平衡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当膳食中蛋白质供给不足时,会出现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如腹胀、水肿、贫血等现象。而过多摄入蛋白质对机体同样有害,长期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引起便秘、肠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增加体内氨类毒副产物,加重肝肾负担,使钙的排出增加,影响幼儿生长。

  幼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高,而且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一般婴幼儿的供给量标准为每天每Kg体重2-4g,2岁幼儿每天40g,而且动物性、豆类蛋白质要在1/3以上,以满足对优质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但蛋白质摄入过高如鸡蛋、牛奶、肉类制品等,会对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儿童吃鸡蛋每天不宜超过3个,应控制动物蛋白的过量摄入,适当增加豆类蛋白和谷类蛋白摄取量。

  三、钙平衡

  钙长期缺乏,会使小儿发育迟缓,出牙迟,出现钙抽搐、枕秃、钙圈、易烦躁、哭闹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软骨病。我国2岁幼儿的钙供给量标准为每天600mg。保证幼儿牛奶、豆制品、绿叶菜的供给,应能满足钙的需要。不能单靠补充钙剂或促钙吸收因子来增加幼儿钙的吸收,必须依靠整个膳食的平衡。

  人体营养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幼儿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必须保证平衡。搞好平衡的关键是合理喂养。对幼儿来讲,合理的喂养应是保证总量和优质品多种类食物粗细、荤素合理搭配多餐次且定时定量,以保持能量、蛋白质、钙的相对良好的平衡。

2频繁搬家可致儿童心理受创

  搬家超3次易致自杀冲动

  这项研究显示,那些搬家超过3次的儿童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冲动。科学家表示,搬家对儿童来说,意味着与原本的朋友失去联系并且突然被迫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此外,当父母决定搬家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意见被忽略了。这些因素都会促使他们伤心哭泣甚至作出过激的自杀举动。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小组追踪调查了该国1978年~1995年间出生的所有儿童,发现有4160人在11岁~17岁期间曾经试图自杀,其中79人身亡。结果发现,在试图自杀的孩子当中搬家频繁的比例远高于从未有过自杀行为的孩子。自杀儿童当中有超过7%的搬家数量超过了10次,而从未自杀的儿童当中搬家如此频繁的只有不到2%。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文献》上。研究者同时还表示,即便将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纳入研究范围,研究者最后还是发现搬家频繁者更易有自杀行为。

  自杀是为吸引父母注意

  论文的第一作者秦平(音译)博士写到:“与同龄玩伴失去联系、团体活动被迫中止、新环境导致的忧伤和忧虑,这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都是潜在的心理痛苦的因素。而频繁地遭遇这些因素就可能导致压力过大和思想混乱。一旦他们觉得无力应对就可能产生结束生命的想法。”

3五种心理障碍困扰残疾儿

  自卑心理 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常缩手缩脚,缺乏竞争的勇气,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

  孤僻心理 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

  多疑心理 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做出判断,常表现出疑虑、反常等情绪。

  依赖心理 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事,有些盲童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过激心理 表现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情绪不稳、易激动、待人态度生硬,不听他人劝告等。

4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5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一、 心理偏异

  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二、 心理变态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