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惩罚而不伤自尊的育儿方法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宝宝叛逆和错做事情的时候,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或惩罚孩子,才可以达到警惕的效果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呢?惩罚过重易引起孩子对抗情绪,太轻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目录 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人生功底 管教孩子始终如一的7大妙招 家长的三种错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惩罚而不伤自尊的育儿方法 如何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1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人生功底

  “等孩子上大学了,我就轻松啦!

  过了这几年,我带孩子就不用这么累了!”

  这些话您有没有听到过?这可是很多母亲的口头禅呢。

  没错,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在那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可以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课程),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2管教孩子始终如一的7大妙招

  1.排出优先次序。假如你试图一次对所有问题都管教到位,你就会累得难以坚持下去。因此,不妨只先选择关注一两个问题,认真而不遗余力地去坚持就好了。你或许可以选择发牢骚、顶嘴或者发脾气等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你每次都要控制住局面,别妥协,也别试图用好处收买他。

  2.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一般需要3周的时间才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过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以往妈妈都是到开始喊叫时才真的想让我去摆桌子,可现在她第一次要求就这么郑重其事,这真让我糊涂。”虽然孩子会有变化,但很可能不会按照你希望的速度来改变,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

  3.写提示卡片。虽然给自己写一些“别吵架”、“要合作”或者“不要一听到发牢骚就让步”之类的卡片似乎过于简单,但却真的有用。把这些卡片放在你整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然后再给自己做一个特别大的标语,上面写上宝宝中心美国专家普弗洛克的“3C”原则,即“平静(calm)、坚持(consistency)、关爱(caring)”,这些都是你现在的妈妈经。

  4.选择好时机。虽然在马上要办生日聚会或赶着到朋友家吃饭的时候,你往往很容易想马上给孩子上堂礼貌课,但如果你能找个更不慌不忙的时间提前安排,效果会更好。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计划,且不要有额外的压力,你尤其如此。所以千万不要在新宝宝出生、幼儿园开学或准备搬家前开始一种新的管教策略。

  5.对宝宝的反抗要做好准备。无论你如何坚持,孩子都会抗拒。再不然,他也许会立刻遵从你的吩咐,但仅仅是为了能再回到老习惯中去。别失望,这种周期性的起伏很正常,一旦你接受了这些暂时性的倒退,就不会感到那么灰心了,并且会继续坚持原则。

  6.不要试图孤军奋战。一旦你决定了要坚持按照规则做事,就要寻求大家的支持,包括你的丈夫、孩子的老师、保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都能为你添把力,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

  7.给自己留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偶然破坏规矩,比方说你太忙了或因为忙于做别的事情而没能遵守规矩,这就相当于告诉你的孩子,规矩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从而会促使孩子也不再重视规矩。但如果有意地打破规矩,也就是说,你事先告诉孩子要有个例外,实际上却能更加强化规矩。比如,你可以说:“因为你这周要待在爷爷、奶奶家,所以你可以等到下周再打扫房间。”

3家长的三种错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1、对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言语

  有些父母对孩子,无论是平时的教育,还是从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口头禅,例如,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笨”、“你看看人家小明啊”、“你说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呢”等等,这样的言语是负面的,孩子听了,会打击他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试想一下,整日听着这些负面的暗示语言,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受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也会受到压制,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就什么都不会。

  2、过早给孩子传授知识

  有些家长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在宝宝还非常小的时候,就积极地传授给宝宝一些知识,要知道,孩子若太小还不能理解,而又面对父母们的强迫,他们只能是鹦鹉学舌式的死记硬背,往往不甚解,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甚至还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3、跟孩子玩游戏自己总是赢家

  有些父母自己爱玩游戏,还会与宝宝一起比赛玩游戏,然而,若父母们始终是赢家,宝宝却一次也赢不了游戏,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笨,这怎能不挫伤孩子呢?所以,家长们别犯这样的错哦!

4惩罚而不伤自尊的育儿方法

  1、适当惩罚

  惩罚过重易引起孩子对抗情绪,太轻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惩罚孩子要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2、必要事后说理

  孩子受罚后也许会改正错误但并不等于他明白道理,也不能保证下次不再犯。所以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后必不可少的。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旧账。

  3、点到为止即可

  父母唠叨太多会让孩子分不清重点,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慢慢的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因为他孩子根本听不懂,这会使教训失去效果。

  4、指责不伤自尊

  家长不应该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这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5、惩罚后要安慰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他的错误行为,希望他能够改正,这样父母就更喜欢孩子了。

  6、父母一致态度

  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爸爸和妈妈之间要达成一致。

  7、避免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非常生气时,试试从1数到10。这样可以使家长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说妈妈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明事理,知礼仪的宝贝。

5如何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一、晓之以理,加强认识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从而自觉地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班80%的幼儿在家长过于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对他们悉心呵护关爱备至,而能关心家长、他人的幼儿又有多少呢?不是幼儿不会关心他人,而是我们疏于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于是我利用故事、歌曲、谈话等形式,加强幼儿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故事《找朋友》、《孔融让梨》,歌曲《爷爷年纪大》、《滑滑梯》,看图讲述“关心奶奶”、“谁打扫的卫生”等内容,用故事、歌曲中的人物事例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感染幼儿,让他们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时应该怎样行动。

  二、动之以情,培养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评定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幼儿的道德情感是伴随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

  幼儿往往以成人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相应的道德情感,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幼儿,并利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一个下雨天,某位小朋友的爷爷送他来园,不小心摔倒,身上满是泥水,看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马上给予关心的询问,并给爷爷准备了毛巾让他擦洗,爷爷走时我一再叮嘱他路上小心。我所做的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事后,我组织孩子们针对这一事情进行讨论,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下雨天,不让爷爷送幼儿园,让爸爸妈妈送。”有的说:“爷爷摔倒了我把爷爷扶起来。”……我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应多关心老人,这件事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晚上离园时,爷爷来接孩子,很多孩子都关心地问候爷爷,有的还紧紧拉着自己爷爷、奶奶的手,不再乱跑,听话地回家。另外,我还以表扬奖励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渴望用自己的行动关心他人。例如我班有个小女孩喜欢画画,一天她将自己画的画送给了同桌好朋友,我表扬了她关心同伴、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的行为。小女孩很开心,其他幼儿也纷纷效仿,慢慢地我班幼儿送自己作品给同伴的多了起来,幼儿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三、练之以行,加强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推动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对幼儿不能只听他说的怎样,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动。要将幼儿的认识、情感转化为行动,教师就要加以适当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这些行为的落实。

  对幼儿进行学会关心的行为训练时,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他们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加以练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会关心”的道德情感,养成“给予关心”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