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使得父母可以免后顾之忧地全心全意工作。还有什么好处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
目录
1 家庭环境决定儿童的心理素质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儿童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有些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过分娇庞,有求必应。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有些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儿童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表现为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家庭中能互相爱护、关心、随和谅解,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自尊、自立,对别人热情友好。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心理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单亲家庭不断出现。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更使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从而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人生功底
“等孩子上大学了,我就轻松啦!
过了这几年,我带孩子就不用这么累了!”
这些话您有没有听到过?这可是很多母亲的口头禅呢。
没错,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会让家长感到格外劳累,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不仅仅是在那个阶段——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可以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家长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课程),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3家长的三种错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1、对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言语
有些父母对孩子,无论是平时的教育,还是从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口头禅,例如,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笨”、“你看看人家小明啊”、“你说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呢”等等,这样的言语是负面的,孩子听了,会打击他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试想一下,整日听着这些负面的暗示语言,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受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也会受到压制,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就什么都不会。
2、过早给孩子传授知识
有些家长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在宝宝还非常小的时候,就积极地传授给宝宝一些知识,要知道,孩子若太小还不能理解,而又面对父母们的强迫,他们只能是鹦鹉学舌式的死记硬背,往往不甚解,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甚至还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3、跟孩子玩游戏自己总是赢家
有些父母自己爱玩游戏,还会与宝宝一起比赛玩游戏,然而,若父母们始终是赢家,宝宝却一次也赢不了游戏,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笨,这怎能不挫伤孩子呢?所以,家长们别犯这样的错哦!
4如何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一、晓之以理,加强认识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从而自觉地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班80%的幼儿在家长过于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对他们悉心呵护关爱备至,而能关心家长、他人的幼儿又有多少呢?不是幼儿不会关心他人,而是我们疏于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于是我利用故事、歌曲、谈话等形式,加强幼儿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故事《找朋友》、《孔融让梨》,歌曲《爷爷年纪大》、《滑滑梯》,看图讲述“关心奶奶”、“谁打扫的卫生”等内容,用故事、歌曲中的人物事例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感染幼儿,让他们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时应该怎样行动。
二、动之以情,培养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评定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幼儿的道德情感是伴随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
幼儿往往以成人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相应的道德情感,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幼儿,并利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一个下雨天,某位小朋友的爷爷送他来园,不小心摔倒,身上满是泥水,看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马上给予关心的询问,并给爷爷准备了毛巾让他擦洗,爷爷走时我一再叮嘱他路上小心。我所做的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事后,我组织孩子们针对这一事情进行讨论,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下雨天,不让爷爷送幼儿园,让爸爸妈妈送。”有的说:“爷爷摔倒了我把爷爷扶起来。”……我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应多关心老人,这件事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晚上离园时,爷爷来接孩子,很多孩子都关心地问候爷爷,有的还紧紧拉着自己爷爷、奶奶的手,不再乱跑,听话地回家。另外,我还以表扬奖励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渴望用自己的行动关心他人。例如我班有个小女孩喜欢画画,一天她将自己画的画送给了同桌好朋友,我表扬了她关心同伴、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的行为。小女孩很开心,其他幼儿也纷纷效仿,慢慢地我班幼儿送自己作品给同伴的多了起来,幼儿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三、练之以行,加强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推动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对幼儿不能只听他说的怎样,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动。要将幼儿的认识、情感转化为行动,教师就要加以适当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这些行为的落实。
对幼儿进行学会关心的行为训练时,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他们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加以练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会关心”的道德情感,养成“给予关心”的行为习惯。
5隔代教育有哪些好处
1、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使得父母可以免后顾之忧地全心全意工作。
2、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老一辈无疑是怀旧的一群人,他们会更多地保有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3、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已经成功的带大了一代人了,所以他们在抚养和教育小孩方面可谓经验十足。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对小孩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这为小孩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4、对孙辈的亲情
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
5、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6、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他们不想年轻父母那样冲动,相反的他们更加的平和。
7、填补家庭缺陷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普片,老人加入教育小孩,还可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