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神药,回想历史上出现过的神药,无不最后被证实是愚弄世人的。所以,首先,鱼肝油不是必不可少,一定要遵医嘱服用,切勿贪多。
目录
1不要强迫生病的孩子吃东西
如果给了婴儿适当的食物,他一样能发育得健康而茁壮,而不用鱼肝油来充当必不可少的守护神。同时,过量服用鱼肝油,不但能扰乱消化系统和肝脏的化学作用,带来新的疾病,比如,消化不良,也使身体其他重要器官如甲状腺、心脏和肝受到伤害或退化。
1、不要强迫生病的孩子吃东西。
孩子生病是最让父母揪心的,别的力气使不上,就千方百计给孩子煮好吃的想方设法喂他吃下。家长们都觉得,孩子一生病抵抗力就减弱,这时再不吃东西那不是雪上加霜吗?是这样吗?
就连动物生病时也多不愿进食,孩子生病不愿吃东西是有科学道理的。生病时肝脏忙于排毒,没有进食的干扰,身体内部微妙的斗争才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孩子生病时需要身体上的休息,他的黏膜、皮肤、肝及肾也要有化学上的休息,这只有适当禁食才能做到。适当禁食不仅可以降低体温,除去痛苦并方便排除毒物,而且还可以减低肝的负担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如中耳毛病、乳突炎和脑膜炎等。所以,不要强迫病中孩子吃东西。那怎么办呢?不用担心,简单的菜汤和稀释过的果汁(如苹果、橘子、葡萄柚、菠萝、木瓜等),能使孩子疲惫的体内器官能有机会排泄废物,发挥自我治疗能力。在体温回复正常再过24小时,再喂食熟的蔬菜和生的或煮过的水果。2~3天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了。
2、不要喝那么多牛奶。
中国孩子普遍缺钙,尤其在断乳(母乳)之后,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牛奶是最优质的钙质来源,所以让孩子喝个不停。
乳品除了提供给人体最方便吸收的钙质,还是发育中孩童的最佳蛋白质来源,但请记着,除了已经灭菌的外,其他煮沸的、干躁的、磨碎的及冷冻成冰淇淋的,加上各种合成维生素和混以巧克力浆的奶制品,都不适宜作为食物。它们会在孩子肠中腐化然后生成有害的蛋白酸,而一大堆孩童疾病起源于蛋白酸。因为这些酸并不由黏膜排泄,而是经由淋巴系统排出。淋巴系统接触鼻和喉头的黏膜,扁桃腺、咽喉、腺样增殖体、中耳和乳突、小儿麻痹症、伤寒、风湿症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都是因为蛋白酸中毒引起的。
虽然发育中的小孩需要较多蛋白质和钙,但是供给太多了,或都在失去活力的状态下供给的话,不是什么好事。牛乳可以让牛犊3个月长大,但请注意孩子成长比小牛要慢得多,3年都没长大呢,所以不像牛犊那样需要那么多的牛奶,而且,请牢记牛奶是食物而不是饮料,千万不要把它当水喝。
3、退烧药不是零食。
孩子疾病的医药治疗中,退烧药是家长们熟悉的。有孩子的家庭,常备家庭药箱里一般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孩子发烧要不要马上就退一直是专家们争议的话题,我们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这个问题,单说说退烧药。家长们可能不知道退烧药是什么原理,但说起阿司匹林可能都熟悉,退烧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阿司匹林,它可以麻木神经末梢,因而遮盖了痛楚,而头痛、疲倦或任何不适的症状也就消失。另外,它可以部分地阻塞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而减低体温。但是同时,其衍生物会干扰肝及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因此,形象地说应用阿司匹林退烧,如同尝试招来另一个魔鬼以赶走原来的魔鬼。
4、抗生素不是维生素。
我们仿佛进入了被药物催眠的时代,渴望服用药物,成了区分人和动物的最大特色,小狗对扔给它的五彩药丸不论多香甜嗅一嗅就会掉头离开。早在公元前半世纪,帕理士西勒斯就曾严肃地评论过:有些药比疾病更毒。年轻的医生用20种药去治疗1种疾病来开始他的医生生涯,而年老的医生以1种药去治疗20种疾病来结束他的医生生涯。
2孩子的早餐千万别这样吃
早餐是一天能量的开始,因此给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的早餐是每位家长的必学功课。孩子的早餐可以多种多样,但以下几种早餐不建议给孩子吃。
1.零食早餐
家长们一般都会储备很多零食在家,因此有时候也会用零食当早餐,如饼干、巧克力等,但这类零食早餐非常不利孩子的健康。零食多数属于干食,对于早晨处于半脱水状态的人体来说,是不利于消化吸收的;饼干等零食主要原料是谷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能量,但会饿得很快;而且用零食当早餐容易营养不良。
早餐建议:不要用零食代替早餐,尤其不要吃太多的干食,早餐食物中应该含有足够的水分。
2.剩饭、剩菜
有的家长喜欢用剩饭、剩菜再加工当早餐,比如用剩饭做炒饭、用剩菜做面条。但是放隔夜的蔬菜可能产生亚硝酸(一种致癌物质),吃进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早餐建议:吃剩的蔬菜尽量别吃,把剩余的其他食物做早餐,一定要保存好,以免变质;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要加热透再给孩子吃。
3.速食早餐
汉堡、炸鸡翅等西式快餐收到很多家长欢迎,孩子也很喜欢吃,但这类早餐热量很高,容易导致肥胖,油炸食品长期使用也会对身体有危害,而且容易营养不均衡。
早餐建议:不要长期用这类速食当早餐,偶尔食用时,应增加蔬菜、水果,以维持营养均衡。
4.“传统风味”早餐
烧饼、油条、煎饺等传统风味早餐是很多家庭会选择的早餐形式,但油炸类的食物一方面油脂过高容易能量过剩,另一方面高温油炸容易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早餐建议:早餐一定要有蔬菜或者水果,尽量少给孩子吃煎炸类食物。
3爸爸一定要教给孩子的十件事
在把孩子送入学校后,身为父母是否觉得松了口气,“总算不用整天被孩子黏着,要求爸妈陪他玩”。但日本儿童教育专家却指出,孩子尤其是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若能由父亲多陪伴游玩,不仅有助脑力发展,甚至可以解决青春期的亲子冲突。
“六岁之前母亲与孩子亲密的接触非常重要”专家在日本President Family 杂志中提到,“但到了小学生阶段,反而是父亲参与孩子的玩耍或运动,对于儿子,或“前世情人”女儿来说,都更有关键影响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密集“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出妥协。
对他们来说,陪伴在孩子身边实在是再平凡无奇的事实了。每个爸妈都是当了父母,才开始学做父母,这世上真的没有什么只有爸爸或妈妈才会做的事。不过,基于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完成得更加轻松。比如下面这十件事:
一起运动
多数妈妈都不是那么热衷运动,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不过每个孩子肌肉发展与领会运动窍门的速度不一,爸爸尽量带孩子“玩”运动就好,别过于求好心切。带儿子打棒球时,应避免如“你怎么投球像女生一样无力”这类贬损女性的语言。
放松、放空
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但是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
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虑。但小孩三岁以后,其实特别需要爸爸,带他们往外探索、出去探险。因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时间也比妈妈长,孩子受点皮肉伤,爸爸通常不会大惊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险,爸爸也能及时反应,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险环境。
动手做,想办法
路不只一种,不试不会知道。很多爸爸都有很强的探索和尝试欲,目标清楚加上喜欢动手做的特质,会让爸爸成为更合格的体验学习导师,陪伴孩子不断试错,才能教会孩子随机应变,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改变的世界。
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目标导向、讲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觉得实用的专业或工作方法一点一滴传授给孩子,这不仅能增进亲子的理解,也许还会增添亲子的互相崇拜。
爱妈妈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这不无道理。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足够的互相关爱,因为家里的小孩随时都在观察与吸收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和异性的相处。
若是妈妈不快乐,倒霉的是小孩。因为多数家庭还是妈妈陪伴小孩的时间长,如果妈妈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妈妈,不要争夺管教权,而是去理解妈妈为何那样做,或适度带妈妈抽离执着的状态。比方换手照顾小孩、安排夫妻相处时间,即便是两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艺课,利用等小孩的空档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帮妈妈充电。
做家事
美国《Parents》杂志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儿时期就让孩子自然和异性孩子玩耍、相处,以及从小带着儿子做家事、教儿子做饭,或教女儿帮脚踏车轮胎打气,除了能让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减少孩子对两性的刻板印象。
诚实有礼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礼貌与规矩。比起“穷养儿、富养女”,还不如让男女都该“有教养”,爸爸要教会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学会妥协。另外,诚实,不欺,对父母、长辈有礼貌,仍是多数爸爸认为不能妥协的底限,也是他们认为待人处事的必备素养。
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赛、看电影……与爸爸共有的种种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带着孩子多接触、体验美好的事物,能带给孩子不少安全感与美好回忆,这能成为稳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难关、挫折时,帮助他坚强。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亲稳定的承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仪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不管阴晴圆缺,不管跟孩子有过多么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项仪式。即使误会或冲突一时半晌解不开,孩子心底仍会确认与感受到爸爸不变的爱。
4孩子爱哭闹四步让他安然入睡
孩子哭闹,家长要先观察与判断
新手父母在看见宝宝哭闹后立即就把孩子抱起来哄。这样是不对的。要知道宝宝哭闹不是无缘无故的。他是有原因的。家长这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行为观察判断。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生病了,所以通过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有的时候是因为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以才哭闹,这时候家长只要适当安慰一下孩子。
1.声音安慰
家长在听到孩子哭闹以后,可以在孩子耳边说话,让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自己生病,自己是安全的。妈妈在说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自我镇静信心。也可以加强孩子积极形成性格。
2.依恋安慰
有的父母在听到孩子哭闹后会很心疼,所以会立即抱起孩子哄。其实家长不需要这样。家长可以拿一个玩具在孩子面前摇晃,或是拿一个有自己气味的东西给孩子。孩子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好奇,有依恋。下次就算妈妈不在身边或是心情不好,这些东西就会给他安慰,孩子把对人的依恋转化到东西上面,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
3.身体安慰
只要父母抱起孩子,就已经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在接触过程中,宝宝与妈妈都有了安慰。上面两种会让孩子更加坚强、自信与乐观。
妈妈不要听到孩子哭后就立即抱起孩子,让孩子不在哭闹,这样只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在以后遇到挫折后会变得没有自信,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很强。
4.舒服安慰
家长按照上面几个步骤进行,孩子情绪会很快恢复,这时候可以把孩子重新放到小床或是小车里面,舒服安慰最后进行也是最重要一环。前面四个步骤是按宝宝学会舒服安慰,而不是像有些宝宝一旦离开妈妈就觉得不安与不知所错。
上面几个方法新手父母是不是了解了呢。孩子哭闹家长心疼是必然的。但还是要理性。要知道培养孩子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如果按照上面步骤进行,就会让孩子变得自信与乐观。
5揭示不同孩子的性格差异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发表《童年的秘密》,呼吁教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不做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个任务依然没有完成。也许,这个任务原本就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和完成,因为,任何一个父母或教师,一旦他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他就不得不从头开始,亲自去了解和尊重“童年的秘密”。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即男人(男孩)和女人(女孩)的差异。
性格的差异:A型、B型和AB型性格
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斯曼首次提出“A型性格”并发现“A型性格”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A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热衷于竞争;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控制欲望强烈,在任何地方都希望做领袖——B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从容完成任务;随遇而安,即使参与竞争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有秩序感和纪律感——很少有人属于纯粹的A型性格或纯粹的B型性格,大多数人的性格在A、 B之间,属于AB型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位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斯曼(Friedman,M.& Rosenman,R。)首次提出“A型性格”,并发现“A型性格”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问题:
被称为A型行为的模式包括如下特征:(1)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热衷于竞争。(2)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并为此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任务之中。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3)控制欲望强烈,在任何地方都希望做领袖。
B型性格与A型性格完全相反。B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1)从容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寻找新的挑战。(2)随遇而安,内心平和,即使参与竞争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3)愿意服从他人的领导,有秩序感和纪律感。
A组被试长期为承诺、抱负和内驱力所牵制。而且,他们显然渴望在所有活动中都力争上游,不管是专业活动还是娱乐活动。此外,他们也承认有强烈的获胜欲望。B组被试与A组被试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尤其表现在缺乏时间紧迫感上。B组被试似乎满足于他们的生活现状,而且不愿意追求多个目标并避免竞争性的情境。他们很少担心自身的提高问题,而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家人在一起以及参加非竞争性的娱乐活动。
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临床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A组中有28%的被试出现了明显的冠心病发病迹象,而B组中只有4%的被试有明显的迹象。
有关人的性格的研究一直在继续。相关的研究显示:人和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可以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性格和B型性格两种主要类型。不过,很少有人属于纯粹的A型性格或纯粹的B型性格,大多数人的性格在A、B之间,属于AB型性格。AB型性格兼有A型性格和B型性格,是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综合。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AB型性格,它是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比较完美的稳定的综合,可以称为O型性格。但是,所谓O型性格,实际上也还是AB型性格,它是特殊的AB型性格,最好称之为BA 型性格。
人的性格也许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相应的改变。教育者往往对“后天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育”的影响比较看重,也比较乐观。教育者往往愿意相信“性相近,习相远”。他们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的智力甚至能够改变人的性格。教师的乐观是可以理解的。要是人的智力或性格不可改变,教育以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但是,改变人的天性(先天的性格)并不容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心理学界虽然也承认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比较而言,心理学比教育学更重视人的先天因素。为了探测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心理学界比较看重双胞胎研究。
2007年10月28日新华网有一则有关双胞胎的报道:葆拉·伯恩斯坦和埃莉丝·沙因是一对双胞胎。她们1968年出生,出生后被分别领养。她们35岁时初次见面。
葆拉就读纽约大学,而埃莉丝就读纽约州立大学。两人在大学期间均修电影学。后来她们都选择了文艺工作。她们一个是制片人,一个是作家。
见面后,姐妹俩很快发现,尽管她们分离了35年,但她们仍从对方身上迅速找到许多共同点,她们发现俩人其实过着非常相似的生活。葆拉谈论孪生姐妹埃莉丝说:“她说话的节奏、她的面部表情,她的手势动作都和我一模一样,我们是绝对的双胞胎。”后来她们才知道,当初将她们分开的竟然是一项科学研究,研究者为了继续探索那个困扰几代科学家的研究项目——“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个更重要”。
另外一对双胞胎的“相似性”更令人不可思议。Kalat主编的《心理学导论》中讨论过这对双胞胎的现象:
1939年,一个贫穷的移民妇女生下了他们两个,他们生下来没几天就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他们的养父母分别给他们取名Jim Lewis和Jim Springer。
39岁时他们终于见面。当他们见面时,Jim Lewis说看到对方就像“看到镜子中的我”。他们俩人的相似性令人惊叹:
他们都结过两次婚,他们的第一任妻子都叫Linda,他们的第二任妻子都叫Betty。
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很接近,一个叫James Alan,另一个叫 James Allan。
他们小时候都养过一条小狗,而且他们都把自己的狗叫 Toy。
他们住的房子的颜色和样式都很像,他们的屋后的花园里都有一棵树,并且都围绕树做了椅子。
这两个有关双胞胎的报道所隐含的信息是:双胞胎的先天因素是相同或接近的,这种相同的先天因素并没有因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得到改变。人的天性(先天因素)很难通过环境或教育而发生的影响改变。反过来说,后天的环境或教育并不能改变人的天性(先天因素)。
有关双胞胎的心理学研究还在继续,但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完全否定后天的环境或教育对人的影响。后天的环境或教育能够影响人的成长,这已经是一个常识,没有人怀疑这个常识。但是,有关双胞胎的心理学研究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原因在于:它提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需要考虑孩子的天性(先天因素),尤其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间,究竟哪个因素对人的影响更大?现在仍然没有定论。我们无法从双胞胎的个案来确认先天因素比后天因素更重要。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双胞胎有 “惊人的相似”,就断言所有的双胞胎都有“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