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遗传

隔代抚养和老人沟通六大技巧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对教养子女能够分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教养这种教养方式在家庭教养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选择将孩子交由父母教养者越来越多,“隔代教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要注意什么?一起看。

目录 提高孩子做事效率的几种方法 18种做法会毁掉孩子自尊 家庭环境决定儿童的心理素质 管教孩子始终如一的7大妙招 隔代抚养和老人沟通六大技巧

1 提高孩子做事效率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 故事引导法

  小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他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一讲;有时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 配合“生物钟”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规律,也就是“生物钟”。不妨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制定适合他“生物钟”的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一旦定下来就严格执行。

  方法三 奖励促进法

  指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方法四 签订“合同”法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

218种做法会毁掉孩子自尊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

  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

  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

  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8.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9.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10.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11.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12.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13.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14.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何如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15.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6.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7.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18.当众出孩子的丑。

  前17条都是在中级阶段前,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一条才是杀手锏。

  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3家庭环境决定儿童的心理素质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理应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分歧,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在这样合作、谅解的氛围中,儿童不但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合作、谅解,而且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会得到和谐发展,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规范。要和睦相处,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有些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过分娇庞,有求必应。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有些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儿童因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表现为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家庭中能互相爱护、关心、随和谅解,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自尊、自立,对别人热情友好。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心理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些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单亲家庭不断出现。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更使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从而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都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并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管教孩子始终如一的7大妙招

  1.排出优先次序。假如你试图一次对所有问题都管教到位,你就会累得难以坚持下去。因此,不妨只先选择关注一两个问题,认真而不遗余力地去坚持就好了。你或许可以选择发牢骚、顶嘴或者发脾气等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你每次都要控制住局面,别妥协,也别试图用好处收买他。

  2.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一般需要3周的时间才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过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以往妈妈都是到开始喊叫时才真的想让我去摆桌子,可现在她第一次要求就这么郑重其事,这真让我糊涂。”虽然孩子会有变化,但很可能不会按照你希望的速度来改变,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

  3.写提示卡片。虽然给自己写一些“别吵架”、“要合作”或者“不要一听到发牢骚就让步”之类的卡片似乎过于简单,但却真的有用。把这些卡片放在你整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然后再给自己做一个特别大的标语,上面写上宝宝中心美国专家普弗洛克的“3C”原则,即“平静(calm)、坚持(consistency)、关爱(caring)”,这些都是你现在的妈妈经。

  4.选择好时机。虽然在马上要办生日聚会或赶着到朋友家吃饭的时候,你往往很容易想马上给孩子上堂礼貌课,但如果你能找个更不慌不忙的时间提前安排,效果会更好。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计划,且不要有额外的压力,你尤其如此。所以千万不要在新宝宝出生、幼儿园开学或准备搬家前开始一种新的管教策略。

  5.对宝宝的反抗要做好准备。无论你如何坚持,孩子都会抗拒。再不然,他也许会立刻遵从你的吩咐,但仅仅是为了能再回到老习惯中去。别失望,这种周期性的起伏很正常,一旦你接受了这些暂时性的倒退,就不会感到那么灰心了,并且会继续坚持原则。

  6.不要试图孤军奋战。一旦你决定了要坚持按照规则做事,就要寻求大家的支持,包括你的丈夫、孩子的老师、保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都能为你添把力,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

  7.给自己留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偶然破坏规矩,比方说你太忙了或因为忙于做别的事情而没能遵守规矩,这就相当于告诉你的孩子,规矩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从而会促使孩子也不再重视规矩。但如果有意地打破规矩,也就是说,你事先告诉孩子要有个例外,实际上却能更加强化规矩。比如,你可以说:“因为你这周要待在爷爷、奶奶家,所以你可以等到下周再打扫房间。”

5隔代抚养和老人沟通六大技巧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还是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剩了半瓶。我告诉他,跟老人说话要有重点,否则老人会觉得繁琐、记不住,甚至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气。

  叮嘱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药,这样老人就不会因为事杂而混乱了。

  3、找“权威”说。

  老一辈人往往相信“权威”。

  这个“权威”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书本或老人认为“权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儿女提意见,老人往往会反驳:“你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时,如果换成一个来家做客的护士朋友说句话,就可能让老人改变观点。再如,女儿的话老妈可能听不进去,可女婿来说,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区里其他家长的育儿经往往也能成为老人的“权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异,还是看性格。

  4、在适当场合说。

  想对老人提意见,最好别当着孩子、家人、邻居、医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老人特别高兴时也不适合说,否则让人扫兴。

  散步、睡前看电视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让第三代说。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词,让子女无可辩驳。此时不妨先顺着他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孙辈来说。比如通常老人惯孩子,总带他们去吃垃圾食品,儿女可以给孩子多讲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萝卜所以跑得快,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气……不露声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点说。

  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冲突,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公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老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告诉婆婆:“我妈惯着我吃糖,所以现在牙齿老疼。”

  对老妈说:“你看孩子爸懒得啥也不干,都是婆婆小时候给惯的。”注意别反过来说,否则就如同指责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败。

  假如上面几招你都用遍了,老人还是不听。此时试着想想,老人的观念或许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