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湿疹

父母如何教养女孩儿

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这样女孩子长大以后才不会因为一些物质诱惑而心动。但是这样也容易使女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女生相较于男生而言,是一个弱势群体,情感也比较细腻,那么从小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目录 女孩性教育 父母如何教养女孩儿 男孩女孩的教养区别 父母不要将男孩打扮成女孩 避免教育出熊孩子,家长要少说“别”

1女孩性教育

  1、使个人获得与年龄增长相一致的有关性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应有知识。

  2、使个人对性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包括自己和他人)能采取客观和理解的态度。

  3、消除个人在性发展和性行为中的焦虑和恐惧等种种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与处理男女两性关系及其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增进对自己性行为所负的责任感。

  5、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和科学文明的性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6、抵御色情作品等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毒害,促进社会精神文明。

  7、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8、促进健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防止性放纵和性罪错。

2父母如何教养女孩儿

  “富养”女孩气质佳

  俗话说,从来富贵多淑女。中国自古就讲究富养女孩,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讲,女孩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就相当于“脱敏治疗”,使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迷惑。家长可从小带女儿出入各种场合,外出旅行,能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因为见多识广,就不易受他人诱惑。同时,要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她们的天性得到最自然的发挥,让她们具备可爱的资本。

  但富养女孩不是穿金戴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否则,再富有的女孩也可能因“心穷”而困苦。

  勇气培养不胆小

  女孩天生内心柔弱,比较娇气,相对安静一些,不愿意跑步,出门玩,一般都会喜欢在家里看电视。她们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素养,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女孩的行为,切不可带着情绪呵斥、指责,否则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父母还要了解女儿的那些心理需要,比如获得关爱的小手段、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小虚荣心。

  女孩子不应该被放在父母的手心里疼爱,也应该培养她们学会坚强,不要过分惯养她们,毕竟以后的人生路是要孩子们自己走下去的,父母不能一直陪伴。无论男孩女孩,做错了事都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教育。

3男孩女孩的教养区别

  人常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可真一样吗?至少从养育上来说,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及头脑发育等方面的差异,会体现出很多不同。北京海淀妇幼保健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表示,对于这些不同,家长应该做到心里有数。

  1岁前,男孩管,女孩宠。这段时间里,孩子还没有什么意识,需要父母提前对他们的性别性格有所界定。比如可以经常对男孩说“不哭”,而对女孩子要像对待“小公主”般宠着。

  1―2岁,男孩能说20个单字就行。男孩语言能力发育较晚,通常,女孩在1岁左右时,就能说出很多单字和双字;而男孩可能只会说些单字。闫琦认为,这是因为男孩的语言中枢神经长得本就慢些,所以在1―2岁时,他能说20个单字就行。“即使孩子没反应,也要多和他交流,如果想引起他的注意,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此外,上海儿童中心儿保科副主任医师吴虹提醒,男孩子生性较淘,从能爬能走时,就要严防意外,扫除家里的安全死角,比如拐角放家具,桌角包防护等,还要防止男孩子爬高。

  2―3岁,男孩多防传染病,女孩多防免疫疾病。宝宝们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男孩子更加冲动,女孩子更加细腻。“此时不要过于约束其行为,顺其自然。”闫琦说。此外,2岁半到3岁的孩子易生病,男孩易得传染病,因此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女孩患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比较大,家长应多注意这方面的信号。

  3―4岁,男孩多做智力游戏,女孩多做体育运动。此时“性别特征”更加明显,男孩一般会特别淘,女孩子则变得胆小内向。“这时家长就不能再听之任之了。”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认为,男孩子应多接触有挫折感的智力游戏;女孩子则应通过体育活动增加安全感。

  4―5岁,加强女孩自我保护意识。这一时期,家长应对女孩加强“性生理”教育,提醒她们“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体”。平时教育她们注意卫生,不要叉着腿坐,别穿太紧的衣服,以免给私处留下健康隐患。


4父母不要将男孩打扮成女孩

  有些孩子经常被父母当成异性来打扮,所以,容易对孩子造成性别认同混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给六岁以内的幼儿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

  研究发现,六岁以内的幼儿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都已经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此阶段幼儿对周围事物因好奇而发生极大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将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如果在这时期让幼儿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在其后可能导致可怕的性变态。这些人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恋物痴”,喜好穿戴异性衣物,模仿异性动作。

5避免教育出熊孩子,家长要少说“别”

  晚饭后,依依自告奋勇地帮忙拖地板。他用自己的小水桶接了满满一桶水,正要拎出卫生间,妈妈大喊一声:“别动,别打翻了!怎么装这么满呢!”大人总是不信任孩子,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们很容易把事情搞砸。但我们经常发现,越是担心一件事,这件事情就越是会发生。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就是“白熊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暗示。同样的,家长越是告诉孩子“不要打翻”,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勾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爸爸妈妈暴跳如雷的画面。心中一紧张,水桶不由自主真的被打翻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想事成”真的能实现。类似的,“不准大吵大闹”、“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这么没礼貌”……这些话体现了“绕远路”的思考方式,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家长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少接点水”,更直接了当。用“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离开那里”代替“别靠近”。简言之,“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