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有的小孩快一岁了还没长牙,家长非常着急;与此相反,有的小孩刚出生没多久,口腔已有牙齿长出,家长因而感到困惑。到底宝宝几个月长牙?为什么有的小孩出牙晚些,有的却特早呢?
目录
1孩子不长牙应该怎么办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小儿出生时颌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牙胚,正常情况下,宝宝6~7个月时萌出第一颗乳牙。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宝宝乳牙的萌出有早有迟,个体差异性较大。因此,我们会发现有的宝宝四个月就开始出牙了,有的则延迟至10~12月,这都属于正常生理范畴。
当宝宝超过一岁仍未出牙,则可视为异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与宝宝自身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有关。如婴儿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呆小病等全身性疾病时,会使乳牙萌出延迟。其次,与母亲妊娠期及哺乳期的营养状况有关。我们知道,乳牙在胚胎期就开始生长发育了,这期间如果孕母营养不良,势必影响乳牙的生长发育;而哺乳期时母亲营养低下,也将影响宝宝的钙和磷的吸收,从而导致宝宝出牙延迟。再次,还要注意一种罕见的疾病——先天性无牙畸形。这种患儿不仅表现为缺牙或无牙,而且伴有其他器官的发育异常,如毛发稀疏、皮肤干燥、无汗腺等。此外,某些口腔肿瘤也可能对出牙不利。
综上所述,小儿十个月后仍未萌出乳牙,家长也不必过分紧张,只要孩子身体情况好,没有其他毛病,迟至一周岁时出第一颗乳牙也是没有关系的。注意喂养,合理而及时地添加辅食,多晒太阳,宝宝的牙齿自然会长出来的。
2红屁股千万不要错怪尿布
宝宝的健康牵系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神经,尤其是新生儿,不仅是因为宝宝对于未知的世界适应,还有新手父母的不断探索,而红屁屁是很多新生儿的常见问题,尤其是夏季的时候这种现象会比较严重,在医学上又称为“尿布疹”,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是尿布的原因,那么新生儿的红屁屁究竟是怎么回事?新妈妈要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
什么是尿布疹
尿布疹按字面上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是尿布引起的皮肤问题,而尿布是宝宝常用的,也是用在屁股部位的,所以医学上的解释是指小宝宝的肛门附近、会阴部、臀部等处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状疹子,甚至溃烂流水,且伴有斑丘疹或疱疹,所以又被称为是红屁股,这种疼痛会导致宝宝爱哭闹,烦躁不安,经常出现夜啼等表现,会影响宝宝的脾性和身心的健康。
尿布疹的形成原因
1. 节约过度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节约,毕竟我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但是很多家长可能带宝宝的时候会忘记给宝宝换尿布,一般会等宝宝哭了,才知道要换尿布,特别是夜间,不能及时给宝宝换尿布,或者还有些家长直接使用一次性尿不湿,长时间的尿液的侵湿,会对宝宝的臀部的皮肤引起刺激,导致发红、充血,尿布疹也就发生了。
2.便后清洗不及时
粪便本身就是人体内毒素的排除,所以粪便中会含有很有细菌,新生儿的消化系统比较脆弱,所以很多时候大便稀、量多、次数也多,就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一天通常在5次左右,但是长期的尿布兜着,大便胡沾满宝宝的整个臀部,如果护理宝宝的人没有及时清洗,宝宝的臀部仍然粘附着残留的大便或分泌物,当再次兜尿布的时候,会让宝宝的臀部继续保持在潮湿、有刺激物的环境下,时间长了红屁股也就出现了。
3.宝宝臀部长时间潮湿
对于宝宝屁屁的护理,很多家长还是很细心的,大便之后要清洗,有的小便后还需要给宝宝清洗,而夏天的时候,宝宝也是非常容易流汗的,屁股部位还有尿不湿裹着,所以更容易潮湿,经常给宝宝的屁屁上拍上一层粉,清洗后换上干净的尿布,还有些妈妈怕宝宝尿床,所以就会在尿布外面裹一层塑料纸,而新生儿的臀部皮肤皱褶多,清洗臀部后水不易擦干,马上包上尿布后,在外面再裹上塑料纸,会使局部不透气,在潮湿的小屁股拍上粉,似乎是使臀部皮肤干燥,但实际上粉吸水变成块,不仅局部仍然潮湿,而且粉对皮肤也形成刺激,这样的环境,会加重宝宝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红屁屁更严重。
4.布料粗糙且吸水性差
很多家长意识到纸尿裤对于宝宝的小屁屁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也会给宝宝选择直接使用尿布,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布料的粗糙程度,甚至是布料的吸水性,宝宝的皮肤本身比较娇嫩,换尿布的时候难免会刺伤宝宝的皮肤,同时在尿便的刺激环境中,皮肤容易发生炎症,红屁股也就会出现,而且会比较严重。
家常护理妙招
1.选用尿布
纸尿裤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也是好坏不一,但是不管质量如何,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不利的,未及时更换也是尿布疹的原因之一,而且宝宝的皮肤很娇嫩,纸尿裤中粪便、尿液污染后分解产生氨气,会刺激和损伤皮肤,所以妈妈们还是尽量选用尿布,虽然换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会降低宝宝的红屁股出现几率,要选用纯棉布做尿布,更要勤换尿布,尿布洗完之后一定要在阳光下暴晒,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如果红屁屁的现象比较严重的,还是可以放弃使用尿布,让宝宝的小屁屁尽量暴露在空气当中更有利。
2.保持干燥
保持干燥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放弃使用尿布之类的做法,不要使用粉质,拍在宝宝的屁股上,因为这对于屁股的潮湿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反而会加重,所以除了给宝宝勤洗屁屁,洗完之后一定要用干净的干燥毛巾,为宝宝擦干屁股,夏天的时候,也可以经常用布料擦干宝宝屁屁,以保持干燥,勤把尿,及时更换尿布,以免尿液浸湿皮肤,便后切忌用碱性的皂类洗涤,应用水、温和的脂类或柔适婴儿湿纸巾清洁,使用婴儿护臀霜薄薄地涂抹一层,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尿布疹。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宝宝臀部护理上是非常贴切的,因为红屁屁的现象对于新生儿来说,非常的常见,不管是什么季节,但是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护理细节,可以降低宝宝红屁股的发生率,所以妈妈们一定要多学一些护理小妙招,减少宝宝红屁股的痛苦。
3让游戏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吧
最新研究发现一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长认知能力。
来自罗德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数据表明,经常玩智力拼图、积木和棋类游戏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空间推理能力。
这项研究发表于心理科学协会的杂志上,隶属心理学领域。
“我们发现特定的空间游戏与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息息相关。”心理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杰米·杰奥特博士说道。
“这很重要,因为给孩子提供玩空间游戏的经验,会很容易地推进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优势明显不足的孩子,比如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孩和孩子。”
会空间推理,能够操纵空间对象,是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技能帮助我们航行于繁忙的街道中,组装一堆本是零件的家具,甚至是装填洗碗机。
除此之外,这项技能对于学术领域的成功是至关重要,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个领域。身处这些领域的毕业生通常被视为专业人才和高就业人员。
“虽然以前的研究表明空间游戏活动可能培养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但是却缺少大量多样的例子作为相关数据。”杰奥特说道。
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经过修订和规范,通常用于检测认知能力,它给杰奥特和天普大学的合著者诺拉·纽康比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研究孩子的空间游戏和空间思考。
杰奥特和纽康比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四至七岁的八百四十七名孩子,这些孩子进行了修订过的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的检测,包含有助于一般智力认知技能的量化考核。
孩子的空间推理能力通过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常用的分块设计测验得到明确检测,要求孩子运用表面是红色、白色和半红半白的立方体再现特定的2维设计。研究人员也检验了调查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父母对孩子们的行为和联合亲子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和一般智力分数都与孩子在分块设计测验任务中的表现相关。
来自低等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孩子获得分块设计测验的分数要比来自中、高等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孩子获得的分数低。而且男孩获得分块设计测验的分数要比女孩获得的分数高,虽然考虑在内的只有其他几个认知能力,例如词汇、工作记忆和处理速度。
更重要的是,孩子玩某些玩具的频率与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也有关联。经常(一周超过六次)玩智力拼图、积木和棋类游戏的孩子获得分块设计测验的分数要比偶尔(一周三到五次)或者从来不玩这些玩具的孩子获得的分数高。
其他类型的游戏(例如绘画、玩噪音巨大的玩具、骑自行车、滑滑板、滑滑板车)或是亲子活动都没有包括在与孩子空间推理能力相关的调查数据里。
与之前研究发现一致,父母记录男孩玩空间游戏——玩智力拼图、积木和棋类游戏的次数比女孩频繁,甚至在空间推理能力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后。
研究人员提出,空间游戏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潜在工作机制间的联系需要更深入的调查,但是这些结果暗示以孩子的空间游戏为目标也许是增进他们空间推理能力的一个可行的干预工具。
“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于影响和作用于孩子的玩具和游戏经历的人来说,有提供实际意义的潜能。比如父母,老师,儿童保育供应商,甚至是玩具制造商。”杰奥特说。
杰奥特和纽康比计划进行更深层的实验研究,针对于空间游戏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明确因果联系,从非正规的以家庭为基础的设定和更正规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环境两方面入手。
4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 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5教养方式决定孩子快乐能力
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孩子制造快乐的能力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
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听了这话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自己给妈妈或是周围人带来的成就感,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贴士:
定期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与心理老师沟通,而是父母。父母获得充足的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帮助不快乐孩子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将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养思路上,从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孩子,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