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口腔科

小孩长牙包怎么办

很多孩子出现了长牙包的现象,这就是常见的牙龈发炎了,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不注意口腔的卫生引起的,要及时治疗牙龈发炎,在医生指导下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

目录 小孩长牙包怎么办 小孩任性怎麽办 小孩发烧怎么用药 2岁小孩吃手警惕压力大 为什么小孩摇一下就会入睡呢

1小孩长牙包怎么办

  一、儿童牙龈炎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萌出性牙龈炎,恒牙在萌出时出现牙龈肿胀,出血,随着牙齿的全部萌出,症状即可消失;不洁性龈炎,患儿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口腔卫生较差,龈缘及龈乳头红肿;严重时可破坏牙槽骨;

  牙列拥挤性龈炎,牙齿萌出拥挤,排列不齐,口腔自洁作用差,食物残渣滞留,刺激牙龈组织,造成牙龈的炎症增生和肥厚等,无论何处原因造成的牙龈炎均与口腔卫生不良有关,预防儿童时期牙龈炎,家长应教育指导儿童每天坚持认真正确的刷牙,尤其睡前刷牙最重要。

  儿童牙龈炎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口腔卫生,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引起牙龈炎的一切不良习惯,防止牙周病的发生。

  二、儿童牙龈炎的症状

  由于儿童时期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或外伤刺激及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时,极易引起牙龈炎症;

  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牙龈缘处有大量的软垢沉积等。龈缘部的软垢堆积是造成牙龈炎的重要因素。

2小孩任性怎麽办

  任性,从心理学来看,是小孩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的表现。它是当今独生子女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分析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事实上,孩子的任性都是成人教育不当造成的。面对孩子的最初的要求,很多父母都是不加思索的给予满足,而从未考虑过小孩的需要是否合理;面对小孩的不合理的要求,又有多少父母不都作出让步。可以说,父母的溺爱使小孩有了“成功”的经验,从而一步一步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那麽怎样才能克服小孩的任性呢?

  一、“解铃还需系铃人”,父母不要百依百顺。要严格要求小孩,决不迁就。尤其要对小孩最初的不合理的要求作出拒绝,不管其以何种形式来要挟,父母都不能迁就。否则就会使其欲望不断膨胀,自我中心愈来愈强。

  二、夫妻统一口径。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必须一致,如果不一致,如一方教育,一方则偏袒,或者父母双方都推卸责任,不仅会抵消教育的作用,而且会使小孩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双重人格,助长小孩任性。

  三、采用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如冷却回避法,当小孩任性时,不去理他,使他自觉没趣,待情绪缓解时,也就停止哭闹了。又如,可以采用对比法,将其行为与好的榜样行为进行比较,使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从而减少任性行为。

3小孩发烧怎么用药

  · 护理

  1.给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空气流通,如有需要可以打开风扇吹风,最好别将紧闭门窗。

  2.及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宜多食水果、蔬菜,保持肠道通畅。

  3.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达到及时补充营养的目的。

  4.不要穿过多的衣物,切记采用捂被子发汗来降温。

  · 治疗

  1.常用的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在降温之前,应先将患儿放置空气流通、安静的地方。

  a.头部冷敷:选用一块毛巾,将它浸泡冷温水中,然后敷在患儿的额头处即可。也可也可以用小毛巾包裹好冰袋使用。时间不能过长,5-10分钟需要更换一次;

  b.温水或酒精擦浴:前者水温不能过高,最好保持水温在28-30℃,对患儿的全身进行擦拭,尤其是双腋、腹股沟等位置。后者选用浓度为30~50%的酒精,进行全身擦拭,能够很好地降温。如果孩子皮肤发白护发冷,不要再继续进行。

  c.冷生理盐水灌肠:主要适用于中毒型菌莉的患儿,使用该方法,需要选用30~32℃的盐水,既能达到降温效果,还方便进行取粪便标本检查。

  (2)药物降温

  服用退烧药时,家长要格外细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用于不同的退烧药。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还未发育完善,一般不宜采用解热剂降温。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大于3个月的宝宝;布洛芬适用于大于6个月的小儿,可以进行口服或者直肠给药,每隔4-6个小时需要用一次药;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适用于不满2岁的宝宝;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适用于2~12岁的孩子。口服这种退烧药之后,患儿能够较快的吸收,半个小时即可达到降温的目的,并且不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减小对血小板、白细胞功能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小孩要慎用阿司匹林。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最好经过医生指导。

  (3)中医降温

  通过针灸穴位,口服中药、外敷或灌肠来降温,也可以通过推拿。

  2.紧急措施

  (1)使用冷敷、擦浴两种方法,均能够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前者需要先将毛巾浸湿,然后将其敷在患儿的额头处;后者可全身进行,注意多擦拭双腋、腹股沟等处。

  (2)将浓度为75%的酒精加一倍的水进行稀释,将小毛巾弄湿对患儿的全身进行擦拭,包括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等部位。倘若擦拭后出现四肢发冷或者皮肤起“鸡皮疙瘩”的情况,可以用略低于小孩体温的温水进行擦拭,等到皮肤变红变暖即可。

  (3)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物理降温的时候,还需要服用退烧药,而有高热抽筋病史的患儿还需要服用镇静药。如遇小孩高烧,不能够及时赶到医院的情况,应立即根据上述措施对患儿进行降温处理。

  3.对症治疗

  (1)如果患儿有急躁不安或者一般降温措施不能达到明显效果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2)患儿在发烧期间,应加强营养,均衡膳食,以提到免疫力。如有需要,可以遵循医嘱服用一些能够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3)倘若高热因为感染导致的,可以考虑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倘若不是因为感染引起,也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42岁小孩吃手警惕压力大

  很多小孩都爱吃手,家长们对这个坏习惯常常深恶痛绝,巴不得立刻就给孩子纠正过来。可无论好说歹说,或者在手指上抹黄连水等苦味剂,甚至不惜打骂孩子,干预措施却未必能见效。难道真像有些人说的,吃手是孩子用以探索世界的一种方法,会随着长大而逐渐戒除,顺其自然就好?

  1岁前的婴儿吃手是正常生理现象,可不少孩子过了1岁还有吃手习惯,就应该找找原因。“缺铁、缺锌或许是常见的问题,但更要警惕的是潜在的心理问题,尤其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很可能因为精神压力大养成吃手癖好。”

  很正常:婴儿通过吃手来探知世界

  三四个月的婴儿开始吃手指,说明他们的智力发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只会盲目挥舞小手的新生儿,发育到能自行控制手的活动,小婴儿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许多尝试。对他们来说,能把手指准确地放进嘴巴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吃手指也对婴儿的心理发育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能够稳定他们自身的情绪,保持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因为婴儿期的孩子都是通过口腔来探知世界的。如果父母在三个月内开始阻断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大以后容易变得自信心不足、多疑和胆小。

  不正常:1岁以上的幼儿吃手要找原因

  孩子到了1岁以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吃手指这个单一的办法来达到探索世界的目的。此时,如果小孩还是喜欢吃手,家长就应该好好找原因。要提醒的是,吃手常是孩子排遣压力、对抗孤独的方法,而家长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只会关注微量元素是否缺乏。

  专家指出,孩子吃手可以反映几种心理:当父母或看护人很少和孩子肌肤相亲,很少陪孩子说话、做游戏,孩子饥饿、患病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是宝宝的一种自慰方法;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看护人经常更换,或家长经常训斥打骂宝宝,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在较大心理压力下,孩子会通过吃手来排遣内心的压力;如果孩子常独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接触不到同龄的伙伴和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寂寞,孤独和乏味,孩子会用吃手来排遣孤单和寂寞。当孩子紧张焦虑时、饥饿时、无聊时或模仿其他孩子偶尔吃手时,爸爸妈妈见了就严厉训斥,令孩子更紧张,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孩子吃手。

  强调:不能粗暴手段纠正吃手习惯

  要帮孩子改掉吃手的习惯,首先应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测试,若缺乏就要及时补充。如果身体健康,就要考虑是压力大造成了心理问题,可从如下方面予以纠正:多搂抱、多陪伴孩子,仔细分辨孩子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有条件的妈妈可以为孩子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轻快的儿歌,让孩子愉快地入睡,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当孩子吃手时,可以给孩子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洁和消毒)。可以让宝宝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为宝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一个人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如果宝宝满2岁了还吃手,家长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轻的可指导爸爸妈妈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采用打骂、讥笑、恐吓等方法,最好跟孩子讲道理,如吃手很脏,手上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等等。如果孩子听从劝告,把手放下不吃了,要及时表扬他。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在提出孩子不能干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提出应该干什么。

5为什么小孩摇一下就会入睡呢

  摇一摇,晃一晃,小孩子就会很快入睡。这是因为那宛如波浪般的晃动,抑制了他们大脑的兴奋活动和恐惧的意识,使之不再啼哭并萌发了睡意。把小孩放进摇篮里入睡这个几百年来的习惯,其实有着深远的渊源。它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候(直到今天许多游牧民族还是如此),母亲们无论去哪,无论干什么,都要把小孩背在身上或抱在怀中,这使得小孩总是处于一种摇晃的状态。人类从狩猎社会、渔猎社会、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婴儿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这种在摇晃中入睡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甚至出现了各式各样专门为了让小孩更安静地入睡的摇篮,连哄孩子睡觉的歌曲都被称做摇篮曲。

  同样,轻轻的爱抚,安心的语调也具有相同的效果。有人认为,这种行为不仅利于孩子入睡,还能让父母亲在摇孩子入睡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放松,进入休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