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学名: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 cv. Merrillii.),别名中国榧,为红豆杉目、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中国原产树种,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较为湿润的地区,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温暖多雨,黄壤、红壤、黄褐土地区,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黟县、浙江诸暨、富阳等地。那么香榧怎么吃,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
目录
1香榧怎么吃
香榧是西施故里——诸暨最有名的特产。苏东坡有佳句《香榧》:“彼美玉山果,桀为金盘玉。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其中描述了香榧的药用价值。香榧果仁具有润泽肌肤、延缓衰老的功效,同时富含维生素A等有益眼睛的成分,对眼睛干涩、夜盲症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自古以来就是皇室贡品的宠儿。香榧又称为”三代果“,因为其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尤其显得珍贵。现在因为栽种技术的改进,香榧产量增加,使得香榧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和喜爱。今天教教大家怎么来吃这种千年珍果,香榧!
挑选好的香榧:香榧因为应年的气候,雨量,采摘时间等,会有些不饱满的,还有些虫蛀的,腐烂的。颜色发黑的,有虫孔,有破损的都是次品。果实饱不饱满可以通过放在耳边摇动来鉴别,有声音的是不饱满的,也是次品。下图是差的次品。
香榧有一对眼,压这两个眼,可以轻松把香榧的硬壳打开。
3硬壳里面还有一层黑衣,这层黑衣有一些药用效果,吃进去也没关系。一般炒制得好的香榧,这层黑衣能很轻松的脱落,只要用香榧的硬壳或手指甲轻轻挂掉即可。
2香榧的生长习性
香榧正常生长生育期年平均温度14~18℃,历年≥10℃平均活动积温7000℃以上,年极端最低温度在≥-15℃,最高气温≤43.0℃,无霜期日数≥210Td,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1200mm。
香榧为亚热带比较耐寒的树种,雌雄异株,浅根性、半阴性常绿大乔木,喜温湿润、弱光凉爽的气候环境下,朝夕多雾的溪流两旁和直射光较少而散射光较多的山腰谷地是它最佳栖息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忌风口栽种。
香榧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喜微酸性到中性的壤土,即pH值为4.5-8.5,耐干旱耐贫瘠,红壤、沙(石、砾)灰土都能适应、还可在裸露的岩石缝中扎根生长。一般情况下,香榧种植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设施齐全的区域为最佳。
3香榧的栽培技术
苗木培育
1、选择品种
香榧果实香榧品种繁多,几乎每个香榧产区都有当地的乡土品种,所以在选择香榧品种时,必须要遵循“适地适树、适品种”原则,尽量选择当地的乡土品种进行培育。如果需要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要事先对引种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只有引种地和引进地的生态环境相同或相似,引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4] 2、苗木培育香榧苗木培育分两个阶段:培育实生苗;在实生苗上进行嫁接,培育嫁接苗。3、实生苗培育
香榧
(1)种子选择选择种子时,要根据种子颜色来选取,一般当果实假种皮由青绿转成黄绿时作为育苗种子较为适宜。种子采收后先去除假种皮,然后对种子进行层积沙藏,保持适中的干湿度,沙藏种子一般11月下旬开始陆续发芽,至翌年3月底发芽率高的达90%以上,当胚根长0.5~1.5cm时即可播种。[4]
(2)播种在播种前要选择好苗圃地,苗圃地要求交通方便,土层深厚,水源充足的地方,为保证施工及灌溉的措施的落实,要求有电力供应。播种前做好苗床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每667m2施40-50担。苗床宽1.5m左右,高15cm左右。播种时要先对种子进行消毒,可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然后取出再用清水洗尽。播种的株行距15cm×30cm,种子横放胚根向下,浅覆土(约种子横径的3倍),用稻草覆盖,保持床面疏松湿润。4月下旬至5月上旬苗木出土后要及时搭建荫棚,荫棚高1.8m,透光50%-60%;干旱时要每隔10~15d浇透水1次,浇水方法以喷灌为宜;苗期中间可适量施肥,以尿粪为最佳;害虫主要是地老虎,可用敌克松2g/m2。与黄土混合后撒在根部进行香榧防治。香榧苗木在霉季时还容易发生根腐病,要先人工清除病株,然后用柴灰与石灰按8:2的比例按100-150kg/667m2施于苗木根部,可防止蔓延。[4]
(3)培育嫁接苗选择2a生苗作为砧木,接穗在40a生左右的健壮母树上采取,用1a生枝;嫁接时间在3月中下旬,那时树液已经开始流动但树芽尚未萌发。嫁接方法可采用切接,也可采用劈接,嫁接后再培育2~5a苗高达50cm以上时可用于造林。[4]
4香榧的营养价值
香榧的营养价值
香榧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种子胚乳含油率为40%,含蛋白质10%,碳水化合物28%。种仁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
香榧含脂肪49.3-55.7%,蛋白质7.7-11.5%,糖份1.0-2.4%及多种维生素。刚采摘下来的香榧有着一层油质的绿色外壳,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它含有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炼多种高级芳香油的原料。
香榧的营养价值
香榧的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还可驱蛔虫,故食用时不必细加去衣。据〈本草纲目〉记载,香榧具有“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痔恶毒”,“疗寸白虫,消古,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助阳道”等功能。
5香榧的食疗或药用价值
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
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①《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
②《别录》:主五痔。
③陶弘景:疗寸白。
④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⑤《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⑦《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⑧《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药理作用
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
附方
①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②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