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最佳治疗方法有几种?脊髓型颈椎病属于脊髓压迫症之一,其影响比较大,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致残,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出现,患者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如今可以缓解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的方法有中医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疗法。那么,脊髓型颈椎病最佳治疗方法有几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目录
1脊髓型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以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者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该病的危害很大,需要积极预防。
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工作之余应该做头部以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旋转运动,这样可以缓解颈肩部疲劳,能使肌肉发达,增强颈椎的韧度,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所以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预防脊髓型颈椎病。
避免高枕睡眠
枕头过高会使头部过度前屈,可加速颈椎退变,故应该避免高枕睡眠。
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
平时要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保持脊柱的正常位置。
预防脊髓型颈椎病还应该做到: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颈部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颈部受伤;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2急性脊髓型颈椎病怎么治疗呢
一、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急性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MRI,CT检查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
二、非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1、物理疗法中的中药离子导入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利用单向的调制中频脉冲电流,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直接作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病灶部位,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
2、改善微循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输液改善微循环意义重大。因为颈髓损伤早期为缺血性改变,是可逆性改变,及时改善微循环可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很快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期,并可使一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软化灶变小。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脉输液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明显,但具体剂量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3、中药敷或中药熏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它可改善颈部肌肉血液循环、舒筋通络、解除肌肉痉挛、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3脊髓型颈椎病病因
先天性因素(15%):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其是后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例如骨赘,肿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地较颈椎椎管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较轻微,且易于治愈。
动力性因素(20%):
动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而能够消失或减轻者。
机械性因素(25%):
机械性因素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脱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网膜下隙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动力性因素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血管因素(25%):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脑部血管一样,具有十分惊人的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在各种复杂活动中的血供;其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组血管遭受压迫或刺激时,则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减少或中断了对脊髓的血供,视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应的支配区表现出各种脊髓缺血症状,严重者则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现包括: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引起的四肢瘫痪(以下肢为重),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现上肢瘫痪(也可波及下肢);软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状;以及因大根动脉受阻所引起的脊髓变性等,此种在临床上难以被察觉的因素,实际上对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手术时仅仅摘除脱出的髓核,四肢瘫痪症状可迅速减轻甚至消失,而如此惊人的速度只能用血管因素来加以解释,因此,在临床上应充分估计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与判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4脊髓型颈椎病护理
专业护理
1、术后每 2 小时翻身一次(早期由医护人员帮助进行),翻身是应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位。
2、术后垫枕头高低要适宜,仰卧时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而不偏向一侧。
3、术后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或感觉丧失、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4、术后 1~2 周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如握拳、松拳动作、踝泵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等。
5、离床活动时颈部予颈围固定,并避免颈部剧烈转动。
6、给予颈围固定 2~4 周或遵医嘱,卧床休息时可取出颈围。
7、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
8、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转、颈部的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
9、遵医嘱定期复查。
5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有哪些
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胶麻木、发冷、疼痛和行走不稳、步态笨拙、发抖、无力等。有人诉说如“踩棉花感”,头重脚轻,摇摇欲倒。也有人形容好像在太空行走一样。初期常呈间歇性,劳累、行走过久等可使症状加剧。少数病人偶尔可于猛然仰头时感到全身麻木,双腿发软,甚至摔倒。脊髓型颈椎病多以下肢症状为主,上肢症状轻微,虽然可有上胶沉重无力、动作不灵等,但多无神经根性疼痛,这是引起误诊的重要原因。与根型等混合存在者,症状较复杂,可与其它型症状共同存在。
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有上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下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偏侧症状,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头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通过了解,可以发现随着病程发展,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可逐渐加剧并转为持续性,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膀腕、直肠括约肌症状也较常见,多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无力、淋漓不尽和大便无力,个别病人有性功能障碍。少数病人有皮肤发木、蚁行感或胸腰部有束带感,以致感到胸闷、嗳气等不适。
温馨提示:
合理搭配,饮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