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这种疾病是一种脊髓型疾病,所以说都害怕会让腰部也会出现这种伤害,也害怕患上这种脊髓型颈椎病,如果是这些颈椎病的话,那么颈椎病会更加重,这种颈椎病是很痛的,脊髓型颈椎病还会给颈椎带来很多伤害,导致颈部无法正常活动,那么颈椎病会引起腰酸吗?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如何进行保守治疗
1、改善微循环治疗。早期患者输液改善微循环意义重大。因为颈髓损伤早期为缺血性改变,是可逆性改变,及时改善微循环可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很快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期,并可使一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软化灶变小。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静脉输液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明显,但具体剂量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2、手法治疗。手法治疗一般为每周2次。颈椎增生退变是引起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颈椎椎体位移,以第4、5颈椎错位常见。手法治疗要充分体现稳、准、轻、巧的特点,所以患者风险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好。
3、中药敷或中药熏蒸。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它可改善颈部肌肉血液循环、舒筋通络、解除肌肉痉挛、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4、牵引治疗。它可祛除脊髓型颈椎病的动态损伤因素(即动态性椎管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水肿及椎间盘压力等,尤其对车祸外伤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突出。颈椎牵引的时间、角度及牵引力十分重要,牵引时间为15~20分钟,其中持续牵引时间10~15分钟。牵引力可以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力度,牵引角度根据发病部位而定。
5、颈椎小关节囊封闭治疗。它属于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辅助治疗,可以尽快消除小关节囊无菌炎症,增加复位椎体的稳定性,大大缩短治了疗期。同时,它可减轻炎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以治本为主兼治标的治疗。
6、超短波理疗。它可改善深部软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无菌性炎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康复。具体治疗方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颈椎病会引起腰酸吗
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指导意见: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病同属脊柱的退行性改变,二者都容易引起神经痛。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是不会引起腰疼的,因为这种疾病针对的对象一般都是颈椎部位,所以说不用担心这种脊髓型颈椎病会危害自己的腰部,这种脊髓型颈椎病一般在及时处理的情况下疾病是可以得到合理的改善,但是大家做治疗的时候必须要用正规的方式来治疗,这样效果会更好。
3走出颈椎病诊治误区
误区1 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做诊断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将颈椎病定义为: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者,应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是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对于了解颈椎骨骼结构的基本状况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单纯依赖ct、mri检查而忽视临床体检是应当避免的一种诊断误区。有些患者虽然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压迫,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任何相应的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就不能诊断为颈椎病,更不能不论临床表现如何就进行手术。
误区2 治疗不分颈椎病类型
根据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四个基本型,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时称为混合型。
通常情况下,在椎管内的脊髓周围有较大的储备间隙。当椎管狭窄时,储备间隙就变得很小,一旦出现椎间盘突出、骨刺生成,脊髓就容易受到压迫。在我国,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0%。而68%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说明脊髓型颈椎病好发于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人群中。如果病人被确诊患有脊髓型颈椎病,就应当积极手术,否则越是拖延,脊髓损害越重,疗效越差。
目前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根据入路分为前路和后路。前路减压属于直接减压,即直接去除致压物;后路减压是间接减压,即通过扩大椎管,使脊髓后移,从而避开致压物。实践证明,对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如果采取前路减压,往往出现减压范围不够、减压不彻底、容易复发或甚至无效等现象。因此,对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选择后路减压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方法。
4颈椎病的治疗方法究竟是什么
1.前路手术
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后骨刺并行椎体间植骨。其优点是脊髓获得直接减压、植骨块融合后颈椎获得永久性稳定。在植骨同时采用钛质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适应证:1-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所致神经根或脊髓腹侧受压者;节段性不稳定者。植骨材料可以采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如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珊瑚陶瓷等。
椎间融合器(CAGE)具有维持椎体间高度、增强局部稳定性、提高融合率等作用,同时由于其低切迹的优点,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咽部异物感和吞咽困难,专用的髂骨取骨装置可以做到微创取骨。对于孤立型OPLL;局限性椎管狭窄等可以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大块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如果采用钛笼内填自体骨(切除的椎体)、钛板内固定则可以避免取骨。对于椎间关节退变较轻、椎间隙未出现明显狭窄的患者可以在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后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2.后路手术
经颈后入路将颈椎管扩大,使脊髓获得减压。常用的术式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适应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或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者;多节段OPLL;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骨化所致脊髓腹背受压者。有节段性不稳定者可以同时行侧块钛板螺钉或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3.康复治疗
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弥补手术之不足,以及缓解手术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创伤,从而达到恢复患者心身健康的目的。
围手术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既离不开有关颈椎病的康复医疗(如中药、理疗、体育疗法、高压氧等),又不能忽视一些新的病理因素,如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忧虑恐慌等精神负担,又如手术的创伤以及术后体质虚弱。 “颈椎病康复保健功”用于颈椎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以有计划推广到社区,体现出康复预防的学术思想。
5颈椎病怎么检查
1、颈椎病相关的神经实验检查
(1)前屈旋颈试验的检查:令患者头颈部前屈,让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出现疼痛即为试验阳性,提示颈椎骨关节痛,表示小关节有退变性变。
(2)颈椎间孔挤压试验的检查:又称为压顶试验,先让患者将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放在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轻叩击手背部。使力量能向下传递,如引起颈痛,且向上肢端放射即为阳性。见于颈椎键盘脱出症或颈椎病。
(3)颈椎间孔分离试验的检查:又称为引颈试验,怀疑有根性病变者,让患者端坐,检查者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并以胸或腹部顶住患者枕部,逐渐向上行颈椎牵引,逐渐扩大椎间孔。如果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有颈部轻松感,则为阳性,此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4)臂丛牵拉试验的检查:又称为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患者取坐位,头稍低并转向健侧,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抵于颞顶部,并将其推向健侧,另外一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将其牵向相反方向,如患者出现麻木或放射痛时则视为阳性。但在判断上应当注意,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为阳性外,臂丛神经损伤者亦可呈阳性结果。
(5)上肢后伸试验的检查: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侧肩部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成伸展状,来增加对神经根牵拉,若上肢出现放射痛,则表明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2、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触诊检查
颈椎及颈肩部组织的检查时对临床患者一项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熟练地掌握有助于对颈椎病的判断和治疗。
检查时让患者取坐位,放松颈肩部肌肉,检查者站在患者后面,一手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拇指指腹面自上而下轻轻平按各个棘突,向左右小范围内按压触诊,检查各个棘突的位置和软组织情况。要注意颈肩部有无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肌肉或筋膜有没有纤维条索。
当患椎向一侧旋转移位时,有时可摸到较硬的条状软组织,急性期局部肿胀,压痛明显,肩胛骨内上缘肩胛提肌腱膜常因劳损而局部粗糙变硬压痛。着重检查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回旋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注意它有无痉挛、肿胀、纤维变性和萎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