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中医科 >中医内科

发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痧病,俗称发痧。也称臭毒、青筋、瘴气,古称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迅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痧症中医指霍乱、中暑、肠炎等急性病。

目录 发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发痧原因 预防方法 治疗发痧最有效的偏方 刮痧的基本方法?

1发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两个原因,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此人肺气不足,肺主荣卫,肺气不足,不能抵御外敌入侵。

  外因是环境之中空气污浊,湿热蒸腾,火性气体多。比如汽车中,空调间里,这里的空气就很差,肺虚的人肯定要受害。

  这内因与外因撞到一起,人就发痧了。病理是湿热秽浊郁积肌表,经络不通,就出问题了。

  现在不是有很多空调病吗?其实这就是痧,不过被医院用了个高级的名字罢了,其实还是发痧这个土东西。

  发痧以后怎么办

  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发痧和轻症发痧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发痧者除了立即把发痧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在医院里,应连续监测核心体温以保证其稳定性.避免使用兴奋剂和镇静剂,包括吗啡;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盐.应经常测定电解质以指导静脉补液.严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数日,数周内体温仍可有波动.



2发痧原因

     发痧多发生在夏秋之间。它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其发病机理,清张璐《张氏医通》中说:“皆由中气素亏之故。盖脾胃之所喜者香燥,所恶者臭湿,今脾胃真气有亏,或素多湿郁,所以不能主持,故臭恶之气,得以直犯无禁。”由于中气本虚,触冒秽毒,遂成痧胀,由虚至实。而现代社会,秽浊之气,普遍周天。汽油、柴油、汽车尾气、洒在鲜花上的香水气、洒在房间内的空气清新剂,如此等等,都是秽浊之气。汽油、柴油其体属水,其用属火,湿热相团,为害非浅,空气清新剂、鲜花香水类似;空调间中,富含静电离子,又空气封闭,多有湿浊,湿热二邪亦蕴郁其中;现代居室,颇不通风,秽浊亦多,正能为害;现时酗酒者众,每日以酒为浆,酒性升腾,气血充郁肌表,肌表血瘀,亦成痧胀。所以现代社会臭毒之源弥广,痧胀为害更多更厉。  发痧一症,自明清以来,各路医家多有论及,民间流传辨痧、治痧也很普遍。

  【发痧的症状】

  发痧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先兆发痧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发痧症状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出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发痧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热衰竭症状

  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热射病症状特点: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3预防方法

  吴子静说,注重生活调理,是防治发痧的最好方法。

  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过于贪凉,少吃冷食;睡觉时应注意保暖,不宜在阴凉潮湿的地面上睡觉;洗澡应用温水。

  卧室应通风,电风扇不要固定直吹头部;在空调室内工作不宜过久,要常出去到通风处走走。

  平时应出点汗,让体内湿气外泄;早上应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抗体;同时要注意睡眠充足,但午睡不宜过长。

  饮食要讲究卫生,少吃油腻的食物,早餐要吃好,中饭要吃饱,不能用水果代主食。餐后可饮些牛奶、红枣等。防痧饮:

  吴子静还推荐了防痧饮:生黄芪、藿香、香薷各5克加生姜1片,用开水泡,代茶,每天一剂,连服15天为一疗程。

4治疗发痧最有效的偏方

  发痧又称为痧气,所谓痧就是在病人体表刮摩几次后皮肤很快出现形如细小沙粒的紫红色点子,因是疾病引起故“沙”字加一个“疒”旁而为痧。发痧症状一般表现为感觉四肢无力,肩膀特别酸痛,而且像掉了似的,头晕。不想吃饭。

  这些症状可能也是其他病因引起,但是大家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证明是否发痧:在酸痛处小范围用力捏挤,反复多次,会看见被捏处非常暗红、有积血(和一般的红不同),有痧和没痧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没痧的时候捏挤过后是鲜红的,但是有痧的时候,捏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痛,立即表现为暗红。

  发痧的时候千万别进普通的卫生所,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痧为何物,弄不好就像有人所说的以实补实,就挂了。如果进大医院就会很贵,这里介绍一个民间偏方。我只要一发痧,都用,无不良反应。大家不用担心,即使不是真的发痧,饮用了也全当喝凉茶。

  材料:枯羊藤 草鞋根 山芝麻 南蛇藤(有些地方叫汤爬苗)

  用法:以上草药各取适量(10克)煎水当茶饮。

  这个方子是壮族人民积累下来,这几味草药在南方热带都有。玉林那边尤其多。最后一味可有可无,实在不全,只有第一味也行,只是效果没那么快而已。

  几味药不拘多少,混合煎水喝,一天见效。

  发痧要注意三点:

  1、一定要早治,迟了只怕变成其他内证。比如胆结石等,很多都是痧毒长期郁积变成的。

  2、千万不可吃补药,一切补性的东西都不能用。发痧的人全身无力,往往会被认为是虚了,进补,就出很大问题了。

  3、未完全恢复之前,必须吃素,不沾荤腥。否则难以肃清余毒。

5刮痧的基本方法?

     刮痧的方法非常多,根据不同部位大致可以分为7种,这些都是基本的操作方法,具体如下。

  1、面刮法

  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向刮拭方向倾斜30~60度(45度最为常用)均匀地向同一方向刮拭。适用于躯干、四肢、头部的平坦部位。

  2、角刮法(单角刮法、双角刮法)

  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用于肩贞、膻中、风池等穴位。

  双角刮法:将刮痧板的凹槽部位对准脊椎棘突的部位,然后将凹槽两侧的双角缓缓的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再向下倾斜45度角的方位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大多数都用于脊椎部位。

  3、点按法

  将刮痧板角部与穴位呈90度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适用于人中、膝眼等穴。

  4、拍打法

  将五指和手掌弯曲成弧状进行拍打。拍打法仅限于肘窝和膝窝。

  5、厉刮法

  将刮痧板角部与穴区呈90度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作短距离(约2~3厘米)前后或左右磨擦刮拭。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

  6、按揉法(平面按揉法、垂直按揉法)

  平面按揉法:把刮痧板的角部的一面小于20度角按压在适合的穴位上,然后轻柔的做缓慢且柔和的旋转运动。这个方法通常适用于全谷、内关、手足全息穴区、足三里以及其他等疼痛较为敏感的部位即可。

  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缘以90度按压在穴区上,做柔和、缓慢按揉。适用于骨缝部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区。

  7、疏理经气法

  沿经脉的循行部位,用刮痧板长边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循经刮拭。适用于分段刮拭结束或保健刮痧时对经络进行整体疏理、放松肌肉、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