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上火了耳朵痒该怎么办

上火是平时生活中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导致的因素有很多,熬夜、天气干燥等都是主要的原因。一旦发生的话,就会出现诸如耳朵痒的表现,还容易诱发其他方面疾病,进而加重伤害,及时的进行解决相当的重要,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那么,上火了耳朵痒该怎么办?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目录 上火了耳朵痒该怎么办 耳朵里面痒 宝宝耳朵痒是怎么回事 日常伤耳的三种行为_哪些行为最伤耳 耳朵听觉器官注意

1上火了耳朵痒该怎么办

去火气:苦寒不分家。可以吃一些苦菜,有苦味的东西,来驱除火气。

  如果身体寒气较重的朋友,不建议多吃。天凉的时候也不要多吃苦瓜等寒凉的蔬菜。

  材料:苦瓜一根,胡萝卜一根,咸盐适量

  步骤:1苦瓜洗净,从中间竖着切开,刮去里面的籽。

  2把苦瓜切成薄片,胡萝卜也切成薄片。然后苦瓜片放入沸水中煮一会去去苦味。

  3苦瓜捞出控干水分,放入胡萝卜片,加入适量的咸盐搅拌即可。

  水分:滋润身体。

  平时多补充水,不要等渴了的时候在喝水。平时就喝一杯水。

  多吃一些有水分的水果,如柚子,白梨(梨伤脾,所以一个小的梨就可以了)。

  在上火的时候要尽量少吃苹果

  驱火饮品:蜂蜜水。

  蜂蜜是个宝,不仅能养颜,滋润肠道,还可以把干燥的火气排除体外。

  每天可以多喝水,适当的润润嗓子,肠道,对身体来说很不错。

  驱火穴位:用身体上的穴位来帮助火气排出。

  合谷穴:平时说的虎口就是了,拇指与食指之间。

  平时多按摩刺激虎口,力度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就可以。

  无论在哪里有空的时候按按这个穴位,很方便的,而且效果明显。

  空气湿度:秋季的时候,尽量让屋子里面有水分。

  使用空气加湿器,或者勤擦家具,勤打扫卫生都可以让室内的空气变得干净并且不干燥。

  室内的环境不宜太湿,有一点点的水分就足够了。

  特别干燥的地方,可以适当喷洒一些水。

  出门防护:做好防灰,防细菌的工作。

  出门的时候尽量把口鼻捂好,不让灰尘进入口鼻内,说话不要大张口。

  上火的时候喉咙会很难受,所以要尽量呼吸干净的空气,避免刺激。

  有关上火了耳朵痒该怎么办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吧。解决上火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并不是很难解决,我们不仅要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而且导致上火的主要原因也该清楚,平时就进行积极地预防,避免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

2耳朵里面痒

耳朵痒的原因可以是耳垢、霉菌、过敏或太乾燥。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随时挖得光光的,耳朵皮肤变得太乾燥就会痒,痒就会想再挖,挖后又更痒,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糟。

  当不小心挖伤外耳道后,当时可能痛一下后就不痛了,也就不知道耳朵受伤。等隔一、两天后耳朵就会变成很痛,这时早已忘了是两天前挖耳自伤的因果。急性外耳炎会引发持续性耳朵灼热痛,甚至同侧头痛,厉害的还会流脓。轻者可用滴剂或敷药膏,重者还要加用抗生素、止痛剂才治得好。

  如果有得耳霉菌症时,那耳朵更是痒死了,而且很会长耳垢,常常一、两周后就长满了整个外耳道。耳朵长霉菌的原因可以是环境的因素、耳膜破洞的分泌物及被传染等。

  台湾气候温湿,外耳道因洗头、淋雨、游泳而跑进脏水,久没清理就有机会长霉。本身有慢性中耳炎,脓从中耳破洞流到外耳道,没有去治疗,久了就会长霉。有香港脚(足癣)的人用手指抠脚长癣处止痒,之后没有洗手又用手指去挖耳朵,就把足癣传到外耳道上。上理发厅理发,不幸使用没消毒乾净的公用掏耳器械以致感染耳霉菌。

  耳霉菌症治疗很费时,这是因为外耳道霉菌症的耳垢会紧附在表皮下,剥离非常困难,就算表层剥下了,残留的根部依然会很快地蔓延起来。所以除了要找耳科医师治疗外,每天更要自己点药水或擦药膏,有耐心地治疗至少两周以上就会根治。

  通过以上介绍,对耳朵里面痒是怎么回事呢,也是有着很多认识,在有这样情况后,选择一些适当的改善方法是最佳之选,那很多人都喜爱掏耳朵里面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进行,否则对自身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3宝宝耳朵痒是怎么回事

当宝宝总是在晃头或者抓耳挠腮家长就应该注意了是否宝宝的耳部出现了不适,因为宝宝的语言或者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的不适会会用其他表现体现出来,例如哭闹、高烧等等,宝宝发生中耳炎多数的原因是因为耳朵进水造成的,比如给宝宝游泳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喂奶的时候、洗头的时候或者是宝宝哭泣的时候都会造成宝宝耳朵进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宝耳道里面的耳屎堆积过多变硬造成的,或者是细菌感染。总之病因还很多,家长应该加强注意。

  给宝宝洗澡、洗头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耳朵,尤其是洗头的时候,给宝宝买一款适合的浴帽,这样宝宝洗头的时候既不能沙眼睛,耳朵又不容易进水,因为浴帽是在耳朵上面的,很好的保护了耳朵和眼睛。宝宝吃奶的时候容易顺着嘴角流出奶液,奶液不慎流入耳朵也会造成中耳炎。宝宝躺着哭泣的时候眼泪会顺着脸颊流到耳边,不注意的时候也会流入耳道,从而引发中耳炎。一旦有水流入宝宝耳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让水份吹干。一旦发生中耳炎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宝出现了耳内的湿疹,湿疹无论出现在宝宝身体上的哪个部位都会引起宝宝瘙痒,使宝宝感到很不舒适,自然会出现哭闹的症状,这种情况很难被家长发现,因为不像中耳炎那样会高烧,只是宝宝单纯的哭闹找不到任何的原因,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拿一个小手电去照亮宝宝的耳道,观察宝宝耳道出现的一些异常,有那种带亮光的小掏耳勺,很方便也很实用,可以直接看清宝宝耳道内部的问题。

  那么宝宝如果有内热也容易导致宝宝耳朵痒,比如进食过多引起的食热,很多家都害怕孩子吃不饱,那么自然会多想让孩子吃点,觉得多吃才能长高长胖才能更健康,其实这样的养育方法并不正确,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耳部湿疹的防治方法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宜用温水和不含碱性的沐浴剂来清洁宝宝的身体。患有湿疹的宝宝,要特别注意清洗皮肤的皱褶间。洗澡时,沐浴剂必须冲净。洗完后,抹干宝宝身上的水分,再涂上非油性的润肤膏,以免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宝宝的头发亦要每天清洗,若已经患上脂溢性皮炎,仔细清洗头部便可除去疮痂。如果疮痂已变硬粘住头部,则可先在患处涂上橄榄油,过一会再洗。

  2、避免受外界刺激

  家长要经常留意宝宝周围的冷热温度及湿度的变化。患接触性皮炎的宝宝,尤其要避免皮肤暴露在冷风或强烈日晒下。夏天,宝宝运动流汗后,应仔细为他抹干汗水;天冷干燥时,应替宝宝搽上防过敏的非油性润肤霜。除了注意天气变化外,家长不要让宝宝穿易刺激皮肤的衣服,如羊毛、丝、尼龙等 。

  3、修短指甲

  若患上剧痒的异位性皮炎或接触性皮炎,家长要经常修短宝宝的指甲,减少抓伤的机会。

  4、戒口

  除异位性皮炎外,其他湿疹都无须戒口。让宝宝少吃动物蛋白质,如牛奶、蛋,必须在医生或营养师的监督下进行。在没有明显证据时,最好不要随便禁食某类食品。不提倡为了避免过敏,而使宝宝得不到应有的营养。

  耳部湿疹的病因病理

  耳部湿疹与变态反应、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等有关。先天性过敏体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应原:

  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应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环境性变应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应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汽车,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应原。

4日常伤耳的三种行为_哪些行为最伤耳

伤耳行为一:贪图“舒服”乱掏耳

  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吃完饭或闲着没事时就喜欢随便拿件东西掏耳朵。掏耳朵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但却偏偏有不少人掏出问题来。

  解析: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

  不少人还喜欢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

  我们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甚至影响张嘴和吃东西。有的人耳朵痒了,还随便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我们的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另外,随便掏耳,细菌就非常容易侵蚀到耳道里,比如拿个小火柴杆、发卡,这都很脏的,用这些东西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耳朵痒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令人钻心的奇痒,人们习惯上用发夹、火柴、牙签、指甲等挖耳,以图一时之快。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无事挖耳的习惯,却不知这极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忠告: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因此不要经常进行抠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这是一层非常娇嫩的薄膜,万一在挖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轻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伤耳行为二:游泳、擤鼻涕带入细菌伤肺

  很多人耳朵感染炎症都是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特别是鼻炎、咽喉炎、感冒等都会引起中耳炎等耳部感染。

  耳部的炎症通常都是继发于鼻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炎症波及咽鼓管,或是鼓膜有破损后感染造成的。所以,对于有这些问题的人,如果不注意平时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很容易引起耳部感染。

  有鼻炎、咽喉炎的人,不要用力擤鼻涕,以防止鼻咽部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同时,擤鼻涕的方法也要注意。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擤,这种擤鼻涕的方法很容易将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另外,游泳也有禁忌。不少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游泳就会引起耳朵感染,其实不然。通常,耳部健康、正常的人游泳都不会造成感染。但是,如果耳部的硬块耵聍已经形成栓塞,耳朵一旦进水,耵聍就会变软膨胀,刺激耳道引起发炎;如果耳膜出现问题,甚至已经穿孔,那么深水会对鼓膜造成压力,容易引起眩晕,也会引起感染。

  忠告:

  无论有没有上呼吸道的炎症,都应该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开放双侧鼻孔稍用力擤出对侧鼻涕,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以先用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另外,喜欢游泳的人最好戴上耳塞,如果水进到耳朵里,可以侧身将水控出,或是用干棉签轻轻擦干。

  伤耳行为三:滥用抗生素耳朵受害

  平时不注意保护本来就不对了,有些人还随便乱吃一些抗感染的药,却不知这些药对耳朵的伤害很大。

  解析:在各种用耳的不良习惯中,就属吃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且也是对耳朵伤害最大的。某医师表示,药物是致聋最多也是最主要原因。有些人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不注意,一看药便宜,或是看到药效里有抗感染这项,也不管什么药拿来就吃。但是,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就会损害内耳、耳蜗、前庭,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

  通常,耳蜗中毒后,会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而前庭中毒后,会感觉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出现平衡失调。

  忠告:

  抗感染的药物一定不能自己乱买乱吃,要在医院有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服用,特别是本身就有耳病的人,还要和医生说清病史,以防加重病情。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些毒性药物还会通过母婴感染,所以怀孕期间要避免服用这些耳毒性药物。

  生活中我们忙着护眼、护发、护肤……很多时候却忽视了保护耳朵。远离以上日常伤耳的三种行为就是对耳朵最好的保护。

5耳朵听觉器官注意

耳朵掏耳朵掏出血一般都是毛细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这时一定要防止耳朵进水以防感染,并到医院就医。

  有些人可能比较爱卫生,觉得掏耳朵舒服,其实耳朵完全可以不掏,因为耳朵本身有一种自洁功能,分泌物会自然地脱落到耳外,建议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小飞虫多了起来,耳鼻喉门诊接诊了许多因飞虫入耳的病人。

  人们对于耳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是一时的不注意,就可造成耳聋,使人终生遗憾。

  炎炎夏日,昆虫繁多,不经意间会有小虫钻入我们的耳朵。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虫子钻入耳朵后,应想办法把虫子弄出来,以免耳膜受伤或引起发炎。但是,这时不能用挖耳勺或棉棒去挖耳朵,那样会使虫子在耳内乱爬,损伤耳膜。 把虫子从耳朵内弄出来的较为妥当的方法是,将耳朵朝向有亮光的地方,或者用手电筒往耳朵里照,小虫就有可能朝着亮光飞出来。 也可以让爬进虫子的那只耳朵朝上,向耳道内滴入干净的食用油或甘油,接着头偏向下侧成90度,使外耳道竖直向下,等小虫随着油一起流出耳道后,再用棉签轻轻擦去耳内残留的油。 专家提醒,如果用这些“巧法”都未能将耳中的虫子弄出来,应立即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