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部分人在去厕所时,会存在有大便肛门痛出血的感觉。大便肛门痛出血可能是什么病这是他们在最初最为关注的问题,专家表示,许多肛肠疾病的存在都可能会诱发大便肛门痛出血的症状出现,大家若想要确定所患的具体疾病,必须要进行明确的检查。屁股痒便血怎么办?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老年人便血的原因介绍
上消化道疾病:胃炎、胃溃疡、胃癌也都可引起患者便血,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通常都会腹部疼痛,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若便血长期不愈还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此就会表现出身体乏力,面色无华等疾病症状,患者朋友需提高重视。
肛门疾病:人体的肛门是代谢人体排泄物的重要出口,如果患上了痔疮、肛裂、肛瘘等疾病,就会导致便血的发生,这三大疾病在肛门疾病当中的所占比例非常高,通常肛门疾病所导致的便血多呈现为排便滴血、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等症状。
肠道疾病:肠炎、肠道溃疡、肠息肉、肠肿瘤等肠道疾病都可能会导致便血的发生,其中最该引起重视的就是肠肿瘤,该疾病所导致的便血症状通常表现为血液和粪便混在一起,而且颜色偏暗,有时甚至会伴随粘液一同排除,情况严重的则会排出黑便。
查看详情>>2屁股痒便血怎么办
痔疮:便血发生在排便或大便,血红的,血与大便不配合。
肛裂:血红的,休学或卫生纸擦拭可见,新鲜肛裂肛门后的剧烈疼痛。
结直肠癌的血是鲜红色的便血,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体重,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大便中有血,结肠和直肠息肉:血红的,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常混有粘液或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烧,和频率等症状。
3便血也可能是大肠癌的症状
便血的诱因主要有肠息肉、痔疮、大肠癌、长期便秘等,而在这诸多种诱因中属于大肠癌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最大,所以在处于长期便血的过程中,是需要对自身的肠道部位进行检查之后而确定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毕竟从临床上的病例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频繁便血可能是大肠癌早期征兆的一个表现,所以在便血的次数过多的情况下,患者最好还是对肠道方面的健康进一步确认比较好。
之所以便血会与大肠癌联系到一块,是因为大肠癌在初期阶段虽然没有特别的症状,但是随着癌肿瘤进行生长之后,是会对自身的肠组织造成各种压迫性的刺激,并且也会导致粪便在通过时有所障碍,因此在处于肠道内部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行内容物情况下,自然就会因此而损及肠内膜等组织后,继而出现流血性的问题且造成便血现象的出现,所以在处于频繁便血的情况下自然也要提防是大肠癌来犯。
由上述可知,便血也可能是大肠癌病变之后的症状表现,所以在长时间或是频繁性便血的过程中,是需要考虑到自身的肠道内部是否存在恶性肿瘤性的生长。因为肠道内存在肿瘤性生长和损害之后,则会导致患者自身的肠腔内部状态有出血性方面的异常,所以在后期也会因为粪便通过时而直接诱发便血症状。
查看详情>>4治疗直肠癌便血时的注意事项
1.止血治疗禁忌:治疗便血首先考虑到止血,但止血并不是盲目地一概使用全身止血药,临床上要根据出血原因、部位、出血量及速度,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如局部药物止血,局部手术止血及全身药物止血等。肛门局部轻度出血,则以局部止血为主;大出血时,则应立即采取全身止血,并配合局部手术止血措施。
2.痔出血治疗禁忌:如肛裂、内痔、直肠息肉等间断性便血,发病缓慢,量较少,则局部应用凉血止血药效果较好。当出血量较大、而患者又不愿手术治疗时,可配合全身应用止血药。
3.感染性肠病治疗禁忌:慢性感染性肠病导致的粘液血便、脓血便,就要针对肠病综合治疗,不能简单止血了事,否则只治标不治本,炎症不消除,症状不会缓解。
4.术后损伤治疗禁忌:肛门直肠术后原发或继发性出血,量较多,或出现大出血,病情急迫,则应立即采取局部止血措施,找到出血点,予以结扎或压迫止血,同时配合全身应用止血药,局部与全身治疗同步进行。
5.血液病治疗禁忌:血液病导致的便血,采用全身止血,药量要大,并配合局部止血处理。
6.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禁忌:消化道大出血在现有的检查条件下找不到出血灶者,要及时全身止血。上消化道溃疡所致的便黑血,除了按常规止血外,还要抗酸治溃疡。
7.心脑动脉栓塞者治疗禁忌:患有心脑动脉硬化、脑栓塞者合并便血时,止血药的应用必须适时适量,避免过度止血加重心脑疾病。
5便血会带来哪些危害
1、长期便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长期便血,很容易使患者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
2、便血背后的疾病有很多:产后便血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其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些肛肠疾病的出现。而在众多肛肠疾病中,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现象。
很多患者发现,便血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常常伴随其他的多种并发症一起存在,若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便血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并发症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小肠良、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