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肺炎多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原发(吸入)性和继发(血源)性两类。起病急骤,全身毒性症状明显,咳嗽,咳脓血痰,多数病人消瘦。病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治疗以有效抗生素和支持疗法为主,伴有脓胸或其他部位化脓性病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请看下面介绍。
目录
1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征
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如下:
概述
葡萄球菌肺炎多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原发(吸入)性和继发(血源)性两类。起病急骤,全身毒性症状明显,咳嗽,咳脓血痰,多数病人消瘦。病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治疗以有效抗生素和支持疗法为主,伴有脓胸或其他部位化脓性病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临床表现
1.起病多急骤,中毒症状严重,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脓血痰,并有进行性气急和紫绀。严重者常伴有早期末梢回圈衰竭、休克。常并发气胸和脓胸。
2.急性重病容,部分患者可有神志模糊或昏迷,血压下降,皮肤等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病源。少数患者有出血性皮疹。肺部无明显实变体征,可有叩诊浊音和干湿罗音。如并发脓胸或脓气胸时则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诊断依据
1.多有葡萄球菌感染病源。
2.发病急,畏寒、高热、进行性气急、紫绀、血痰或脓血痰、胸痛。病情常较严重,可有早期末梢回圈衰竭,感染性休克。肺部可有干湿性罗音。
3.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50×10的9次方/l,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病情过重或年老体弱者,白细胞可正常或偏低。
4.痰、血培养找致病菌有助于诊断。
5.x线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早期为多发片状阴影,逐渐形成脓肿,脓肿形成空洞并有液平,也可有单个液气囊腔,亦常有脓气胸。6.血气分析:pao2及paco2下降
2葡萄球菌肺炎的预防保健
在饮食方面,患者宜多吃高蛋白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主食以软食与半流质为宜,可食米饭、面条、馒头、面包、大米粥、馄饨等;副食宜多吃瘦肉、鸡鸭蛋、家禽、鱼虾、牛奶和豆制品等。每隔2-3小时1次,每日5顿。重症高热病人可短期食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麦乳精、肉汤、蒸蛋羹等,每日6顿。另外,要多吃水果,如生梨、苹果、橘、柑、西瓜、香蕉等,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禁酒。
病人应多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为1-2升左右,保持尿量每日不少于1500毫升。体温超过39.5℃者,宜用物理降温,头部应放置冰袋或冷水袋,并用酒精或温水擦浴,体温过高者可在腋下、腹股沟处加放冰袋。用退热药要特别谨慎,以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此时,应密切注意病人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对有心悸、气急者应使其采取半卧位,并给氧气吸入。
冬春之交,气候多变,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果细菌通过呼吸道侵袭肺部后,就会导致急性肺炎。因此穿脱衣服要格外慎重,尽量避免受凉、淋雨、酗酒,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加强锻炼,增加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3葡萄球菌肺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细菌学检查是确诊葡萄球菌肺炎的依据。痰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成堆革兰阳性球菌,白细胞内可见到革兰阳性球菌。痰液、鼻咽拭子、浆膜腔液、下呼吸道分泌物、肺穿刺物及血液培养应及早进行,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即应留取标本。由于正常人鼻咽部可带菌,因此,咳痰培养前必须清洁口腔,并作多次培养,成人痰培养阳性率高达87%~95%,血培养的阳性率较低。应在高热时多次(2~3次,每隔1/2~1小时1次)或自两处不同部位采血,成人血标本量应≥10ml。表皮葡萄球菌血培养需要2次阳性才能确认有意义。除胸液、肺穿刺物和血培养分离到葡萄球菌具有肯定诊断价值,其他标本包括下呼吸道防污染技术所采集到的标本培养到葡萄球菌,其诊断价值需结合临床(如迅速发展的坏死性肺炎)进行判断。
4葡萄球菌肺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为(15~25)×109/L,可达5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达80%以上。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
2.痰液细菌涂片检查找到大量葡萄球菌与脓细胞,痰中白细胞也可找到革兰阳性菌。痰液细菌培养为葡萄球菌。血培养阳性率高。胸水培养也易培养到葡萄球菌。
3.其他辅助检查,X线胸片具有特征性、多型性及易变性。X线可为片状、斑片状炎性浸润,一处炎症浸润消失而另一处新病灶出现,或病灶发展为大片阴影。
5葡萄球菌肺炎吃什么好
一、葡萄球菌肺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可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二、葡萄球菌肺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用酸性药物和食品。
2、忌喝茶。
3、忌生冷食物。不过食西瓜、冰淇淋、冰冻果汁、冰糕、冰棒、冷饮、香蕉、生梨等生冷食物。
4、忌油腻厚味。不宜吃鱼肝油、松花蛋黄、蟹黄、凰尾鱼、鲫鱼子,以及动物内脏等厚味食品。
5、忌高蛋白饮食。
6、忌食多糖之物。
7、忌辛辣食物。在膳食中不宜加入辣油、胡椒及辛辣调味品。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