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康复医学科 >老年痴呆

如何防治记忆力减退呢

记忆就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或物质系统变化的痕迹的即时状态。事实上,最早的记忆是大自然的记忆。但人们习惯于大脑的记忆。可以认为,大脑记忆是大自然记忆中的特殊部分,故记忆可分为广义记忆和狭义记忆二大类。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如何防治记忆力减退呢 记忆力的相关定义 记忆力的记忆内容 记忆力训练的方法 为什么人的记忆力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1如何防治记忆力减退呢

  1、“吃”,是的,吃也可以提高记忆力,而且还是科学家们说的,吃一些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补充大脑记忆所需,比如鱼头,核桃、花生等植物的籽或核,还有蜂花粉、蜂皇浆等保健品也有一些奇特功效。但是这种方法不是最有效的。

  2、“练”,好的记忆力都是练出来的,包括世界级的记忆大师们也都是靠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超级记忆力,一般的,比较有效地训练方法有三个:

  (1)速读法(又叫全脑速读记忆):速读法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训练的,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别以为阅读速度快了记忆就差了,因为这里靠的不是左脑意识的逻辑记忆,而是右脑潜意识的图像记忆,后者比前者强100万倍。通过速读记忆训练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记忆越好,详细学习资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站”学习,下载软件试用。

  (2)图像法(又叫联结记忆术):图像法也是运用右脑的图像记忆功能,发挥右脑想象力来联结不同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成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实现超大容量的记忆,关于联结记忆术,“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也有训练,这个方法是很多记忆大师都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用这些方法来防止自己记忆力减退,那么所得到的好处才是最好的,而当自己记忆力下降的时候必须要合理饮食,大家都知道吗,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对我们的记忆力都是有很多帮助的,在提高记忆力的时候多回忆一些自己之前发生的事情,让自己多思考,但是不要刻意的去强求。

2记忆力的相关定义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

  (一)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三种信息处理方式:

  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

  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

  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

  记忆就是客观存在,是物质或物质系统变化的痕迹的即时状态。事实上,最早的记忆是大自然的记忆。但人们习惯于大脑的记忆。可以认为,大脑记忆是大自然记忆中的特殊部分,故记忆可分为广义记忆和狭义记忆二大类。广义记忆泛指大自然的记忆和生命体力活动的记忆,狭义记忆单指大脑的记忆。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狭义记忆简称为记忆。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重大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把记忆的研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也在这里。

  (二)记忆,按方式可分为概念记忆和行为记忆。

  概念记忆

  所谓的概念记忆,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象的体重很重等。这些只是概念上的回忆。

  行为记忆

  所谓的行为记忆[1] ,就是对某一行为、动作、做法或技能等的回忆。这种记忆极少会忘记,因为都涉及具体行动的。如,踩单车、游泳、写字或打球等。关于这些的记忆,或许很久不用的话会生疏,但极少会遗忘。

  据说,人的大脑的记忆能力,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平均每台存储80G)的存储量。觉得记东西难,可能只是困、累,或精神不佳。

  人们在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中需要记忆来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却因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其记忆的好坏也不同。根据学术界上对记忆的一般性结论,人的记忆力的好坏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通过人的记忆分类我们就更容易看清。

3记忆力的记忆内容

  根据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的类型有: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情绪记忆型和动作记忆型。

  ①、形象记忆型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要的记忆类型。

  ②、抽象记忆型也称词语逻辑记忆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逻辑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抽象化的记忆类型,如,“哲学”、“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等词语文字,整段整篇的理论性文章,一些学科的定义、公式等。

  ③、情绪记忆型,情绪、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自发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记忆的内容可以深刻的牢固的保持在大脑中。

  ④、动作记忆型动作记忆是以各种动作、姿势、习惯和技能为主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基础。

4记忆力训练的方法

  1、交替记忆法。

  又叫分布记忆法式重视头尾记忆法。这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 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 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你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有人曾介绍丰子恺先生的“二十二遍读书法”。这二十二遍不是一气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的。第一天读十遍,第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这就是分布识记法。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也比较科学。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记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最后记熟)。测试的结果发现,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的方法好。在分布识记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分布识记也就是分散记忆。所谓分散也有一个限度,不能认为越分散越好。过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记忆。同时还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时间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5为什么人的记忆力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不同人群影响记忆力的因素 记忆力是人类自然赋有的能力,它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实际生活中,记忆力的强弱却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并不断增强,而后又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减退。 年龄是影响记忆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在同一个年龄段,也会因自身一些因素,使记忆力出现较大的差异。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一些老年人在感叹岁数大了,脑不中用喽,总记不住东西。”其实,人进入中老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完全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规律。这与老年人大脑机能衰退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 人进入中老年阶段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血管腔变窄的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含量逐渐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大,都使得血流速度减缓,血流量相应减少,造成与记忆有关的大脑颞叶、边缘系统和乳头体等部位血液和氧气长期供应不足,从而促使神经细胞皱缩、变性,导致记忆力减退; 大脑dha含量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中dha的含量逐渐下降,脑细胞数目和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减少,神经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也导致了记忆力的减退。 良性的记忆力减退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生理规律,中老年人对此不必太过介怀。但如果发生严重的记忆障碍以至痴呆,给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那就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