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加快我们的心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对心脏收缩功能也有很好的保健,但是对这些常识问题也应该注意科学地了解,不因为过度的运动,而造成其他不良的影响,那么现在我们要介绍一下,关于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有哪一些作用。
目录
1运动心率正常范围是多少
能强身健体的合理运动负荷是本人最大运动心率值的65%——85%0之间。也称为靶心率或叫做目标心率(是指能获得锻炼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心率〉。计算方法为:
最大运动心率=220 -岁数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上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85%
合理运动负荷心率的下限=最大运动心率乘以65%
比如,年龄为40岁的人,他的最大运动心率为220 ~40 = 180〈次/分〉。那 么,合理运动负荷心率:
上限应为180 x85%=153(次/分)
下限应为180 x 65% =117(次/分)
这就是说,锻炼时的心率在117 ~ 153次分之间,运动负荷是合理的。高于 或低于此范围,就要适当减小或增大运动负荷,把运动心率调整到这个范围之中。
普通正常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心率一般在70次/分钟左右,小孩的相对高些.运动员的心率要低些,我当运动员时的心率是58次左右,现在是70次.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心率可以达到46次.
人们安静的时候和运动的时候,心跳的速度是不一样,所以当心跳次数超出运动心率正常范围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一下。看看是否是心脏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这时候,太过剧烈、危险的运动就暂时不要去做,平时注意休息。
2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是什么
心率(hr)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经常从事有氧运动,能使心脏总体积指数明显大于没有参加的锻炼者,心脏出现增大的趋势,不仅在心脏容量和心室壁厚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心室腔也显著扩大。心室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功能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率降低。在长期进行定期锻炼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
心率变化的适应性表现出安静心率随锻炼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完成同等负荷时心率水平降低,而且最大心率随年龄的增大速率变慢;在人体有氧运动训练中,有研究者对中年女性采用60%-70%本人最大心率(运动时心率=180)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或秧歌舞锻炼。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组的主动脉瓣活动及性能优于对照组,心脏收缩功能有良好改善,对主动脉瓣的老年性病变、钙化和粘连而致的狭窄或异常有推迟作用,说明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中老年女性的心脏功能,调节自己的心率。
注重以上介绍的这些认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了解的到,如何有效的运动,才更利于我们的心理以及心脏健康了吧,不管是谁都应该更加注重运动这些问题,因为关注这些问题对我们的身体保健,才可以达到最理想的功效。
3适合心脏病的运动
运动方法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
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4、跳舞:跳舞既能改善心脏病人的心肌供养状况和血液中脂质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而且安全、方便,还能提高心脏病人对生活的激情,引起他们坚持运动的兴趣。
注意事项
冠心病人参加有氧代谢运动,科学合理的作法是从小运动量开始,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临床实践表明,40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锻炼时最高心率以不超过每分钟120次为宜,有心绞痛史患者锻炼时的最高心率宜在110次以下。过快过强地提高运动强度,都有可能导致运动时危险性增加。
人们在运动时,脉搏会加快。一般来说,从160中减去自己的年龄得到的差值(如果是50岁就是160-50=110),就是最适宜运动强度的脉搏数。运动时脉搏数如果等于这个数值,就证明你使用了自己60%左右的体力。如果在这个水平,就不会在运动中发生心脏病和脑中风。
为了安全从事有氧代谢运动,开始运动之前,冠心病人应常规作静息时的心电图;平时静坐过多的职业,应作运动试验,即在踏车或在活动平板上行走时进行心电图的监测与记录。征得医生的同意后方可实施运动计划。在运动中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极度疲乏或其它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求助于医生。
4冠心病患者正确运动方法
冠心病的发生与体力活动过少有一定的关系,常从事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运动疗法是冠心病防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恢复工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运动目的
改善心肌供血与供氧;全面提高健康水平,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冠心病的复发;消除不良情绪,获得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增强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2.运动强度控制
一些身体状况比较好、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可选择运动强度为40%~80%最大摄氧量或70%~85%最大心率的运动,运动初期或机能状态稍差的患者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总体来说,宜选择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来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这种运动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减少运动引起的危险性。一般而言,每周运动的次数不应少于3次,每次运动时间掌握在1小时以内。
3.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运动疗法最主要的方式,常用的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等;医疗体操,如太极拳等。此外,适当的力量练习也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4.基本运动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可分为3组分别进行锻炼:
基本组:心电图无明显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自觉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编入本组。
准备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绞痛频繁发作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早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1)基本组
注意事项:
运动后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10-130次。对没有锻炼习惯的冠心病患者,开始锻炼时应严格控制运动量,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者再逐步过渡到每分钟心率130次的运动量经医生检查确诊已符合本组要求,才能逐步进行锻炼。运动量要因人而异,加强自我监督,定期进行病情复查,避免快速、屏气、静止用力的动作。
1) 步行
具体方法:
步行两段1000米平路。用15分钟走1000米,休息3-5分钟,再走1000米。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每日1-2次,每周4-6次。
注意事项:
步行时选择平坦道路,注意步态稳定,步幅均匀,呼吸自然,防止跌跤。中间可穿插急行,如体力不能耐受,可随时减慢速度。
锻炼功效:
简便易行,一般选择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对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摄氧能力效果最好。其中急行比散步对心脏的锻炼价值更大。
2) 慢跑
具体方法:
每周4-6次,每次1000-2000米,心率控制在120次/分以下。以后可逐步加长跑步距离,但不应提高跑步速度。
注意事项:
只有在急行2000-3000米而无心绞痛发作者,才允许参加慢跑锻炼,适用于病情较轻、有运动基础者练习。运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心率,体力不能耐受时,可采取走-跑交替的形式降低强度。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锻炼功效:
比步行强度大,但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更有效地提高心脏功能。
3) 登高:
选择一个高度不超过50米,坡度为30度左右的坡,可先用15-20分钟登完,以后逐步缩短时间,上坡后休息10分钟,再用同样的速度下坡,每周3-4次。
注意事项:
强度相对较大。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如出现气促、晕眩等,应增加间歇时间,或多穿插平稳的呼吸练习。如有极度疲劳,胸闷或心前区有紧迫感和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随身携带药物,以便在不适时及时服用。
(2)准备组
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运动量,每分钟最高心率不超过100次,要缓慢、柔和,结合呼吸进行运动。
1) 散步:
具体方法:
先慢速(每分钟70-100步)走500米,再中速走1000米,最后用慢速走500米,每走一段可休息3-5分钟。每次走20-30分钟,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运动前后要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运动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
锻炼功效:
属于间歇性运动,可有效提高有氧能力,增强心脏功能。
2) 医疗体操(中强度):
具体方法:
直立位,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两臂缓慢前上举,两掌相对,上体同时稍稍向后仰,深吸气;两臂放下,还原,呼气;重复6-8次。
直立位,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向左转,随之左臂屈肘放在背后,右臂屈肘置于胸前;还原,向右侧做相同动作。每侧重复6-8次。完成动作时,两腿直立,呼吸均匀平稳。
直立位,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两臂前平举,两腿屈膝慢慢下蹲,呼气;缓缓站立,还原,吸气;重复6-8次。下蹲和站立时,上身均保持直立。
注意事项:
完成以上动作时,呼吸平稳,动作舒缓,尽可能使躯干、四肢伸展,肌肉拉伸。每天可练习一次,每次练习时间20-30分钟。
锻炼功效:
以中等强度的伸展性运动为主,节奏缓慢,柔韧舒展。可调整呼吸节奏,并兼有理想的娱乐性放松作用,对冠心病的康复有良好疗效。
3) 保健按摩:
具体方法:
揉擦面部、头部、腰、胸、腿和脚底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状况在卧床情况下做主动(自我按摩)或被动(由别人代劳)按摩。按摩穴位时,要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才有效。
锻炼功效:
改善外周血液循环,防止因长时间缺乏运动或患病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
(3)观察组
注意事项:
本组患者暂不宜参加体育运动,应在症状有所改善的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参加锻炼。提倡早期活动,但切勿过急,以免造成意外。一般急性发作期以卧位休息为主,减少心脏负担。患者卧床时间过长或过早活动,都不利于病情康复。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健康后再有计划地由局部的运动到全身运动,运动量也可逐步加大,最大运动量的心率为每分钟90-100次。
1) 医疗体操(小强度):
具体方法:
仰卧位,双臂置于体侧;两臂同时伸直缓慢举起,缓慢放下;重复8-10次。
仰卧位,双臂置于体侧;保持上臂不离床,缓慢屈肘;重复8-10次。
仰卧位,首先单或两膝(足跟不离床)向上屈曲,然后向下伸展,重复8-10次。
注意事项:
速度要慢,动作幅度要小。呼吸平稳,动作舒缓。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每练习完一个动作休息1次。以自我感觉来检查自身的运动量,有不适感觉立即停止练习,以免发生意外。
锻炼功效:
促进健康的恢复。
2) 气功:
具体方法:
卧位,按照头顶、前额、眼眉、眼睑、眼球、鼻子、嘴唇、面部、下颌、颈部、两肩、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两手、十指、前胸、两胁、上腹部、下腹部、项部后背部、腰部、臀部、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两脚的顺序想象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尽量促使肌肉放松,并同时仔细检查肌肉放松时的感觉;呼吸自然。
注意事项:
如此放松可反复多次。为加强放松效果,可在想象到每个部位时默念"松"字,也可同时播放轻音乐。
锻炼功效:
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
5老人运动后心率多少合适
一个人的最大心率大约是220减去年龄,运动时达到最大心率的65%~85%效果最好,如40~50岁的中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18~153次/分钟;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04~135次/分钟,但若是心脏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75%。
适量运动要把握“三五七”原则:“三”指每天步行最好三千米,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五”指每周步行五次,只有有规律的健身运动才有效;“七”指运动的适量。什么时候算是运动适量了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有氧运动自测脉搏,有一个公式:运动后的心率+年龄=170左右为宜,比如60岁老人,运动后脉搏在110次/每分钟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