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高血压一般预后较好,没有远期不良后果,但在诊断时,应明确是否为体位性高血压,以免采用不必要或错误的治疗措施,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体位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哪些呢?
目录
1体位性高血压的原因
正常的血压是在140-90以下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不明确的,可能和环境、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系的,治疗的方法就是要口服药物控制血压,注意饮食和适当锻炼是改善高血压的关键。
意见建议: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都会导致肾病的,需要及时控制症状才行,只要能够用药物控制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高血压患者应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
意见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不能过多的食入盐,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
2何为体位性高血压
所谓体位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时血压增高,而在平卧位时血压正常。这种高血压在国内高血压患者中占4.2%,国外报道占10%。此病的特点是它一般没有高血压的特征,多数在体检或偶然的情况发现,其血压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且波动幅度较大。个别严重者可伴有心悸、易疲倦、入睡快等。血液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较正常人高,甚至超过一般高血压病患者。
体位性高血压的发生机理,一般认为与静脉、静脉窦的“重力血管池”过度充盈有关。
人体心脏水平面以下部位的静脉和静脉窦,在受到血液重力影响时,会胀大起来,医学上将这些静脉或静脉窦称为“重力血管池”。当人平卧时这些血管池不受什么影响,但在站或坐位时,由于淤滞在下垂部位静脉血管池内的血液过多,使回流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全身小血管,尤其是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造成血压升高。有些人对这种反应特别敏感,所以可产生体位性高血压。
对于体位性高血压,一般不用降压药物治疗。若使用降压药,如利尿剂等,不但不能降压,反而会激发血压进一步升高,因此,主要治疗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肌肉丰满度,个别症状明显者,可适当服用脑复康、肌苷、维生素B、谷维素等,对神经加以调节即可。
3体位性高血压不能服用降压药
体位性高血压
近年来,医学专家们发现一种新的病症即体位性高血压。患者站着或坐着时血压增高,而躺着时血压却正常;
患者一般没有高血压的症状,所以多数是在体检时被发现。
在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体位性高血压占4.2%。这些患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而且波动幅度较大,有的患者有心慌、易疲劳、入睡快等表现;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比正常人高,甚至超过一般高血压病患者。
受地球引力影响,人在站着或坐着时,血液会聚集在人体下部位的静脉中。此时,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导致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反应,使小动脉处于收缩或痉挛状态,造成血压升高,有些人这种反应特别强烈,因而发生体位性高血压。
专家提醒患者:
由于发病机理不同于一般高血压,体位性高血压患者不能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否则,不仅不能降压,反而会激发血压进一步升高。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服用脑复康、肌苷、维生素B、谷维素等调节神经功能。对于体位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保证必要的静卧休息、抬高双脚静坐、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肌肉丰满度等。
4高血压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高血压病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一)合理膳食;
(二)适量运动;
(三)戒烟限酒;
(四)心理平衡;
(五)自我管理;
(六)按时就医。
一、 合理膳食
1. 饮食对于高血压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
2.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忌:
①碳水化合物食品: 适宜的食品---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 应忌的食品---蕃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
②蛋白质食品---牛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牛奶、奶制品(鲜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制品(豆腐、纳豆、黄豆粉、油豆腐) 应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等、加工品(香肠)
③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
④维生素、矿物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葱、芥菜)
⑤其他食物...
5老年性高血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疾病,只是我们大家很少有人把当成一种病来对待,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也就衍生了其它的病症,对于此病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才能早发现及时治疗。那么,老年性高血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年龄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者,称为老年性高血压。据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43.75%有高血压,其中约半数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在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方面有以下特点:
(1)血压波动大:老年人高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差均比年轻者有较大的波动,尤其是收缩压。但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常影响对病人血压总体水平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且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1日24小时内的波动也大于年轻者。因此,24小时连续血压监测才能更好地反映病人血压的真实水平。
(2)脉压差较大: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明显,弹性减弱,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明显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脉压差增大。
(3)体位性低血压多见:由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的调节功能减弱,因此,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多见,尤其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测定病人平卧10分钟时和被动站立1分钟及5分钟时的血压值,发现约三分之一的病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并伴随头晕等症状。
(4)恶性高血压罕见:老年人高血压大多数属于轻型,恶性或急进型者罕见。表现为起病缓慢,进展慢,症状不典型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体检中或并发脑血管病时才被发现。
(5)间接测压法过高估计血压值:老年人由于硬化的肢动脉难以被水银柱式血压计的气囊压迫阻断血流,故可获得较高的间接测压读数。老年人直接与间接血压读数可相差30毫米汞柱以上。
以上就是老年性高血压的主要特点,通过介绍我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吧,希望老年朋友们都要认真的了解一下,那么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咨询专家,他们会耐心的为您解答!
温馨提示:
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