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发现类风湿病的症状,就可以早点诊断,治疗效果就更好。在类风湿病的早期表现上有晨僵的现象,起床的时候,会感觉一些关节有些发硬发紧,不能活动,但是没有感觉疼痛。因为没有疼痛的现象,很多人就会忽视。那么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类风湿难治疗的原因
不懂得疾病的顽固性和治疗的长期性有些人疼痛一缓解就见好就收或不按时服药,不痛就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就不能使药物保持有效、恒定的血浓度,收不到治疗效果。有的人有病乱投医,听信“偏方”、“秘方”,导致病情恶化。
许多人用了止痛药才几天,一看没效就频繁换药;还有的点名要进口药。其实,所谓止痛药就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多在数日内才见效,而抗炎作用则要1~2个星期才起效。另外,这类药物有的还有种族差异,白种人有效,黄种人就未必有效或效果不佳。另外,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各有不同,这就要做到用药的个体化。病人应配合医生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药物。只有经过试用,才能摸索到合理的用药方法。
类风湿大致的归宿不外乎三种
1.只有10%的病人为恶性类风湿,表现为一种恶性经过。它对各种治疗效果反应都差,可出现各种畸形而致残。但就目前医学水平,尽管西药尚无特异性药物,有的还有胃肠道反应或肝、肾及生殖系统毒副作用,但中药还有优势,完全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因此大部分病人是完全能够避免致残的。
2.80%的病人表现为一种慢性病程。疾病的活动和静止像波浪一样起伏,每周期约需数月。即使这些病情反复的病人,只要经合理、足够疗程的治疗,炎症总会消退或缓解,获得满意的疗效。
3.其余10%的病人在疾病首次发作后,可出现自发性缓解消退。
2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好发人群
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2.症状体征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①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②关节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腕管∕跗管综合征,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Baker囊肿),颈椎受累(第2、3颈椎多见)可有颈部疼痛、颈部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应有脊髓受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3类风湿病人如何防治关节变形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对药物的反应、耐受性、年龄及伴随疾病等均不相同,必须尽量选择对其本人治疗效果及耐受性均最为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单纯追求疗效忽视药物不良反应或担心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规范治疗的倾向均不可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因此不予治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如何及时正确的处理。因此,选择疗效好而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根本所在。
一般可先给患者以疗效较强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或足量cox2抑制剂,至症状缓解后减至较小剂量,并加用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若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可再加一种或两种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直到症状明显缓解、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下降。然后,可考虑将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改为维持量,以一种或两种慢作用抗风湿药配以最小剂量的非甾类抗炎药直到病情完全缓解。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防止关节变形,减少关节致残的主要手段。同时,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是患者病情长期缓解的根本保证。
4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五大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二、遗传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三、免疫因素
有专家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为先有感染原侵入关节腔,以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抗体即转变为异体,再刺激浆细胞就会产生新的抗体,这就是类风湿因子。
四、内分泌因素
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似有一定关系。但根据研究,病人的肾上腺结构及其他内分泌功能多属正常。
五、细菌因素
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5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危害
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药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有关。停止用药后,即可逐渐改善。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也有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肾病患者应慎重使用。
神经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原因与颈椎压迫脊髓或因滑膜炎、肌腱滑膜炎压迫周围神经,都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呼吸道疾病:多见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特别是长期患病的老年人。
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包炎可高达20%~50%,少数还形成类风湿结节,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
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这种类风湿的症状表现主要是: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类风湿患者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
心脏表现,这是主要的类风湿的症状。约2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有类风湿心包炎。类风湿症状常与胸膜炎同时并见,可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任何阶段,但一般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或病情活动期常见。类风湿因子大多为阳性,免疫复合物增设以及补体水平降低。
温馨提示:
多注意休息,不做重体力活,劳逸结合。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血液中多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与不同HLA亚型有关;对非甾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短期或长期的缓解性反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