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泌尿外科 >前列腺疾病

精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病位虽在前列腺,但涉及肝、脾、肾、三焦等脏腑,病情多变化多端,以正气不足为主,或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形成虚实夹杂的病证。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精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精浊病的发病因素 精浊病的常见症状 精浊的简介 精浊的辨证施治

1精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湿热下注

  外感湿热之邪,或中焦生湿,与热邪相合而成湿热,湿热下注,下焦汽化不利,而见小便短数涩痛,或扰动精室而遗精,或宗筋弛纵而ED。

  2.气滞血瘀

  郁怒伤肝,或情志不畅,而使肝失条达,气机瘀滞,影响下焦气化而小便不利,或疏泄功能失常则胁肋小腹疼痛,精神抑郁。

  3.肾气不固

  多因久病劳损伤肾,或年高,肾气衰弱,致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失职,不能制约脂液,或见夜尿多而频,或滑精等症。

  4.肾阳不足

  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或久病伤及肾阳,阳虚气化无权,则小便频数短少,夜间尤甚。

  5.肝肾阴虚

  纵欲太过,损伤阴精,阴虚则相火妄动,导致下焦气化不利,或封藏失职。

2精浊病的发病因素

  病多由饮食不节,嗜食醇酒肥甘,酿生湿热,滓于下焦;或因外感湿热之邪,壅聚于下焦而成;或由相火妄动,所愿不遂,或强忍不泄,或被阻中断,肾火郁而不散,离位之精化成白浊;或房劳过度,以竭其精,精室空虚,湿热从精道内侵。湿热壅滞,气血瘀滞而成;病久相火伤及肾阴,肾阴暗耗,可出现阴虚火旺证候;亦有体质偏阳虚者,久则火势衰微,易见肾阳不足之象。

  西医学认为,本病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多由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衣原体等致病菌或泌尿生殖其他部位的感染向前列腺直接蔓延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急性前列腺炎转化而来。也有发病即为慢性者。

  其特点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并伴有会阴部、腰骶部、耻骨上区等部隐痛不适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前列腺炎。

3精浊病的常见症状

  1.急性精浊

  发病急骤,可伴发热、寒战等症状,腰骶部及会阴部疼痛,有尿频、尿痛及直肠刺激症状。形成脓肿时常发生尿潴留。

  2.慢性精浊

  临床表现不一,主要症状为尿频,排尿时有不适感、烧灼感、排尿不尽感,或在排尿终末或大便用力时,尿道可滴出少量白浊.甚至在不排尿排便时,亦可自行溢出白浊。可伴有睾丸、精索、会阴、腰骶部隐痛不适,有时可牵扯到耻骨上、阴茎及股内侧。病久者,可出现头昏目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性功能障碍,早泄、阳瘙等症状。

4精浊的简介

  精浊是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的生殖系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并伴有会阴部、腰骶部、耻骨上区等部隐痛不适等。

  精浊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炎。据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类法,将前列腺炎分为四种类型:Ⅰ: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Ⅱ: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BP)或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PPS),包括ⅢA炎症性CPPS;ⅢB非炎症性CPPS;Ⅳ: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AIP)。Ⅲ类CPPS有前列腺炎的盆底部疼痛症状,但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阴性;ⅢA炎症性CPPS,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阳性;ⅢB非炎症性CPPS,前列腺液镜检阴性;Ⅳ无症状炎症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镜检有炎症证据,但临床上没有前列腺炎的症状。并与慢性子痈、精癃、精血相鉴别。

5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