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坐着心慌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在运动过度以后出现心慌的症状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坐着的时候出现心慌的症状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出现了一些疾病。因此很多人对于突然出现的这种症状非常的重视,担心自己会患有一些疾病,那么坐着心慌是怎么回事呢?

目录 坐着心慌是怎么回事 心慌的诊断 心慌的辨证施治 心慌怎么自我调节 心慌症状的起因

1坐着心慌是怎么回事

  1这可能是心率失常的征兆,建议由此症状的患者做一个心电图检查。看看是不是心率失常引起的,然后进行对症治疗,暂时没有明确病因的话暂不给药。

  2房颤或者是心绞痛建议建议做个人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看看是什么问题。或者去心内科看看。

  3自觉心慌,有时坐着或躺着腿上会手上就开始莫名其妙发麻也有可能是神经官能症或甲亢指导意见:这个跟情绪烦躁,睡眠差,工作压力大,劳累等有关,先去医院做个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如果排除心脏疾病和甲亢

  心慌很可能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身体的锻炼,不能长时间的坐着办公不注意运动,很多人都单纯的依靠饮食来补充身体里面需要的营养,其实身体锻炼才是增强自身体质的关键,我们需要重视这一点。

2心慌的诊断

  1.心悸为突出表现,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有器质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2.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

  (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喘咳咳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

  (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3.脑神经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如: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之心悸则有肢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之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3心慌的辨证施治

  1.心血不足

  证候: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方:归脾汤加减。

  2.心气虚弱

  证候: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治则:补益心气。主方: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3.阴虚火旺

  证候: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治则:滋阴降火安神。主方: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4.痰火上扰

  证候:常感心慌、胸闷不安、烦躁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治则:清化热痰、安神定志。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气滞血瘀

  证候:心慌,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化瘀宽心。主方:桃仁红花煎加减。

4心慌怎么自我调节

  1、心慌怎么自我调节

  1.1、焦虑心慌的调节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肢体活动有利于缓解焦虑,对那些平时容易急躁的人,应多参加慢跑、打太极拳、下棋、游泳等运动,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

  1.2、自我放松练习:在烦躁不安时,先让自己坐下来。紧握拳头,并绷紧胳膊,体验上肢的紧张感觉,然后忽然把拳放开,体会手臂的沉重、无力、放松。反复做几次,你身体的放松会带动精神的放松。

  1.3、改变对生活事件、挫折、压力的看法:应该认识到压力并不全都是坏的,把它当作一个使自己能力提高的机会。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不可过高,制订的目标可比自己的能力稍高一点儿,“去摘你跳一下就能拿到的果子 ” 。

  1.4、焦虑心慌的调节还应该多变换环境:多听一些舒缓流畅的音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培养琴棋书画的爱好,可陶冶性情。

5心慌症状的起因

  心悸(palpitation)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有时病人描述为心累、心慌等。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心慌怎么自我调节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