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们因为年龄的增长,所以在身体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强直性脊椎炎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这是老年人的常发病,但是在近年来很多青少年也患上了这种疾病,对此十分的苦恼,因为强直性脊椎炎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可大可小的,那么怎么治好强直性脊椎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怎样有效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慢跑:慢跑可使关节得到活动,对预防强直性脊柱炎也有不错的效果。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试试在细雨中跑步,也就是“雨跑”。经过细雨的涤荡,不仅使空气更加新鲜,还会产生大量的有“空气维生素”之誉的负离子。另外,雨水还有按摩的效果,不仅对身体十分有利,还可调节心理和精神,因此也被视为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
拉伸腹肌: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双腿大约分开20公分。大腿与小腿形成90度直角,双臂伸直在头顶部,双手手指交叉翻转掌心向上。然后向后伸展、弹动,并收复。吸气时脚尖用力弹起,尽量使臀部离开椅子。注意这个运动的重点在于腹部肌肉的拉伸和脊柱体反弓状弹动,使四肢与手指末梢肌肉得到加强型运动。做2分钟。多做此运动能增强腹直肌、减低腹部脂肪化,有助于脊柱体系统的生理动态平衡,对强直性脊柱炎预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大吸气的腹部肌运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腰背挺直。前面放一张同等高的椅子,双腿平伸放上去,双腿稍分开大约20公分。手臂用力向上伸,掌心向前,头部后仰,眼望天花板。脚尖绷直下压。呼气时双手收回放在膝盖上,勾脚。注意这个动作重点在呼吸上,吸气时要深深吸到腹部,腹部肌肉要有明显的拉伸感觉。腹部大吸气的腹部肌运动,可从腹内对脊柱体侧进行复位牵拉,并可有效预防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根据体力状况适当锻炼身体,增加户外活动,深呼吸和有氧运动有助于保持胸廓的弹性,如条件允许可经常游泳,有助于保持脊柱、颈部、肩和髋部的灵活性,还能增加肺活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做好这一点能防止患者,发生脊柱畸形和僵直。
2怎么治好强直性脊椎炎呢
1.控制AS治疗的目的
在于控制炎症,减轻或缓解症状,维持正常姿势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包括教育病人和家属、体疗、理疗、药物和外科治疗等。
(1)该病治疗从教育病人和家属着手,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大致病程、可能采用的措施以及将来的预后,以增强抗病的信心和耐心,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密切配合。
(2)注意日常生活中要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能力,如行走、坐位和站立时应挺胸收腹,睡觉时不用枕或用薄枕,睡硬木板床,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每天早晚各俯卧半小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活动。工作时注意姿势,防止脊柱弯曲畸形等。
(3)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戒烟酒;按时作息,参加医疗体育锻炼。
(4)了解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学会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及处理药物副作用,以利配合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2.体疗
体育疗法对各种慢性疾病均有好处,对AS更为重要。可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防止畸形。保持胸廓活动度,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保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和肢体废用性肌肉萎缩等。病人可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新的疼痛持续2小时以上不能恢复,则表明运动过度,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调整运动方式。
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负重能力下降,因此应避免强力负重使病变加重。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如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长时间上网,若要长时间坐着时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十分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坚持治疗。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认为早期疾病,只要通过治疗控制后,不疼了就停止治疗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早期强直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而且治疗时要做到药量足、疗程足、坚持治疗还要坚持锻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戒烟酒,按时作息,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原则上能让关节活动的运动如游泳、柔软操、舞蹈都可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活动脊椎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或会冲撞及接触性的运动如柔道、篮球则应避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要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能力,如行走、坐位和站立时应挻胸收腹睡觉时不用枕或用薄枕、睡硬木板床,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每天早晚各俯卧半小时参与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活动,工作时注意姿势,防止脊柱弯曲畸形等。保持良好的立姿及坐姿、每天定时作深呼吸、扩胸、挺直躯干等强化背肌与腹部柔软度的动作与伸展操都很重要。这些运动可以软化僵硬处,维持关节伸展性,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的发展。
4强直性脊柱炎的检查有哪些
类风湿因子 血清补体C3 尿常规 血常规 造影检查 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 脊柱MRI检查 脊柱活动度
血常规及血沉血常规可大致正常,部分病人可有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白细胞增多,多数病人在早期或活动期血沉增速,后期则血沉正常,血沉增速有助于对临床和X线表现可疑的病人进行诊断,尿常规当肾脏发生淀粉样变病时,可出现蛋白尿。
1.血液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正细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血清白蛋白减少,α1和γ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约50%病人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虽然90%~95%以上AS病人LH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LHA-B27来诊断AS,LHA-B27不作常规检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放射线证据。
2.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不高,血清IgA可有轻-中度升高,并与AS病情活动有关,伴有外周关节受累者可有IgG,IgM升高,有人报道AS患者可有血清补体C3,C4升高,抗肽聚糖抗体,抗果蝇93000抗体,抗肺炎克雷伯杆菌固氮酶还原酶抗体等抗体水平增高,抗组蛋白3亚单位抗体与患者虹膜炎密切相关,HLA分型检查90%左右的病人HLA-B27阳性。
3.微生物学检查 AS患者大便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
4.HLA-B27检测 HLA-B27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绝大部分的患者只有通过病史,体征和X线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尽管该试验对某些种族来说对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对有腰痛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来说,它并不作为常规检查,也不作为诊断和排除诊断的筛选试验,其临床用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的背景。
5.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检查
(1)骶髂关节改变: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可以这样说,一张正常的骶髂关节X线片几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的X线片改变比腰椎更具有特点,更容易识别,一般地说,骶髂关节可有三期改变:
①早期: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
②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骨质腐蚀与致密增生交错,呈锯齿状。
③晚期:关节间隙消失,有骨小梁通过,呈骨性融合。
但目前仍有学者沿用1966年纽约放射学标准,将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Ⅱ级为轻度异常;Ⅲ级为明显异常;Ⅳ级为严重异常,关节完全强直。
(2)脊柱改变: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可见到:
①韧带骨赘(即椎间盘纤维环骨化)形成,甚至呈竹节状脊柱融合(图6)。
②方形椎。
③普遍骨质疏松。
④关节突关节的腐蚀,狭窄,骨性强直。
⑤椎旁韧带骨化,以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椎间纤维环的骨化最常见(晚期呈竹节样脊柱)。
⑥脊柱畸形,包括:腰椎和颈椎前凸消失或后凸;胸椎生理性后凸加大,驼背畸形多发生在腰段和下胸段。
⑦椎间盘,椎弓和椎体的疲劳性骨折和寰枢椎半脱位。
(3)髋膝关节改变:髋关节受累常为双侧,早期骨质疏松,闭孔缩小,关节囊膨胀;中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囊性改变或髋臼外缘和股骨头边缘骨质增生(韧带骨赘形成);晚期见关节间隙消失,有骨小梁通过,关节呈骨性强直。
(4)肌腱附着点的改变:多为双侧性,早期见骨质浸润致密和表面腐蚀,晚期可见韧带骨赘形成(骨质疏松,边缘不整)。
原发性AS和继发于炎症性肠病,Rei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等的伴发脊柱炎,X线表现类似,但后者为非对称性骶髂关节炎伴脊柱不规则的跳跃性病变表现,可资鉴别。
脊椎外关节的其他X线表现有,肩关节也可有骨质疏松,轻度侵蚀性破坏病变,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破坏,最后呈骨性强直,在韧带,肌腱,滑囊附着处可出现骨炎和骨膜炎,最多见于跟骨,坐骨结节,髂骨嵴等,其他周围关节亦可发生类似的X线变化。
早期X线检查阴性时,可行放射性核素扫描,CT和MRI检查,以发现早期对称性骶髂关节病变,但必须指出,一般简便的后前位X线片足可诊断本病。
6.强直性脊柱炎的CT,MRI和造影检查 X线平片对较为典型的骶髂关节炎诊断较易,但对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比较困难,容易漏诊,骶髂关节CT或MRI检查敏感性高,可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病变,CT能较满意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及关节面骨质,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轻微关节面骨侵蚀及软骨下囊性变等,尤其是对临床高度疑诊而X线表现正常或可疑者,MRI能直接显示关节软骨,对早期发现骶髂关节软骨改变以及对骶髂关节炎的病情估计和疗效判定较CT更优越,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放射性核素扫描缺乏特异性,尤其是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骨扫描,放射性核素在骶髂关节附近非特异性浓集,易造成假阳性,因此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意义不大,但有学者认为,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骨扫描可能对AS的诊断也有帮助,椎管造影适用于下肢有神经障碍的患者,并有助于手术时进行彻底减压。
5强直性脊柱炎被误诊的原因是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界曾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轴型,近年来才认识到二者在病理上并不相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包裹关节的滑膜出现问题;强直性脊柱炎是肌腱附着点发炎,而且这种炎症多发生在骶髂关节处。从片子上来看,先是锥体之间炎症、边缘密度增高、粗糙,再骶髂关节融合钙化,最后形成骨桥,并逐渐向腰椎、胸椎、颈椎发展,严重的,病人变成硬板腰或驼背,影响功能,丧失劳动能力。
他们认为,该病侵犯脊柱,“不通则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其部位处于中医的督脉循行处,是本虚标实之候,以肾督不足为本,外邪侵袭与瘀血内阻为标。急性期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后期腰背酸痛,活动受限,与肾虚督弱相关,应以补肾通督,养血柔筋,通络止痛为治则。为此,该院研制了中药强脊宁、清痹片、荣筋片、补肾强肾丸、益肾养肝合剂等,并辅以针灸、理疗、熏蒸等疗法,不仅改善病人症状,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而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