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慢性丙型病毒肝炎这种病症,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疗法,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另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疗法,下面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权威知识。
目录
1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据统计,感染丙肝病毒后,约75%~85%的患者演变为慢性丙肝。而慢性丙肝如得不到及时、正确、合理治疗,有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丙肝肝硬化患者中,又约有3%~10%可演变为肝细胞癌。
丙肝防治关键是“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如何做到“早发现”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揪出“沉默杀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确认自己是否有过丙肝高危行为或从事丙肝高危行业;二、高危人群应该及早到医院接受丙肝的检查项目。
丙肝高危人群自我检测表
丙型肝炎的检查与诊断
1.需要做哪些检查?
●丙肝抗体(抗HCV):可初步筛选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基因(HCV-RNA)
HCV RNA定性检测(结果为:阳性或阴性):对抗HCV阳性者需要通过HCV RNA定性试验确诊;HCV RNA定性检测的准确性很高(98%以上),只要一次病毒定性检测阳性即可确诊HCV感染:但一次检测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应重复检查 。
HCV RNA定量检测 :HCV病毒载量的高低可以作为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及评估的观察指标,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进展并无绝对相关性。
●丙肝基因分型:丙肝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治疗时间与效不同,通过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治疗时间。
●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了解感染丙肝后肝脏炎症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其他相关肝脏疾病,是丙肝治疗前一项重要检查。
●肝穿刺活检:有30-40%的病人验血与B超检查正常,但通过肝穿刺活检可发现肝脏已发生病变。对丙肝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可以帮助临床诊断的确认;评价肝脏纤维化与炎症坏死严重程度;评价可能伴随的疾病过程;对疗效的评估。
2.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抗体、丙肝基因均阳性,6个月以上,即可确诊慢性丙肝。
●单项丙肝抗体阳性,有两种可能:
感染过丙肝,已经痊愈;慢性丙肝,病毒处于低水平复制期,尚不能监测到,因此需要定期随访或进行肝脏穿刺活检。
丙肝患病高危人群或当肝功能明显异常、转氨酶不明原因升高者、发现密切接触人群中已有明确的丙肝患者的人群,都有必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去作丙肝抗原体检测,如呈阳性,则需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以确诊是否患上了丙肝,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2慢性丙型病毒肝炎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肝脏疾病是否由HCV感染引起,只有确诊为血清HCVRNA阳性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目前得到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案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也是现在EASL已批准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SOC),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聚乙二醇(PEG)干扰素α(PEG-IFNα)是在IFNα分子上交联无活性、无毒性的PEG分子,延缓IFNα注射后的吸收和体内清除过程,其半衰期较长,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博赛匹韦(BOC)饭后,每天三次(每7-9小时),或特拉匹韦(TVR)饭后(非低脂饮食),每日三次(每7-9小时)。期间应密切监测HCVRNA,若发生病毒学突破(血清HCVRNA在最低值后上升>1log),应停用蛋白酶抑制剂。
二.一般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确切证据提示干扰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比率,可在HCV感染急性肝炎发作后8-12周进行,疗程为12-24周。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最终确定,但早期治疗对于基因1型高病毒载量(>800000logIU/ml)的患者更为有效。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应在治疗前评估患者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易进展为肝硬化,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①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A级)患者,尽管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有所降低,但为使病情稳定、延缓或阻止肝衰竭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抗病毒治疗。②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多难以耐受IFNα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肝脏移植术。
三.特殊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
(1)儿童和老年人有关儿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经验尚不充分。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IFNα单一治疗的SVR率似高于成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好。65岁或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原则上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全面衡量,以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2)酗酒者慢性酒精中毒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HCC,的进程。由于酗酒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和SVR率均较低,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3)合并HBV或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会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向肝硬化或HCC的进展。对于HCVRNA阳性/HBVDNA阴性者,先给予抗HCV治疗;对于两种病毒均呈活动性复制者,建议首先以IFNα加利巴韦林清除HCV,对于治疗后HBVDNA仍持续阳性者可再给予抗HBV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3丙肝的饮食
一.需注意铁的摄入量:丙肝患者有时存在铁代谢紊乱,导致铁不宜及时排出体外,而体内过多的铁对肝脏是极为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患者对干扰素的反应能力,进而降低其治疗效果,因此,对于血清中铁的含量高的丙肝患者,丙肝的科学饮食应在营养的补充及饮食上加以注意铁的摄入。
二.需注意低糖低脂饮食:丙肝患者多存在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有的以糖或高脂肪食物来补充机体能量的不足,但一定要注意其摄入的量,过多的糖及脂肪摄入,不仅可使之转变为脂肪在皮下及肝内蓄积而形成脂肪肝,而且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三.需注意平衡膳食:在饮食不宜过于单一,应注意饮食的多样化、粗细荤素营养合理搭配,饮食上注意保证足够的蛋白及维生素的摄入,可补充机体对能量及维生素的需求,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的食物,对丙肝患者的肝细胞的修复与免疫力的应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查看详情>>4丙肝的临床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临床表现较乙型肝炎轻微,亚临床型感染较多,但慢性化趋势较乙型肝炎严重。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该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发现丙肝的症状时,还需尽早到医院诊断,及时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
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2临床表现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
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
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中关于肝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IV、HB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3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
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4肝硬化与HCC
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5混合感染
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6肝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
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病人。
3.重型丙型肝炎
1以急性黄疸肝炎起病,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2胆红素迅速上升,日升高值大于17.0μmol/L或170μmol/L。
3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4意识障碍。
5起病10天以上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有半年以上慢性感染者为慢性重症丙型肝炎。
5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更可怕的是丙肝同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大家可要注意了。那么,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1、性传播
据研究发现从丙肝患者的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中可检测出一定量的丙肝病毒,所以这也是丙肝传播途径的一种。
2、医源性传播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肤传播的重要途径。
3、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在新生儿出生或哺乳期,据研究发现在分娩时丙肝传染的机率可达4%~7%。
4、血液传播
经输血、血制品及其他血液传播途径可谓是丙肝主要的传染途径。
5、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共用包括剃须刀、牙刷等,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丙肝。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关于丙肝传染的方式,希望能引起您和您家人的警惕。
温馨提示:
肝炎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