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药品 >偏方秘方 >五官科偏方

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一种,也是耳科常见的疾病,是由化脓性致病菌所致的中耳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或者间隙耳流脓、鼓膜穿孔及传导性听力下降,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以下偏方进行治疗,切勿私自进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那么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偏方有哪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哪些检查项目呢?一起来看下吧。

目录 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早期症状表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 化脓性中耳炎为什么容易转化为慢性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检查项目

1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1.用核桃仁500克研细末,煮30分钟,趁热用双层纱布包好榨油,将0.9克冰片细末加入油中,加温搅拌,入瓶备用。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去分泌物,蘸干,滴2滴~3滴油,每日2次~3次。

  2.治疗前,先把耳道脓洗净,再把25厘米长的活黄鳝切断尾端,让其鲜血滴入患耳内数滴,过15分钟血凝固后可回复原姿。

  3.取大田螺(活的)1只,破顶加入冰片1.5克,待溶化后,把药液滴入患侧耳内即可。

  4.取全蝎、枯矾各等分,研细末,将患耳洗净拭干,撒入药粉少许,每日1次,连用3天~5天。

  5.取明矾、龙骨各3克,分煅后研末,吹入患耳内即可。

  6.取晶莹透彻的明矾3克,在木炭火上烤焦,随即取出研细末,分成2等分,每份1.5克,分两次吹入耳内。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早期症状表现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二)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三)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cholesteatoma),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亦称咽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内,正常咽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内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方形上皮,鼓室内听骨,肌肉,韧带及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形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引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二)坏死型 亦称骨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方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内常能见到肉芽和息肉阻塞引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和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三)胆脂瘤型 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内形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内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骨质,具有恶性肿瘤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耳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内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胆脂瘤上皮团,可引起头痛,头晕,因骨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

  细菌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变形杆菌较多见。由于儿童咽鼓管咽口与鼓口的位置几乎在同一水平上,且咽鼓管较短,管径较粗,故本病以小儿多见。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易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或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出现颅内外并发症,故应引起注意。

  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有营养障碍、受凉或受湿、素有全身慢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为起本病的诱因。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是:(1)咽鼓管途径:①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时,病菌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②急性传染病,尤其是猩红热及麻疹发病时,可能并发本病。③哺乳姿势不当,如横抱婴儿,或婴幼儿平卧吸吮奶瓶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④过度用力擤鼻,在不洁水中游泳及跳水,不合适的咽鼓管吹张术及鼻腔冲洗术,可使病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⑤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如有细菌侵入,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 外耳途径:由于鼓膜破裂,致病菌经鼓膜破裂处进入中耳,引起感染。(3)血行性:致病菌通过血循环进入中耳引起的发炎机会虽少,但其病变常造成鼓膜坏死。多见于猩红热和伤寒。

4化脓性中耳炎为什么容易转化为慢性

  中耳腔内结构比较复杂,乳突腔内有峰窝样的细小孔洞,这些都不利于排除脓液,却给病菌创造了良好的“避难所”和“防空洞”。因此,急性化脓性中耳 炎患者稍不注意,失治、晚治、误治、杂治,就可能治疗不彻底而迁延为慢性。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急性中耳炎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耳痛消失、流脓停止后,就停止用药。由于治疗不彻底,加上感冒受凉,或洗澡、游泳后污水进入耳道,中耳腔再次受到细菌感染。复发之后更不易治愈,转为慢性中耳炎。

  为此,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之后,一定要彻底治疗,同时要预防感冒,鼓膜穿孔未愈,禁止游泳。如果有了良好的调治护理,多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都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检查项目

  耳镜检查

  在鼓膜穿孔前,检查可见鼓膜松弛部乃至整个鼓膜明显充血、肿胀。随着病情发展,鼓室可积脓而使鼓膜向外膨隆,鼓膜标志消失。鼓膜穿孔后,外耳道、鼓膜及鼓室可以看见脓性、脓血性或黏脓性分泌物蓄积。鼓膜穿孔后很短一段时间内,还可见鼓室内压力较高的分泌物经小穿孔搏动溢出,脓液在灯光下如闪烁的灯塔,所以又有灯塔征之称。脓液清除后,能看见鼓膜中央性穿孔、鼓室黏膜充血肿胀。

  细菌学检查

  鼓膜穿孔后取脓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明确致病菌并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

  X线和CT检查

  大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后乳突可受累,通过X线乳突平片和CT可发现气房模糊,呈云雾状,但没有骨质破坏。

  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检查为典型的传导性听力损失。

  血常规检查

  检查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多形核细胞比例增加。

  Tips:检查注意事项

  鼓膜穿孔前后耳镜的检查结果明显不同,差异很大。检查还应该包括耳周围的情况,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乳突区皮肤可表现为轻度红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