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脑出血

怎样防高血压并发脑出血

许多人到了老年时期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疾病,高血压就是发病最多的疾病之一,高血压不及时治疗调理很容易引起其他的疾病,而高血压脑出血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老年人该怎么样去预防呢?

目录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 怎样防高血压并发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部位有哪些 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的CT表现

1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

  1.脑心综合征

  发病后1周内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延长或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变化。此外,也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或心律不齐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这种异常可以持续数周之久,有人称为“脑源性”心电图变化。其性质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上最好按器质性病变处理,应根据心电图变化,给予吸氧,服用异山梨酯、合心爽、毛花苷C及利多卡因等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的动向,以便及时处理。

  2.急性消化道出血

  经尸解和胃镜检查,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少数为十二指肠。胃部病变呈现急性溃疡、多发性糜烂及黏膜或黏膜下点状出血。损害多见于发病后1周之内,重者可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发生大量呕血,呈咖啡样液体。为了解胃内情况,对昏迷病人应在发病后24~48h安置胃管,每天定时观察胃液酸碱度及有无潜血。若胃液酸碱度在5以上,即给予氢氧化铝胶液15~20ml,使酸碱度保持在6~7,此外,给予西咪替丁鼻饲或静滴,以减少胃酸分泌。应用奥美拉唑效果更好。如胃已出血,可局部应用卡巴克洛,每次20~30ml加入生理盐水50~80ml,3次/d。此外云南白药、凝血酶也可胃内应用。大量出血者应及时输血或补液,防止贫血及休克。

  3.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

  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潮式呼吸、中枢性过度换气和呼吸暂停。应及时给氧气吸入,人工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可适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或尼可刹米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静滴。为观察有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若有异常,即应纠正。

  4.中枢性肺水肿

  多见于严重病人的急性期,在发病后36h即可出现,少数发生较晚。肺水肿常随脑部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常为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及时吸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甚至行气管切开,以便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部分病人可酌情给予强心药物。此类病人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故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呼吸道的雾化和湿化。

  5.中枢性呃逆

  呃逆常见于病程的急性期,轻者,偶尔发生几次,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呈顽固性持续性发作,可干扰病人的呼吸节律,消耗体力,以至于影响预后。一般可采用针灸处理,药物可肌注哌甲酯,每次10~20mg,也可试服氯硝西泮,1~2mg/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可使睡眠加深或影响病情的观察。膈神经加压常对顽固性呃逆有缓解的作用。部分病人可试用中药柿蒂、丁香等。

  包括脑心综合征、急性消化道出血、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中枢性肺水肿及中枢性呃逆等。这些综合征的出现,常常影响预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干特别是丘脑下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

  1.脑心综合征

  发病后1周内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延长或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变化。此外,也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或心律不齐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这种异常可以持续数周之久,有人称为“脑源性”心电图变化。其性质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上最好按器质性病变处理,应根据心电图变化,给予吸氧,服用异山梨酯、合心爽、毛花苷C及利多卡因等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的动向,以便及时处理。

  2.急性消化道出血

  经尸解和胃镜检查,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少数为十二指肠。胃部病变呈现急性溃疡、多发性糜烂及黏膜或黏膜下点状出血。损害多见于发病后1周之内,重者可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发生大量呕血,呈咖啡样液体。为了解胃内情况,对昏迷病人应在发病后24~48h安置胃管,每天定时观察胃液酸碱度及有无潜血。若胃液酸碱度在5以上,即给予氢氧化铝胶液15~20ml,使酸碱度保持在6~7,此外,给予西咪替丁鼻饲或静滴,以减少胃酸分泌。应用奥美拉唑效果更好。如胃已出血,可局部应用卡巴克洛,每次20~30ml加入生理盐水50~80ml,3次/d。此外云南白药、凝血酶也可胃内应用。大量出血者应及时输血或补液,防止贫血及休克。

  3.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

  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潮式呼吸、中枢性过度换气和呼吸暂停。应及时给氧气吸入,人工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可适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或尼可刹米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静滴。为观察有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若有异常,即应纠正。

  4.中枢性肺水肿

  多见于严重病人的急性期,在发病后36h即可出现,少数发生较晚。肺水肿常随脑部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常为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及时吸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甚至行气管切开,以便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部分病人可酌情给予强心药物。此类病人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故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呼吸道的雾化和湿化。

  5.中枢性呃逆

  呃逆常见于病程的急性期,轻者,偶尔发生几次,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呈顽固性持续性发作,可干扰病人的呼吸节律,消耗体力,以至于影响预后。一般可采用针灸处理,药物可肌注哌甲酯,每次10~20mg,也可试服氯硝西泮,1~2mg/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可使睡眠加深或影响病情的观察。膈神经加压常对顽固性呃逆有缓解的作用。部分病人可试用中药柿蒂、丁香等。

2怎样防高血压并发脑出血

  1、专家表示,要想有效的预防脑出血就应该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专家指出,注意减肥,通过运动增强血管的收缩力和张力,对预防脑出血多有益处。

  2、专家提醒,临床上虽然认为脑出血多发生于50岁到60多岁的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对此,年轻人也应注意血压变化。

  3、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药,注意保持血压的稳定,尤其是天气突然转冷时,要多测量血压,如发现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高血压脑出血一般护理

  一、休息、活动指导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的搬动,翻身时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得体,以免加重出血。

  2.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并适当约束,防止跌伤。

  3.抬高床头15-30?,减少脑的血流量,减轻脑水肿。

  4.昏迷病人平卧,头侧卧位,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

  5.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分钟/10次开始,渐至30-45分钟/次,如无不适,可作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憋气。

  二、出院指导

  1.避免情绪激动,去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多吃含水份、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3.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4.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一般1-3年,长者终生)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医学教育 网 搜集整理]

  5.定期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可能并存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三、心理指导

  1.急性期病人生命危重,家属十分着急,应主动与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及预后,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告之合理安排,陪护及探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的重要性,减少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

  2.恢复期病人常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悲观、忧郁,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应正确引导病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确保情绪稳定。

  四、饮食指导

  1.急性期病人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2800卡/日)饮食。

  2.限制钠盐摄入(少于3g/日)因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

  3.食物温度适宜,过热可能烫伤口腔粘膜,过冷易致腹泻,影响吸收。

  4.对于尚能进食者,喂饮食物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防止食物呛入气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5.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200-300ml/次,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流质应煮沸消毒消毒冷却后再喂。

  6.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4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部位有哪些

  (1)内囊出血 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最典型的表现为“三偏”,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具体的来说,偏瘫即出血病灶的对侧肢体发生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即出血病灶的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偏盲即出血病灶的对侧视野缺损。

  (2)脑叶出血 表现为大脑各脑叶内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有不同的表现。一般除突然起病,头痛,昏迷外常有相应脑叶的症状。如额叶、颞叶出血常出现精神症状;额叶顶叶出血常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枕叶出血常出现偏盲等症状。

  (3)桥脑出血 常突然起病,头痛,呕吐,数分钟内进入昏迷状态。出血往往自一侧开始,很快影响到对侧,出现两侧面部及四肢瘫痪,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瞳孔,为其特征性 症状。另外,桥脑出血常阻断丘脑下部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而使体温上升,呈持续高热状态。双侧桥脑出血病情常极危重,由于脑干呼吸中枢的影响,常常早期出现呼 吸困难,呼吸不规则,有些病人可很快死亡。但一侧桥脑小量出血,病情可能较轻,预后较好。

  (4)小脑出血 大多数小脑出血发生在一侧小脑半球,可导致急性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甚至发生脑疝。凡高血压病人突然发生一侧后枕部剧痛,频繁呕吐,严重眩晕,瞳孔缩小,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无明显瘫痪者必须警惕小脑出血的可能。

  (5)脑室出血 多数脑室出血是由于大脑基底节处出血后破入到侧脑室,以致血液充满整个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所造成的。原发性脑室出血少见。另外,小脑出血和桥脑出血也可 破入到第Ⅳ脑室,这种情况极为严重。意识往往在起病后1—2小时内陷入深度昏迷,出现四肢抽搐发作或四肢瘫痪,如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则病势危重。

5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的CT表现

  1 急性期 血肿密度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CT值55~ 90Hu,这与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有关,且外溢血液因容积较大,故在CT上显影。血肿形态多为肾形,其次为类圆形、不规则形。血肿周围低密度水肿,第1d内可不出现, 以后逐渐明显,出现占位效应,这与血肿内血凝块收缩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缺血、坏死和水肿有关。

  2 吸收期 血肿内红细胞破坏,随着血红蛋白的分解,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小的血肿(体积<5ml)密度下降较快,20d或更早就变成等密度,大的血肿在第3~5周变为等密度至低密度。演变过程为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表现为血肿周围低密度影逐渐扩大,边缘模糊,同时中心区密度逐渐降低,血肿周围水肿在出血2周内最明显,范围最大,占位效应较重,以后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

  3 囊变期 坏死组织被清除,较小的血肿由胶质及胶原纤维愈合;大的血肿则残留囊腔,呈脑脊液样密度,基底节的囊腔多呈条带状或新月状。 CT检查快速、方便、准确、安全,一经CT检查确诊,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为患者争取时间及时治疗;CT检查直接显示脑内血肿大小、数目及准确部位,并可计算出血肿体积和出血量; CT除了可准确发现血肿的位置、大小及范围,并可观察其动态变化,根据血肿不同时期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判断血肿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疗方案的制订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