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并非是永远都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情。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我们在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告诉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果您还不知道该告诉孩子那些安全知识,请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了解一定要告诉孩子的7条安全常识!
目录
1孩子暑假易发的安全事故
1、道路交通伤害
炎炎夏日,暴晒在太阳下的汽车,车内就如同烤箱一般。如此高温,儿童被困车内,其危险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难以耐受高温。监管人千万不能将孩子独立留在相对密闭闷热的汽车内。高温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神经损害或致命。
2、溺水
夏天,孩子最乐此不疲的就是玩水了,与此相伴的是儿童溺水事件屡有发生。
对于各个年龄段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动作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溺水预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5岁以下孩子来说,喜欢蹦跳,但平衡能力还很弱,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放假时,孩子如果在浴缸、马桶、水桶边玩耍时,一定要有成人陪同。家里要及时把浴缸、洗脸盆的水排空。
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而言,家长也不要在浴池、水缸中存过多的水。给孩子洗澡时,家长尽量不要离开。家长可以准备泳圈和救生衣供孩子在泳池中练习;同时要遵守泳池的安全规定。游泳时,家长要保持和孩子一臂能及的安全距离。
3、烧烫伤
由于衣着单薄,皮肤暴露较多,加上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动作协调性也比较差,一旦父母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发生烧烫伤意外。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白天只得让孩子独自在家,可是厨房、阳台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危险场所,燃气灶、热水壶、打火机等都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孩子远离热水瓶和汤锅,远离火源。不要把热的食物或开水放在孩子能触及的地方,打火机不能放在孩子容易取到的地方。不使用天然气时,要关掉总开关。
4、宠物咬伤
近年来,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儿童被宠物咬伤的病例也随之增加。
专家表示,由于养“宠物”家庭常缺乏相关的教育培训,如宠物的科学饲养、儿童与宠物的相处知识。因此,养宠物家庭应特别注意宠物在发情期、产崽期要远离儿童。
孩子和宠物一起玩耍时,家长一定要陪伴在旁,孩子做出危险的动作时,一定要制止,如果孩子无意中弄疼了宠物,宠物会下意识地作出攻击行为,此时,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
如果孩子被宠物抓伤或咬伤,应马上将伤口残留的血液挤出并用消毒剂清洁伤口,简单包扎后,马上带孩子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注射相应疫苗。
5、误吞异物
每年假期都是儿童消化道异物和气管异物的高发期。孩子误吞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消化道异物有发卡、硬币、钉子和电池等,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专家说,尖锐的异物可能刺破孩子消化道,造成穿孔,而电池一旦在消化道分解,腐蚀性液体可能会对消化道造成烧灼腐蚀,严重的可能造成消化道梗阻。
不要给孩子戴一些容易抓下来的饰物,如发卡、吊坠等;图钉、钉子、缝衣针等尖锐物品要收好。换下来的电池要妥善存放,尤其是较小的纽扣电池,电动类的儿童玩具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孩子将其中的电池拆出来并吞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误吞异物带来的伤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如果孩子误服一些有毒药品,情况紧急,来不及送医院时,家长就必须迅速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孩子的舌根(咽后壁)催吐然后去医院洗胃;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很强的物品,不宜采用催吐法,可以让孩子喝大量鸡蛋清、牛奶等。此外,对已失去知觉或兼有抽搐的孩子,也不宜采用催吐法,应及时送医院。
6、跌落伤
跌倒或坠落是导致儿童伤害发生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1-4岁幼儿的跌落或摔倒大多发生在家里。要预防从窗户、屋顶、阳台的跌落伤害,家长需要在窗户、屋顶和阳台安装一定高度的护栏,栏杆间距小于9厘米;窗边不放置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沙发等家具;安上窗锁,养成“关窗即锁”的习惯,将窗户的开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对于年龄较大、活动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时发生跌倒或摔倒的情况比家里要多。家长应该教育儿童注意识别危险警示标志,远离危险环境。教育孩子不要在楼梯上推拉玩耍,不要跳级或下冲。
同时,那些提供儿童户外运动场地的商家也要重视,户外游乐设施要使用弹性橡胶、木板、树皮或沙子做器械和地表材料。及时清除社区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如加强建设工地安全巡查、覆盖孔洞、缝隙,清除突起物等,防止儿童坠落或绊倒。
7、走失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牢记家人的联系方式和报警电话。在空闲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排练几次。这样一来,真的遇到了走失情况,孩子也不会慌张了。
平时要告诉孩子,陌生人无论给什么,都要坚定拒绝。也不要跟陌生人多言,更别把家里的事情说出去。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情况发生,都不要跟着陌生人离开。如果有陌生人声称自己是孩子父母的亲友,孩子也要一律拒绝,等到父母到来再走。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长带着他们外出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有的家长一看到熟人,就只顾聊天了,完全忘了有孩子这档事,结果就导致孩子被拐卖或走失的发生。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外出前,应当告知父母他的去处。同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GPS定位仪的物品。如果意外发生了,很方便就能找到孩子的位置。
2一定要告诉孩子的7条安全常识
1、警惕汽车
汽车成为戕害未成年人的第一杀手。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告知孩子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
2、常年备哨
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常年放一个哨,遇到紧急状况吹哨,能逢凶化吉。如地震时被压下瓦砾下呼救;如孩子一人在家时有坏人撬门,孩子在门内突然吹哨,
坏人没准从此就精神失常了。
3、不踩井盖
请告诉孩子不踩井盖,遇到井盖绕过去。有的井盖不牢固,可能颠覆你。靠别人不靠谱,靠自己最靠谱。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安全自我保护教育。
4、三人行相对安全
告诉孩子不要单独去同学家,三人行相对安全。不要在房间里和他人单独相处半小时以上。孩子要主动将朋友信息(姓名性别、电话、住址)告诉家长。
5、回旋余地
请告诉孩子不要将身体的一部分放进狭小空间,如将手指往瓶子口里插,将头伸进院墙铁栏杆的缝隙,以免被卡住。身体和思想一样需要自由。
6、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生命无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遇到危险时,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任何物品都不能和生命相提并论。曾有学校发生火灾,学生为了拿书包丧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别把笔变成匕首
孩子在学校手里拿得最多的物件是笔。家长和老师要告诫孩子,笔能变成匕首,误伤同学或者自己。学校时有学生被笔扎伤的事件。笔能写出千古文章,也能伤人。
3孩子暑期安全注意事项
1、溺水
家长应教育孩子远离野外水塘、水库等,更不要单独下水。去正规场所游泳,最好有成人陪同。
2、交通安全
站在黄线后等车,教孩子认识轨道交通上用的警示信号和警示标志。在等车时不要让孩子玩会滚动的玩具。
3、动物咬伤
每年的5-10月是狂犬病高发期。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就医打疫苗。
4、滞留车内
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车内密闭狭小的空间容易造成儿童缺氧、窒息。
5、拐卖诱骗
目前拐骗儿童犯罪多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且趋于城市化、社区化。有孩子的家庭,应多关注此类新闻和公安部门总结的预防帖子。
6、触电
在插座上安装防电盖,一旦触电,立即关闭电开关;如离开关较远,先用干木棍把孩子与电源分开,再将孩子移到通风处,解开衣服,进行人工呼吸。
7、坠楼
别让孩子单独在阳台玩耍,不要在阳台放置垫脚的东西,以防万一。
8、烫伤
家长要注意将热水、热汤等放置在安全位置。一旦发生烫伤要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及时送往医院做专业处理。
9、误食
将药品存放在孩子取不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误服了药品,应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抢救。
10、浴缸
约2.5厘米深的水就足以淹死孩子,孩子在浴缸洗澡时,父母必须始终在孩子身边。
4家中5大儿童安全隐患
1.绳索
每年大约有500名美国儿童因为绳索窒息死亡,大多是4岁以下的孩子。对孩子而言,危险的绳索包括:窗帘拉绳、落地灯电线、未固定的电话线、电脑接线等。此外,玩具上超过7英寸(约合18厘米)的拉线、带子也很危险,尽量不要给4岁以下的孩子玩。
2.浴缸
每年大约有240名儿童在家中或附近溺水身亡,80%的孩子在4岁以下。专家表示,1英寸(约合2.5厘米)深的水就足以淹死孩子。建议:孩子在浴缸洗澡时,父母必须始终在孩子身边,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3.玩具
每年大约有160名儿童因为气管异物导致窒息死亡。容易发生窒息的小物件包括:硬币、小珠子、气球、糖果、坚果、葡萄、爆米花等。此外,童车上的小零件也是导致儿童窒息的隐患。
4.碗橱等家具
碗橱如果不稳,孩子攀爬容易砸伤。电视机也容易落地砸伤孩子。建议:此类家具最好设法固定。较重的东西应该放在较低的架子或橱柜较低抽屉中,不要将遥控器、糖果或玩具放在家具顶端,以免孩子为了找东西弄翻家具。
5.窗户
窗户边不要放置家具,以防孩子攀高,从窗户跌落,发生意外。建议:务必保证窗纱严密,最好有儿童锁定装置。
5怎样提高小孩的安全防范意识
1、平常要向孩子灌输“有了生命安全才拥有一切”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遇到危险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想方设法脱离危险环境,而不要让孩子盲目与歹徒搏斗。
2、要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具体技能:比如家里跑水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还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在劳动中安全地使用各种工具;教会孩子认识一些危险警示标志:不捡拾化学制品和有放射性的物品:不随便进入施工现场等。
3、告诉孩子日常生活中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些具体方法:上学、放学、外出时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只能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在外遇到火灾,要尽量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而不要自己去救火;看到有人溺水要大声喊人,因为孩子的泳技还无法达到救人的水准,所以要告诉孩子可以帮着呼叫求救,但不能下水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