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康复医学科 >老年痴呆

老人带孩子的6个弊端

隔代教养冲突的解决,不能单靠家庭中某一个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们的目标又都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

目录 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 老人带孩子的6个弊端 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夏天带孩子出游要三个注意 孩子发音不准不妨带孩子查查舌系带

1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

  妈妈带孩子好,还是祖辈带孩子好?成了这个社会对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的考验。

  如果有条件,妈妈带孩子自然有其他人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好处。因为,父母亲自带孩子对形成良好的亲子联结很重要,而良好的亲子联结对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的发展关系密切。

  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够全职在家带孩子。如果父母工作较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照看,尤其是交给老人照看时,老人觉得,老人带的孩子与妈妈带的孩子相比较,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老人的育儿观念

  老人的育人观念相对比新妈妈来说,自然会落伍一些,这主要体现在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对孩子的保护程度及老人的生活环境等。   但是,老人认为,老人育儿理念虽然有时不及年轻的父母,但是,如果老人愿意学习,愿意接受科学的理念,同时,年轻父母也擅长有意识地把科学的育儿理念传达给老人,那么,这种差异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当然,怎样让老人与自己的育儿理念统一,这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

  比如,老人在孩子15个月前,与老人一起带孩子,有些育儿的理念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告诉老人。虽然老人接受起来会有一个过程,但老人只有慢慢来。

  许多事情,老人不擅长做的或者不会做的,老人也不说,都是自己先去做,如果孩子喜欢这样或者效果很好,老人自然也会学着去做。虽然老人刚开始不适应,但渐渐地,老人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有一点,老人觉得挺重要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带孩子,这样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老人,而且老人会因为住在你家里,从而按你们的模式来带孩子。这是环境的影响。

  二、孩子的个性特征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对陌生人的焦虑程度、以及对同伴的适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如果是对父母依赖性强,对陌生人过度焦虑,对同伴适应度低的孩子,他会比较喜欢妈妈带,如果妈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孩子会往活泼外向的方向发展。

  对于本身已经不太依赖父母,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人一起玩耍的孩子来说,谁带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影响并不太大。这类孩子可以放心的交给老人带,当然,父母还是不应该缺席的,下班回家后应该弥补白天的缺席。

  孩子属于外向活泼型的孩子,老人在孩子出生后,是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孩子对她的亲热程度不亚于老人,而且,老人交代老人现在的主要任务除了让孩子吃好睡好,就是带孩子外出活动,老人虽然身体也并不好,格家住在5楼,她还坚持每天两次抱着孩子外出活动。这些都是老人放手把孩子交给老人的原因。

  三、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

  年轻父母与祖辈的关系对孩子来说似乎是不可见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蛮大的。

  试想一下,如果新妈妈与婆婆的关系并不好,那么,如果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对孩子的影响肯定非常大。有时候,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奶奶的不好,孩子奶奶则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妈妈的不好,结果,孩子变成了两面派。

  再来看看,如果祖辈与父母的育儿理念不统一,由于关系不好,你要求老人这么做,老人不愿意听。老人心想:“你算老几呀,叫我这么做那么做,我带出来的孩子不都好好的嘛!”

  老人与老人也出现这种冲突,老人有次对老人说:“你总是不放心我,我不把你带得好好的?”老人一想,老人无条件搬到格家来照顾孩子,如果老人总是挑三捡四的,老人心理肯定不好受的。从此,老人再也不说令老人不高兴的话。

  如果爸爸有时在老人面前埋怨老人做得不好时,老人的原则是,首先,绝对不把爸爸的话传给老人;其次,老人提醒爸爸,每个人都会有错误,你自己带时比老人还不行。我们要看到老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有点问题就说。再次,老人对爸爸的话也是选择性地思考,有道理的以后慢慢传达给老人,没道理的当场否定。最后,对于老人做得好的地方,应该夸奖和赞美,让老人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努力。

  如果与祖辈的关系不好,你肯定不会放心完全让老人带孩子,总是对老人心存怀疑,而且,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心存愧疚。结果,你总是不停地查问老人对你交代的事情执行的情况,总是回家后对孩子过分亲热想弥补自己的缺失。结果,老人对带孩子没有激情,因为你总是不信任她;孩子对老人带孩子也产生厌恶的情绪,因为妈妈对自己更好,妈妈不在时孩子会有失落感。

  所以,老人与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关系,把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教给老人。完全信任老人,并要尊重老人。让孩子知道大家都爱他。

2老人带孩子的6个弊端

  1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年纪大了跑不动,咱还是在家看电视、玩玩具吧!

  如此后果:

  1.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2.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3.听力不好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得过高,时间长了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4.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导致怕生、内向,长大后不懂与人交流和沟通。

  2怕孩子哭,给零食满足

  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

  如此后果:

  1.给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但对健康无益,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零食不受控制,孩子吃饭没有胃口,到了餐点不肯正常吃饭。

  3.一旦孩子发现“哭了就能吃到好吃的”,就会懂得以哭闹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达到满足个人欲望,变得更加任性。

  3怕孩子饿,追着喂饭

  来来来,再吃一口!!

  如此后果:

  1.孩子进食过快,导致咀嚼功能不足,影响消化吸收。

  2.过量喂饭可能将孩子的胃撑大,造成小儿肥胖。

  3.喂饭时孩子老是“被打扰”,孩子的专注力容易被破坏,上学后容易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4.习惯于“喂饭”的孩子,长大了独立性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4怕孩子冷,穿得太多

  多穿点,不能被冻感冒了!

  如此后果:

  小婴儿因为末梢血液循坏差,会出现手脚凉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不是因为他冷!如果给他们穿得太多,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皮肤血管扩张,衣服还浸湿不即使擦干,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

  5封建迷信,不听劝说

  孩子被吓到了,喝点X水就好了!

  如此后果:

  1.如果只是“装神弄鬼”,不做伤害孩子的事也就算了。如果让宝宝喝“符水”、用“土方”就会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2.若是做一些让孩子无法接受的事情,还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3.有个老人听说孙子命里缺金,把金戒指塞到孩子嘴里,差点让孩子丢了性命。

  小心谨慎,诸多限制

  你不能动这个!不能碰那个!不可以这样做……!

  如此后果:

  1.孩子常因好奇出现“破坏”、“捣乱”等看似有冒险性但却又有创新性的探究行为,老人若总急着阻止和评判,等于泯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2.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羞怯。

  老人并没有带孩子的义务,所以,不管老人是否适合带孩子,都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无论工作多繁忙,别忘了,你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人!如果你家老人“问题很多、无法沟通”,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尽早接手育儿责任吧!

3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孩子的健康护理是都很关注的,很多的宝宝也是会让老人带的,老人带孩子也是会有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

  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专家观点: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品种转移的过程,使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食的幼儿。但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月龄大小和实际需要来添加。2—3个月可以添加鱼肝油,5—6个月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7—9个月可添加鱼泥、米糊、果泥、碎肉末、大豆制品等。10—12个月可添加稠粥、米饭、面条、水果、蔬菜等。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1、由少量到多量,2、由单一到多种,3、由粗到细,4、由软到硬。

  多给宝宝喂菜水比白水好

  专家观点:大多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把菜水让宝宝喝下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

  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

  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一般100毫升米汤中含有10克左右的糖,如果用米汤代替奶来喂养宝宝,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者晚,5—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吃一些蛋黄、米糊等食物,这样会更利于宝宝成长发育。

  宝宝吃大人的饭没事

  专家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得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对身体好

  专家观点: 宝宝应该少喝饮料,喝过多的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还会降低消化功能,从而造成腹泻、腹胀、腹部不适,所以吃新鲜水果要比喝甜饮料好。

  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长得胖胖的,这样才健康

  专家观点: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其实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容易加重宝宝的胃肠负担,会经常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孩子三天两头腹泻、发烧,其实就是吃得太多了,我们不主张饿着,但应该适量。

  以上就是对老人带孩子的会有的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健康护理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4夏天带孩子出游要三个注意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计划带孩子去旅游。旅游的好处很多,家长和孩子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远离城市的喧嚣,不仅可以见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可以很好的跟孩子沟通情感,还能见识到未曾看过的风景,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让孩子在愉快中度过假期。如果父母时间充裕的话,父母最好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去感受一下。今天求医网就来为您分享一下,带孩子旅行应该注意的事项。

  孩子防暑

  孩子防暑

  1.注意防暑

  近期已经进入了暑伏天气,各地气温都非常的高。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父母最好给孩子准备一把遮阳伞。如果去海边玩耍,尽量不要再中午时间去海边玩耍,小心皮肤受到强烈紫外线的灼伤。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儿童的比较温润的防晒霜,不要给孩子涂成人用的防晒霜,会对孩子的皮肤造成影响。另外,家长还要准备些防中暑的药品,藿香正气水等以防孩子不适环境,造成中暑。

  2.注意安全

  离开家里,到了陌生的环境。孩子可能会不知所措,大人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乘坐黑车,三轮车,或者改装车。这些机动车都比较危险,没有安全保障,会对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家长还要注意,如果到了林区注意不要让孩子玩火,以免引起火灾。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服从工作人员的指示不要到处乱跑,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等。另外父母不要带孩子进入山区,山区天气多变,环境又未知,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情况父母无法应对。

  3.注意饮食

  去异地进行游玩,饮食习惯会有很大的改变,吃的东西可能完全和原来的不一样。孩子可能很难适应,父母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要随便去吃小摊位上的食品,还有一些不明厂商生产的当地的特产,给孩子带一些治疗拉肚子的药,以免孩子肠胃不适。

  温馨提示:在炎热的夏天,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院子里光脚玩耍。有的父母一感觉到孩子的脚凉,就担心孩子会生病。其实不必多虑,手的温度比脚高得多,脚凉一点是正常的。

5孩子发音不准不妨带孩子查查舌系带

  儿科专家说有些家长把孩子发音不准归结为舌系带过短,只要孩子稍有说话不清的表现,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割舌系带。发音不准、吐字不正固然与舌系带过短有关,但这不是发音不准的惟一原因。舌系带过短,一般仅影响孩子对某些字的发音不准确,对整个发音不起主要作用。

  造成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齿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发音不准。此外,3~岁以前的小儿词汇量逐渐增多,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故也常常有发音不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音。这是因为他们刚学会说话不久,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发声器官尚不成熟,或是在学说话过程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

  专家介绍说,比如孩子出生后一直听着方言长大,孩子周围的成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孩子学普通话可能就会有发音不准的现象。专家认为,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一般在4~8周岁逐步完善。因此,对发音不准不必过分担心,小儿有一定的自我纠正能力,4岁以后会逐渐吐字清楚,部分正常小儿要到入学以后通过学习才能完全纠正过来。

  舌系带过短手术越早越好

  有的家长担心舌系带过短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说话,执意要让医生早做手术,认为早做手术不需麻醉、不要缝针、出血少。殊不知,过早手术(2~6个月大时),易导致手术伤口的瘢痕形成,这样有的孩子必须做第二次手术。而且,手术中孩子多半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误伤,也容易合并感染。另外,强迫手术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影响会更甚于身体上所受到的伤害。那么,舌系带过短何时手术为宜呢?大多数专家认为最佳年龄以4周岁半到5周岁手术效果较好,这时孩子能够配合医生手术,而且对孩子以后的发音、认字不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