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传染科 >寄生虫疾病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呢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目录 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呢 钩虫的种类介绍 钩虫的生活史 钩虫的致病 如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成虫

1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有什么呢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种叫做钩虫的寄生虫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钩虫是一种寄生虫,可导致钩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并且钩虫寄生在肠道内,不可能自己爬出体外的,因此可以长时间存在于人体内,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下面我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钩虫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1.幼虫致病

  钩虫丝状蚴钻入皮肤,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局部皮肤可有针刺感、烧灼感和奇痒感,很快出现充血斑、丘疹,1~2天内出现红肿及水疱,内含浅黄色液体。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脓泡,最后结痂、脱皮自愈。此即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多发生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薄嫩处。

  当幼虫在体内移行穿过肺泡壁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症病变。患者可有呼吸道症状,如胸痛、咳嗽、哮喘、咯血,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成虫致病

  钩虫的主要危害是成虫期。

  一、胃肠功能紊乱:成虫咬附于肠粘膜,引起肠壁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弥散性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婴儿钩虫病)或血便(消化道大出血)。

  二、贫血:钩虫对人最主要的危害是贫血。钩虫咬附肠壁,吸血为食,造成血液丢失,钩虫头腺分泌的抗凝素,使咬附部位造成伤口血液不断渗出,加之虫体频繁更换吸血部位,造成更多的伤口渗血;同时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的不断损耗,使造血原料不足,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合成速度低于红细胞新生速度,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眩晕、乏力,重者可有心慌、气短、肢体及面部浮肿等贫血性心脏病等表现。

  三、异嗜症: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表现为喜食生米、生豆、茶叶、瓦片及碎布等。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可自行消失。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有关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了。建议有钩虫病要及时进行驱虫,必要时可以带上粪便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另外在生活中要做好个人卫生,勤快衣物被单,饭前便后洗手。另外在选择食材时候,要注意食物的食品源和质量,要多购买新鲜的食物,少买放置过久的食材等。

2钩虫的种类介绍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 Dubini,1843),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简称美洲钩虫。另外,偶尔可寄生人体的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 Loose,1911),其危害性与前两种钩虫相似。

  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 Ercolani,1859)和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 Gomezde Faria,1910)的感染期蚴,虽也可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因幼虫移行蜿蜒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故称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但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3钩虫的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25℃~30。C、湿度30%~50%、氧气充足、不受阳光直射的环境中,24~48小时第一期杆状蚴孵出,以土壤中微生物及有机物为食,48小时可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再经过5~6天,脱皮成为丝状蚴。丝状蚴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也称为感染期蚴。

  感染期蚴多生活在土壤表层6cml;訇,必须有水形成水膜包围感染期蚴的身体,否则幼虫会死亡。当感染期蚴虫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体表的温度能使其活动能力增强,通过毛囊、汗腺口或破损处皮肤钻入人体。钻入皮肤的幼虫在皮下移行进入皿管或淋巴管,进而被带入右心,经过肺动脉进入肺血管,大部分幼虫可以继续穿过微血管到达肺泡。沿支气管、气管,再随宿主的吞咽动作经食管、胃到达小肠,一部分幼虫也可随痰被吐出。幼虫到达小肠后,迅速成长,感染3~4天后开始第三次蜕皮,成为第四期幼虫,1 0天后进行第四次蜕皮,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幼虫钻入至成虫交配产卵,一般需要5~7周时间。

4钩虫的致病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同时还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因此,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除与钩蚴侵入皮肤的数量及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外,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有的虽在粪便中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象者,称为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⑴钩蚴性皮炎: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愈,此过程俗称为“粪毒”。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

  ⑵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表现持续性干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钩蚴,则有引起暴发性钩虫性哮喘的可能。

  ⑴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点及小溃疡,有时也可形成片状出血性瘀斑。病变深可累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一农民患者消化道大出血,输血10400ml,经3次服药驱出钩虫14907条后治愈。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逐渐减轻。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⑵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故而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患者出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严重者作轻微活动都会引起心慌气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以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肌肉松弛,反应迟钝,最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等。

  钩虫寄生引起患者慢性失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虫体自身的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钩虫吸血时,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虫体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此外,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应用放射性同位素51Cr等标记红细胞或蛋白质,测得每条钩虫每天所致的失血量,美洲钩虫约为0.02~0.10ml。十二指肠钩虫可能因虫体较大,排卵量较多等原因,其所致失血量较美洲钩虫可高达6~7倍。

  ⑶婴儿钩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罗音,肝、脾均有肿大等。此外,婴儿钩虫病还有以下特征:贫血严重,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值均有明显增高;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如支气管肺炎、肠出血等);病死率较高,在国外有报道钩虫引起的严重贫血及急性肠出血是造成1~5岁婴幼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1~5岁幼儿死亡率可达7%,应引起高度重视

5如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成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身于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 成虫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 虫体细长线状,长约1cm,活体为淡红色,半透明,死后呈灰白色。前端较细,微向背侧仰曲,顶端有一发达的角质口囊。美洲钩虫口囊较小,呈椭圆形,腹侧前缘有一对半月形板齿。与口囊相连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管壁肌肉发达,肌细胞的交替收缩与松弛有利于吸取宿主血液。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其内缘有许多微细绒毛,形成刷状缘,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扩散和吸收。在虫体的前端有三组单细胞腺体,分别为:①头腺一对,位于虫体的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后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②咽管腺3个,包括背咽管腺1个,亚腹咽管腺2个。③排泄腺一对,长可达虫体后1/3~1/2处,该腺体与排泄系统相连,经排泄窦开口于虫体前侧的排泄孔。 雄虫末端膨大,由角质皮层向后延伸形成膜质交合伞,交合伞由两侧叶和一个背叶组成,伞内有若干指状的肌性辐肋支持,依其分布称为:腹辐肋、侧辐肋和背辐肋。交合伞内还有两根从排泄腔伸出的细长可收缩的交合刺。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盘曲于肠道一侧。雌虫略大于雄虫,尾端呈圆锥状,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侧。2.幼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