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血管外科 >静脉血栓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

血液成分在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形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血栓的病理现象,称为血栓性疾病。而此病好发于老年,故又称为老年血栓性疾病。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肺梗死及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两类。

目录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 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

1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

  说到老年人血栓性疾病,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和一般人的血栓病是十分相似的,除了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的。所以要想了解到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其实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

  血液成分在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形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血栓的病理现象,称为血栓性疾病。类型: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肺梗死及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两类。

  老年人由于有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影响心脑供血,容易诱发血栓性疾病。

  指导意见:

  所以,平时应防治动脉硬化,控制血压,可以服用步长脑心通或五福心脑清等。平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活血药物,如丹参片,血栓心脉宁等。并注意戒烟限酒,多喝水,多运动。均衡饮食。早睡早起等,规律生活。

  饮食注意

  含钠高的绿叶蔬菜等,烟、酒、浓茶、咖啡,以及辛辣的刺激性食品。所有过咸食物及腌制品、蛤贝类、虾类、皮蛋。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血粘度增高势必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便会在血管壁上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沉淀物越积越多,若再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就会导致脑血栓形成。人的血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血粘度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粘度增高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可以降低血粘度,维持血流通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脑血栓的形成。

  所以,通过上面文章对于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多数人现在对于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在了解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一点,那就是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注意事项有很多,一般都是以降低血液粘度为前提的。

2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

  血栓形成和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取决于血栓的部位与大小,冠状动脉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下肢深层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血栓形成由综合性因素引起,故诊断的方法也是多种的,有的指标可预示血栓形成前的高凝危机状态;有的是对血栓形成后的诊断,迄今尚无一个特异性指标能正确地诊断血栓形成,有时一些指标虽已异常,但该患者也不一定形成血栓,要做到正确地预报血栓形成并不容易,尚需进一步研究。

3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

  血栓性疾病其实是个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被人们所熟悉,最近几年也有上升的趋势,当然,栓塞的部位不一样,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该怎么诊断这个疾病及治疗呢?

  本病诊断要点:   一、存在高凝或血栓前状态的基础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妊娠、易栓症、近期手术及创伤、长期使用避孕药等。   二、各类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症状、体征三、影像学检查 如血管造影、多普勒血管超声、CT、MRI、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   四、血液学检查 可根据上述血栓形成四个主要因素,结合患者病情,选择相关项目进行检查。

  一、治疗基础疾病如防治动脉硬化,控制糖尿病等。

  二、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静脉血栓患者抬高患肢。   三、对症治疗包括止痛、纠止器官功能衰竭等。四、抗血栓药物 (一)抗凝治疗 1、肝素钠及低分子肝素 主要用于近期发生之血栓性疾病治疗。肝素钠初始剂量为10000~20000U/d,分3次静脉滴注,以后以APTT作为监测指标调整剂量,以使APTT延长1~2倍为宜。总疗程不宦超过10日。近年推出的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因子Ⅹa作用较强、抗凝血酶作用较弱、对AT-Ⅲ依赖性较小,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80%)及半衰期较长(24小时)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甩。剂量3000IUAXa/d,皮下注射,每日1~2次 2、AT-Ⅲ,主要用于AT一Ⅲ水平低下者,可增强肝素的抗凝效果,减少肝素的出血并发症。常用剂量15001J/d,静脉滴注,3~5日一疗程。 3、香豆素类 通过与Vit K竞争,阻断Vit K依赖性因子的生物合成。主要用于血栓病的预防及肝素抗凝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常用者为华法林,首剂10~15mg/d,分次口服,随之5~10mg/d,以PT作为监测指标以调节用药量,使PT延长1.5~2.0倍或国际正常化比值(INR)=2~3为最佳治疗剂量。

  (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TXA2的生成而发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及肝素应用后的维持治疗。常用剂量150~300mg/d,分次服用。2、双嘧达莫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或增加腺苷环化酶活性而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还有增加血管前列环素(PGI2)生成及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的作用。剂量、用法见本篇第十九章。3、噻氯匹定 为特异性抗血小板聚集剂。作用机制为:①阻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GPIb)与纤维蛋白结合;②增强腺苷环化酶活性,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③稳定血小板膜;④减少TXAz合成。常用剂量250~500mg/d,顿服或分次口眼,呵连用5~7日或更长时间。

  (三)溶栓疗法 主要用于新近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治疗。动脉血栓最好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最晚不超过6小时;静脉血栓亦应在发病24小时内实旌,最晚不超过5日。1、尿激酶(UK) 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而发挥溶栓作用。由于被其激活的纤溶酶可同时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故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剂量及用法:首剂 4000U,kg,静脉注射,随之以4000U,h,持续静脉滴注,1~3日一疗程。

  2、t—PA 由于其二个环状结构对纤维蛋白具有强大亲和力,故用药后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进而发挥溶栓作用。剂量及用法:首剂100mg,先10mg静脉注射,随之余下剂量持续静脉滴注,共2小时,第2~3日可酌情减量。五、介人疗法及手术治疗 合适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取出血栓。

  上面举了一些方法,相信大家对于血栓性疾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小编认为,血栓性疾病可重可轻,希望读者们引起重视,下肢骨折的病人应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防止栓子的形成。祝您身体健康!

4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血液成分在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形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血栓的病理现象,称为血栓性疾病。

  类型: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肺梗死及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两类。

  发病原因

  1.血管内皮损伤 当机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时,通过止血机制可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3.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4.纤溶活力低下 临床常见者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扩大。

  发病机制

  血管壁损伤(机械,感染,缺氧,免疫及代谢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升高,抗凝功能减弱及纤溶活性降低)及血流异常(缓慢,停滞及旋涡)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有所侧重,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决条件,病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改变也各异,早期为高凝状态,其血栓形成的能力超过抗血栓能力,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不一定有体外凝血象的异常,血栓形成阶段是心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阶段是血栓脱落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性改变。

  血栓形成和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取决于血栓的部位与大小,冠状动脉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下肢深层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血栓形成由综合性因素引起,故诊断的方法也是多种的,有的指标可预示血栓形成前的高凝危机状态;有的是对血栓形成后的诊断,迄今,尚无一个特异性指标能正确地诊断血栓形成,有时一些指标虽已异常,但该患者也不一定形成血栓,要做到正确地预报血栓形成并不容易,尚需进一步研究。

  血液学诊断

  (1)内皮素-1检测(ET-1):ET-1是平滑肌强力收缩剂,可显示血管内皮的损伤情况。

  (2)血小板激活指标:当血小板活化后可释放一系列物质,测定这些物质可了解血小板活化情况,如TXB2,β-TG,PE4,GMP-140等。

  (3)血小板聚集率:该项指标增高,表示易形成血栓。

  (4)血栓调节蛋白(TM):正常情况下有抗凝作用,如其作用减弱,有利于血栓形成。

  (5)血浆中的抗凝指标:如AT-Ⅲ,蛋白C,蛋白S,肝素辅因子-Ⅱ。

  (6)纤溶指标:纤溶酶原和纤溶酶活性,t-PA,PAI活性,纤维蛋白肽A,肽B测定。

  (7)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等。

  器械检查

  (1)血管造影:能显示血管内血栓的部位,但由于其是创伤性检查,部分病人碘过敏,检查本身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栓形成,故此项检查受一定的限制。

  (2)超声波:双显性扫描检查能对血栓精确定位,是一项可取的非创伤性诊断技术。

  (3)CT和MRI:可清晰,精确诊断实质脏器中血栓形成的梗死病灶,但对肢体血管血栓形成的诊断不理想。

  (4)其他: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和电阻抗体体积描记法也可采用,以前者较好。

5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

  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近年来,脑血栓疾病逐年呈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减少脑血栓的发生,大家一定要积极的预防,那么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

  一、改善生活方式,合理搭配膳食。具体来说,是要戒除戒酒、劳逸结合、多做户外活动、清淡饮食、控制盐分及脂肪的摄入量等,还要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及鱼类。

  二、若表现为言语不清晰,一侧肢体乏力、麻木,视力突然下降或是失明,突然有头痛、眩晕等症状要尽早就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发作后尽量在三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三、若有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重视起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正规、长期治疗及观察。

  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整好心情,避免情绪过于波动,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缓解压力,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

  五、遵从医嘱,适当服用饕物。

  小编提示:综上所述,相信您对要怎样预防脑血栓疾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您能有一定的帮助,为了您的健康,大家一定要积极的预防,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脑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