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话,或称为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1] ,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40年制造的战地移动电话机发展而来。
目录
1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介绍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获得手机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亲人当作奖励赠送的。这种大多是学生考个好点成绩,或者是学生离开家在校住宿。
二就是学生用零用钱自己私自购买,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较多,手机也便宜了,而且由于有攀比的心理 有的条件稍差点的也会用一些零花钱来买手机。
在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中学生使用手机存在很多弊端。一是聊天影响休息,耽误学习,更有把手机带到课堂上玩的学生。
二是一些不良信息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网络很发达,但真正能用的不太多。
三是让学生带来攀比心理,使一些家庭经济略差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虚荣心。
四是考试都变的不公平了,有些学生现在用手机发送答案,而且还可能上网查阅 答案。
五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手机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中学生的发育有害,平时使用手机过程中姿势会让学生的颈椎和腰椎产生变形。
怎么样才能控制这种情况呢,这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才可能会控制的了。学校老师要多注意管理,并认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手机,必要时要切断学生使用来源。
家长尽量不要给学生购买手机,如需要联系,多和老师沟通就可以了。即使买了也要注意孩子的使用情况。
社会,应该多塑造一些正能量,来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手机的问题。
2手机的分类
手机分为智能手机(Smart phone)[4] 和非智能手机(Feature phone),一般智能手机的性能比非智能手机要好,但是非智能手机比智能手机性能稳定,大多数非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使用英国ARM公司架构的CPU。智能手机的主频较高,运行速度快,处理程序任务更快速,日常更加的方便(例如:诺基亚n81主频有369兆赫兹);而非智能手机的主频则比较低,运行速度也比较慢(例如:诺基亚5000主频就是50兆赫兹)。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大多数是大屏机,而且是触摸电容屏,也有部分是电阻屏,功能强大实用性高。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包括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简单的“1+1=”的公式,“掌上电脑+手机=智能手机”。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商品、应用程序下载、音乐图片下载等等[5] 。
3手机的发展史
如果追溯我们会发现,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当库帕打世界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事实上,第一代模拟手机就是靠频率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第二代手机——GSM系统则是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来区分用户。到了今天,频率资源已明显不足,手机用户也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于是,更新的、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机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技术的手机不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更好,还能减少辐射,可称得上是“绿色手机”。
发展历史
1831年[2] ,英国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阐述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而60多年后赫兹在实验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发现,成为"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正如一位科学家说的那样"手机是踩着电报和电话等的肩膀降生的,没有前人的努力,无线通信无从谈起[3] 。
1844年5月24日[6] 。莫尔斯的电报机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75年6月2日,贝尔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得对另一个房间的同事喊到"活,快来帮我啊!"而这句话通过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接听电话的活特耳里,成为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2-3] 。
1902年[2] ,一位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8] 。
194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战地移动电话机[2] 。
1946年,世界上从圣路易斯的一辆行进的汽车中打出了第一个电话用移动电话所拨打电话[9] 。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 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 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2] 。
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1] 。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0] 。
1973年,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
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 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他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3] 。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3] 。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3] 。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3] 。
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例子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仍有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象一块大砖头。
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3] ,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3] 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3] 就轻到了60克以下。
发展详情
现在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是所谓的第三代手机(3G),以欧洲的GSM制式和美国的CDMA为主,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无线应用协议等。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及,CDMA手机也很流行,整个行业正在向第四代手机(4G)迁移过程中。电话键盘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机、摄影、录音、GPS、上网等多种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DA发展的趋势。电话的口承、耳承和相应的话筒、听筒都装在单个把手上。旧称为手提电话、手提、大哥大、传真,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13]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距今的手机安全产品基础防护功能比较完备,但在防骚扰、隐私保护和数据保护方面仍有欠缺,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QQ手机管家、安全管家、网秦等安全厂商纷纷宣布进军云安全领域,2013年将是移动云安全加速落地的关键年,各大安全厂商必将继续加大对移动云安全解决方案的投入力度。
1G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手机的是美国的 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此种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是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14]
2G
第二代手机(2G)也是最常见的手机。通常这些手机使用GSM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序等。
2.5G
一些手机厂商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GPRS功能[15] 。
2.75G
一些手机厂商也将自己的一些手机称为2.75G手机,其特色就是拥有比GPRS速率更快的EDGE功能[3] 。
3G
3G[16] ,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国际电联规定3G手机为IMT-2000(国际移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国际上3G手机(3G handsets)有3种制式标准:欧洲的WCDMA标准、美国的CDMA2000标准和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TD-SCDMA标准。
“3G通信”快要成为人们嘴上的口头禅了,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受电子邮件或网页;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2G数字手机,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国际移 动电话2000)标准,欧洲的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 动通信系统。该标准规定,移 动终端以车速移 动时,其传转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外静止或步行时速率为384kbps,而室内为2Mbps。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可以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依赖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划以及组织与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17] 。
3.5G/3.75G
3.5G采用HSDPA、HSDPA +、HSDPA 2+及HSUDA。可以让用户享用7.2M到42M的下载速率。在提供高速数据服务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改善,3.5G手机偏重于安全和数据通讯。一方面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业务的研发,更多的多媒体功能被引入进来,手机具有更加强劲的运算能力,不再只是个人的通话和文字信息终端,而是更多功能性的选择。移动办公及对通讯的强劲需求将使得手机与个人电脑的融合趋向加速,手机将逐渐拥有个人电脑的功能,这方面,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 [15] 。
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一直在发展的手机 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手机是GSM手机和CDMA手机。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遍,CDMA和小灵通(PHS)手机也很流行,这些都是所谓的第二代手机(2G),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短消息、SMS)、MMS(技术)|MMS(彩信、多媒体简讯)、无线应用协议(WAP)等。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部分采用用触摸屏的手机减少了按键)。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定位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ocket PC发展的趋势[9] 。
4手机的好处是什么
手机的利与弊 无论你在何地,你都会看见许多人使用手机。如今,世界似乎越来越小了,只要你带部手机出门,你都会被找到。有些人认为手机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必需品;而有些人则有不同看法。 喜欢使用手机的人比较注重手机的好处。它非常便利,因为它让你与别人的联系既简单又快捷,你再也不用为了等一个重要电话成天守在家里了。现在的年青人喜欢用手机发短信、上因特网、听音乐、甚至照像。手机拥有非常吸引人的各种功能,是非常先进的科技产物。在某些国家。它甚至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 当然,有些人不喜欢它。想像一下,在接连几天的繁重工作后,你好不容易可以与家人去度假。当你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时,手机响了。你不得不赶回办公室,却发现只是一位无关紧要的客户在等你。那时你或许想把手机扔了,因为你只想远离工作、彻底放松。 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手机,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有什么区别呢
功能机和智能机的定义和区别功能手机,指没有搭载开放性操作系统,却具有语音通话和多媒体应用功能的手机。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类智能机又称伪智能机和高仿智能机,他具备普通功能机简单、易用、省电、待机时间长的优势,也有智能机炫丽的智能界面设计,内置了部分应用软件和第三方服务。功能机具有:简单易用,功耗低,电池耐用,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还是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智能机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功能更强大,扩展性能强,个性化强等优点,但普遍功耗较大,耗电,价格偏高。目前增长趋势明显,用户群体增长较快。类智能机填补了功能机和智能机中间的空白,作为一种补充,提供智能手机主流的、普及的功能,一般由厂商出厂时就内置了很多功能及应用,现在新一代的类智能机增加了用户空中下载应用的功能,用户可以到厂商的网站或指定的第三方网站自己下载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