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生活当中患有肿瘤的朋友们,无疑是进行化疗了化疗之后很容易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包括头晕,呕吐,那么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放射化疗后便血,一般来说都是给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那么出现这种现象,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放化疗后便血的治疗方法。
目录
1放化疗对身体的伤害大吗
化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可以有口腔黏膜或消化道黏膜溃疡导致的便血等。骨髓抑制也是常见的副作用,其中以白细胞的减少最常见,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如果没有明显的消化道出血,贫血一般不会立即出现。标准剂量下的化疗可能出现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的损害。一般说来化疗药物可以对卵巢和睾丸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病人还可能出现脱发等症状。因为化疗药物有很多种,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身体各种脏器的毒性作用是有差别的。
主要是静脉炎和药物渗漏所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化疗药物所导致的静脉炎主要是所经过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其他部位的静脉炎或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罕见的,这实际上是化疗药物对所经过血管的刺激作用,表现为输注血管的红肿疼痛,可以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一般对病人不会造成太大痛苦。局部组织坏死是因为化疗药物渗漏到静脉以外引起。表现为局部的剧烈疼痛、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2放化疗后便血的治疗方法
不建议放疗及化疗,这样有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最好采用有效的传统中药巩固治疗,有可能康复,许多患者康复后能够长期存活。
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虫草、猪苓、明党参、桑寄生、青阳参、香菇、红豆蔻、桑白皮、杜仲、降香、茯苓、白术、八月札、知母、片姜黄、制南星、山萸肉、木瓜、仙茅、制半夏、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青黛、肉桂、苦参、山豆根、远志、泽泻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对宫颈癌效果非常好,临床应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扩散,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又不产生副作用,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最终达到战胜癌症的目的,并可以防止残存癌细胞卷土重来,杜绝复发转移。
3诊断便血的六大重要依据
1、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炎性肠病【译】: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恶变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2、查明便血原因: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恶变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3、分清便血性状: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
4、辨别便血颜色: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也就是说,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可能性居多。血色紫红,混有粘液,并伴有恶臭,应考虑肠道肿瘤,特别是直肠癌的可能。便血呈鲜红色,且成滴状附于大便的表面,那么出血部位大多在肛门或距肛门不远的部位,应考虑痔疮、肛裂、直肠癌的出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由于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血色也可以是鲜红的,这一点需要认真鉴别。
5、必须辨证候。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离不开辨证,而便血的性状、颜色和量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如《证治汇补》曰:“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暗者,寒也;鲜红者,热也。”故便血色鲜红,为肠风下血;便血晦暗不鲜,为脏毒;大便下血量多色淡,多为气虚失摄;下血量少、血色深红、便难、腰酸者,属肝肾阴虚。
6、警惕便血并发症: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恶变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4健康饮食让便血无影无踪
1、注意饮食和营养:腹泻期间要注意补充营养,又要适当的减少饮食中的纤维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饮食,以减轻高纤维素成份可能给结肠粘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2、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选择使用一些容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鱼、蛋、豆制品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嫩叶菜等。最好食用菜汁,以减少纤维的摄入,所以慢性肠炎(慢性肠炎【译】: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差,应该采用容易消化的半流少渣饮食、少量多餐的方法,以增加营养,改善症状。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时候,应该要食粥类、精米面类、鱼虾、蛋及豆制品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使肠道得以休。
3、少纤维、低脂肪食物: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壁的作用,但是不容易消化,对于肠道不利,因此应该要限制。多油及脂肪类食物,除了不容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又可使腹泻加重,因此油炸、烹调、油煎及肥肉类和食用油应该控制用量。
4、忌食难于消化、坚硬的食物:食物难以消化会导致便秘,从而使直肠血管曲张。
5、忌食味浓及香料多的食物:容易令肠道不适,同时令肝脏充血、下腹腔压力加大,可导致痔疮发生或使痔疮加重。
6、忌食肥甘厚味、炙烤食物:这些食品可刺激直肠肛门部的黏膜皮肤,使充血明显,导致痔疮发生。
7、忌食壮阳火的水果:如芒果、榴莲、荔枝、龙眼等。
8、忌饮酒:中医认为痔疮多属湿热,饮酒可助其湿热,而且酒(特别是烈性酒)可使直肠静脉充血,诱发或加重痔疮。
9、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葱、生蒜、芥末、姜等,能刺激直肠肛门部位血管充血和扩张,造成排便时刺痛和坠胀感,从而诱发痔疮。
5便血的五大症状表现
一、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二、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三、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四、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五、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六、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
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