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甲状腺疾病

中医治疗甲亢病介绍

甲亢是很复杂的疾病,患有甲亢原因比较多,治疗甲亢药物是不错之选,不过在进行甲亢治疗的时候,要先对自身疾病进行认识,使得疾病治疗的时候,都是能够选择到正确方法,那中医治疗甲亢病怎么样呢?中医在治疗疾病上,也是有很好效果,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中医治疗甲亢病方法。

目录 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按摩什么穴位 ​中医治疗甲亢病介绍 治疗甲亢的中药方剂 甲亢的中医辩证类型

1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怒、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增高,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吸131碘率增高等。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女性甲亢病人是男性的4~6倍。

  发生甲亢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甲状腺自身发生病变肿大,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长有结节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二是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三是过多地服用了含碘的药物或食物引起的碘甲亢,或过多服用了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四是继发性甲亢,主要见于头部垂体瘤,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过度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占80%~90%,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各种甲状腺炎。

2甲亢按摩什么穴位

  睛明

  眼内角外上方的凹陷中。

  扶突

  正坐,微仰头,颈部侧面,平喉结旁3寸,胸锁乳突肌肌腹中间取穴。

  臑会

  上臂外展平举,肩峰后方凹陷是肩谬穴,于肩谬穴直下3寸,三角肌后缘取穴。

  内关

  仰掌,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取穴。

  足三里

  膝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处取穴。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取穴。

  每日自我按摩2~3次,平日宜保持情绪乐观,勿急躁暴怒,少食肥甘辛辣之品。

3​中医治疗甲亢病介绍

  (1)气郁痰结型:外气进行甲亢的治疗: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郁闷,郁久而痰结成瘿,治取天突、足三里、天鼎、翳风。用点法发冷气,以调肝理脾、解郁散结,用抓法对准甲状腺连抓10次,用扶引法作全身性扶引,以期疏通经络、祛痰散结、消除瘿气。

  (2)心肝阴虚型:外气进行甲亢的治疗:心肝热盛则灼阴伤津,心阴虚则烦热失眠,头晕汗出,天突、天容、取曲泽、合谷、翳风、足三里,用点法发冷气,以滋补心肝之阴,用剑指向甲状腺发冷气。

  (3)肝胃火旺型:外气进行甲亢的治疗:肝郁火盛而犯胃,则消谷善饥,性急易怒,取天容、天突、合谷、天鼎、足三里,用点法发冷气,以清泻肝胃之火,用抓法抓甲状腺10次,用剑指向甲状腺发冷气。

4治疗甲亢的中药方剂

  1、白虎汤合知柏地黄汤

  用法用量:生石膏先煎好备用,取知母,甘草,生地,山药,太子参,萸肉,麦冬,生牡蛎,五味子,玄参,香附,丹皮。加水进行煎服,每天使用一剂。

  功效主治:对于甲亢患者有滋阴泻火,软坚散结的功效。

  适宜人群:比较适用于阴虚头旺,症见面红,心悸,汗出,急躁多怒,纳亢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的甲亢患者。

  2、黄芪生脉饮合杞菊地黄汤

  用法用量: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地,山药,萸肉,白芍,香附,制首乌,生牡蛎,甘草。用水煎服,每天1剂。

  功效主治:这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潜阳的功效。

  适宜人群:一般适用于患者表现出心悸怔忡,怕热多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者等气阴两虚的甲亢患者。

5甲亢的中医辩证类型

  1、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前肿胀,烦躁易怒,胸闷,两胁胀满,善太息,失眠,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2、肝火旺盛证

  证候:颈前肿胀,眼突,烦躁易怒,手指颤抖,多汗,面红目赤,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

  证候:颈前肿大,眼突,心悸汗多,手颤,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消瘿散结。

  4、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前肿大,眼突,心悸失眠,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汗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纳差,大便溏薄,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消瘿散结。

疾病百科 | 甲亢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
沿海地区应注意膳食中含碘食物,建议勿用高碘饮食,防止碘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20-40岁 常见症状:突眼、怕热、多汗、皮肤潮湿、易饿多食、消瘦、心慌[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