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小儿内科 >小儿呼吸内科

小孩化痰的方法有哪些

有很多小孩才几个月大,就因为有痰在咽喉处卡着,吐不出来!导致呼吸不畅,最后引发死亡!那时的他们还小才几个月大怎么可能像我们一样把痰咳出来!所以我们就要给他们化痰!那要怎样给他们化痰呢?用什么方法呢?别担心,我接下来就是要说这个问题!

目录 5种常见的清肺化痰的食物 小孩化痰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止咳化痰药要如何正确选择 常用的小儿止咳化痰中成药 止咳化痰六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15种常见的清肺化痰的食物

  1、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润肠、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对于秋燥咳嗽有痰的人来说,吃点柿子能有效润肺化痰。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便秘的患者来说,涩的柿子不要吃,如果柿皮较涩,也最好去皮食用。因为涩的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鞣酸,这是一种收敛物质,对大便有收敛作用,容易造成大便的干结等,加重便秘症状。去皮后,柿子肉中的膳食纤维及果胶就能够良好地软化大便,缓解便秘症状。

  2、花生

  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有扶正补虚、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利水消肿、止血生乳、清咽止疟的作用,还能够增强记忆,可以帮助提高宝宝的记忆力,对宝宝有很大的益处。

  所以,凡肺虚之人,不分肺气虚或肺阴虚,都适宜用花生水煮服食,不可炒后食用。

  3、豆浆

  中医认为,豆浆有利水、润燥、清肺化痰效果,很适合秋天饮用。豆浆中含有类似人体的女性荷尔蒙,有助皮肤光滑白皙,也可维持体态。豆浆的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多,且卵磷脂可以健脑,并可调节血脂、增加钙和骨质密度,改善停经后的更年期症状。

  除了传统的黄豆浆外,豆浆还有很多花样,如这4种食物:红枣、枸杞、绿豆、百合,是豆浆的最完美搭档!秋冬季节饮用,能滋补养颜、驱寒暖身。

  4、罗汉果

  罗汉果被人们誉为“神仙果”,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养声润肺,去除口臭之功效,而且对烟酒过度等引起的声音嘶哑、咽干口渴等效果尤佳。并且可调降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可保嗓子,还可治疗风热袭肺引起的声音嘶哑、咳嗽不爽、咽痛等症。可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症状。

  购买罗汉果时,可以选个大的、形状圆的,最好是摇不响,壳不破的。因为罗汉果需要烤干,所以一定要选择烤好的罗汉果,否则容易出现发霉生虫等问题。

  5、白萝卜

  中医认为,白萝卜色白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其性甘平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热、便秘、吐血、气胀、食滞、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畅等。

  白萝卜性平,对脾肺皆有好处。可以煮水,吃萝卜,配合白糖、姜丝可治寒咳;配合菊花、金银花可治热咳;配合银耳百合可治燥咳;配合山楂、麦芽可治积食咳嗽。个人认为白萝卜是最安全的食疗。除体虚咳嗽使用补药时不能用,其他时候都可以用。

2小孩化痰的方法有哪些

  饮水法

  让患儿多饮水,尤其是23度左右的凉开水,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和物理治疗作用,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除。咳嗽发势的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可加重呼吸道炎症和分泌物稠度,使之不易咳出。多饮凉开水能使黏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释,容易被咳出,利于止咳和祛痰。同时,凉开水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使机体代谢所你生的废物或毒素迅速从尿中排出,从而减轻其对呼吸道的刺激。

  拍背法

  可在小儿痰咳不出来时应急使用,帮助排痰。

  具体操作是:在患儿咳嗽的间隙,让患儿侧卧或抱起侧卧。家长一手五指稍屈,握成空手拳,轻轻地拍打患儿背部。拍左侧向左侧卧,两侧交替进行。拍击的力量不宜过大,要从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进行。每侧至少拍3-5分钟,每日拍2-3次。拍背法不仅能促使患儿肺部和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向大气管引流并排出,而且可促进心脏和肺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支气管炎症的吸收,使疾病能早期痊愈。

  药物法

  不要随便服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不利于排痰。痰少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氯化铵、桔梗、远志等祛痰药;痰多黏膜难咳出者,用必咳平、痰易净、α-糜蛋白酶等;痰白黏者,宜用半夏露、杏仁止咳糖浆、有条件时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中药川贝炖雪梨,也有利于化痰止咳,可取梨1个,将头部切下作盖,挖出核心,放放冰糖10克、川贝末6克,盖上梨头部,放碗内上火蒸熟,食梨饮汁。

  蒸气法

  将沸水倒入一大口罐或茶杯中,抱起孩子,使其口鼻对着升起的水蒸气并吸放,可使痰液变稀利于咳出,还可减轻气管与支气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肿,减少咳嗽。但千万要小心烫伤,避免发生意外。

3儿童止咳化痰药要如何正确选择

  对于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用药误区中,相信给儿童吃成人止咳药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有些成人止咳药含有中枢镇咳成分,主要是指可待因、吗啡等,常用的复方甘草片里就含阿片粉,它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达到止咳的作用,在抑制和咳嗽有关的神经的同时,还可能对其他神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且上述药物有成瘾性,儿童服用有一定的危险性。

  还有常犯的滥用抗生素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这会对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由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消炎药不仅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

  孩子是父母未来的希望,小宝贝们的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全社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但市面上小儿止咳化痰药很多,作为父母,很难选择。专家建议要使用专门针对儿童的不含“镇咳药”的止咳祛痰剂。易坦静是止咳化痰的一种新型复合制剂,目前已成为儿童祛痰止咳领域的第一品牌。其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并荣获了“2014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儿童用药优秀产品品牌”称号,家长们可以放心选择。

  基于祛痰药的作用机理来看,易坦静止咳祛痰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易坦静的盐酸氨溴索为粘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粘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粘液腺分泌,降低痰液粘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盐酸克仑特罗为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强纤毛运动、溶解粘液,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

  对于“只相信自己感觉”的小宝贝们来说,吃药从来都是件“苦”差事,而草莓口味的易坦静,更适合儿童服用,让给孩子喂药变得轻松简单!

  如果宝宝症状不很严重,家长不用急着带宝宝赶去医院就诊,可注意观察,并给与积极的药物治疗,就可以缓解病情,达到治愈目的。若一直不见好转,就应该前去医院诊治,切莫大意,以免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4常用的小儿止咳化痰中成药

  (1)咳清灵

  (2)小儿止咳金丹

  处方组成:苦杏仁(炒)、胆南星、紫苏子、焦槟榔、桔梗、玄参、麦冬、桑白皮、川贝、瓜蒌

  仁、知母、竹叶等。

  功用: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嗽痰黄,口干舌燥,腹胀便秘。

  用量:每次1/2~1丸,1日2次。

  (3)小儿化痰止咳冲剂

  处方组成:桑白皮流浸膏、桔梗流浸膏,盐酸麻黄碱、吐根酊、枸椽酸等。

  功用:祛痰镇咳。

  主治:小儿咳嗽,痰多。

  用量:每次1/2~1袋,1日3次。

  (4)蛇胆陈皮散

  处方组成:陈皮、蛇胆汁。

  功用:理气化痰,调中健胃。

  主治:咳嗽,痰多,呕逆。

  用量:每次1/3~1/2支,1日2次。

  (5)蛇胆川贝散

  处方组成:川贝、蛇胆汁。

  功用:清肺,止咳,祛痰。

  主治:肺热咳嗽,痰多。

  用量:每次1/3~1/2支,1日2次。

  (6)祛痰灵

  处方组成:竹沥、桔梗等。

  功用:清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吐黄痰,量多。

  用量:每次5~10ml,1日3次。

  (7)鲜竹沥口服液

  处方组成:鲜竹沥等。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用于肺炎咳漱痰多,气喘胸闷,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

  用量:每次10~15ml,1日2~3次。

  (8)复方甘草片

  处方组成:甘草等。

  功用:祛痰、镇咳。

  主治: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多痰。

  用量:每次1~2片,一日3次。

  (9)急支糖浆

  处方组成:金荞麦、四季青、鱼腥草、前胡等。

  功用: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夜间阵发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咯痰不爽引及其他

  呼吸系统疾病。

  用量:每次5~10ml,1日3次。

  (10)射麻口服液

  处方组成:射干、麻黄、杏仁、生石膏等。

  功用:清热宣肺利咽,止咳化痰。

  主治:肺炎咳嗽、痰多、咽痒咳嗽等。

  用量:每次5~10ml,1日2次。

5止咳化痰六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咳嗽是不好的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对咳嗽的根本原因及对咳嗽是好是坏的判断存在盲点:

  受访者中,部分人知道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仍有41.1%的人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

  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引起咳嗽的根本原因。仅有40.8%的人了解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大多为痰液。

  纠错:治疗咳嗽,先要弄明白咳嗽是好事还是坏事。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咳嗽起到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因此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误区2:咳嗽能抗就扛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受访者普遍对于咳嗽的专业治疗不够重视并且用药不及时:

  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受访者在刚开始咳嗽时会倾向进行治疗,但在是否会看医生的问题上,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同时,受访者普遍存在咳嗽用药不及时的状况。根据调查报告,47.4%的受访者在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20.2%的受访者一般不喝药,等其自愈。

  纠错:咳嗽从表现来看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是由于突然闻到一股特别强烈的气味、或吸入了异物而引起的咳嗽,其作用是为了排出异物;另一种情况便是湿咳,即咳嗽带痰。连续性的咳嗽会对咽喉产生刺激,使得咽喉的分泌腺增加分泌,产生痰液。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其实,专家建议,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研前期沟通的过程中,许多呼吸道专家表示,与注重在有痰咳嗽时先祛痰的理念不同,中国家庭更习惯于快速镇咳。对此,就中国家庭咳嗽药的选择情况进行了调研,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64.1%的受访者知道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时需要祛痰,但咳嗽时会优先服用祛痰药的仅占14.6%,这一矛盾的现象引起了我们重视。

  经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纠错:有痰咳嗽的患者在盲目服用了快速止咳的“镇咳药”之后,可能会暂时获得咳嗽的缓解,孰不知这样会使细菌的最佳“肥料”——痰液持续停留在呼吸道内。痰液是呼吸道分泌物加上炎性细胞死亡后释放的物质,其中有很多蛋白质的成分,是细菌繁衍极佳的培养基。如果服用强力镇咳药止咳,有可能会使痰液无法及时排出。痰液因此滞留在体内,反而容易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如沐舒坦等,则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误区4:滥用抗生素

  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对抗生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严重,情况堪忧。具体误区如下:

  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持这一认知的受访者的比例占到72.5%。

  事实上,有12.8%的样本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样本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纠错: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误区5:中药比西药好

  调研发现,多数中国家庭对于中药的信任度较高,常盲目选择中药而不会辩证地对待病情。同时对西药,患者会抱有较大疑虑:

  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对待中西药的选择时,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然而,仅有37.2%的人在每次服用中药前会观察配方及其副作用。

  纠错:中药不能滥用。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特别讲究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之分。如果本身对中药或病因病机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第二,很多人认为中药副作用列表上写着“尚不明确”代表没有副作用,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实际上,中药缺乏有效性验证和毒理试验,不仅难以确定有效成分,其复杂的配方也有可能会造成人体的不良反应;此外,中药的成分往往标示模糊,存在使用隐患。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如新沐舒坦的成分获得FDA的认证,使消费者能够更安心地服用。

  误区6:止咳化痰治疗偏爱用偏方

  调研了解到中国家庭治疗咳嗽时爱用偏方。经过对中国家庭偏方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

  调查显示,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寻找并服用过偏方,受访者普遍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持这一观点的人超过半数,还有近24.8%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温和且安全。

  纠错:盛行一时的“盐蒸橙子”,认可度较高的“冰糖雪梨”等网络流行的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疗咳嗽的针对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会反而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会对喉咙产生刺激,导致咳嗽更加严重。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