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药品

田螺的副作用有哪些

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田螺的副作用有哪些 田螺的功能主治 田螺的选方 田螺的分布 田螺的药用价值

1田螺的副作用有哪些

  食用效果

  田螺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所以为什么在夏季人们都爱吃田螺的原因了,它还可以有止渴醒酒的作用哦。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黄疽、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同时对于有糖尿病啊,或者是高血脂,还有动脉硬化或者是脂肪肝的人都是可以吃的,所以它的食用人群还很广泛的。但是要注意如果是脾胃虚寒或者是腹泻的人最好禁忌食用。

2田螺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治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①《别录》:"汁:主目热赤痛,止渴。"

  ②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③《本草拾遗》:"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碎其内敷热疮。"

  ④《纲目》:"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胡臭,烧研治瘰疬癣疮。"

3田螺的选方

  【选方】

  ①治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田螺二枚,盐半匙。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医钞类编》)

  ②治黄疸病:田螺肉一、二十个,作剁酒服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③治水气浮肿: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作大饼覆腹上,水从便旋而出。(《稗史》)

  ④治水肿:田螺不拘多少,水漂,加油一盏于水内,其涎自然吐出,取晒干为末。每服不过三分;酒调下,水自小便下,气自大便出,肿即消,再服养脾胃药。(《保元方》)

  ⑤治酒毒肠风下血:大田螺五个,洗净,仰顿火上烧,以壳白肉干为度,碾为细末,只作一服,热酒调下。(《百一选方》)

  ⑥治噤口痢,封脐引热下行:田螺肉捣碎,入麝香少许,盒脐内。(《丹溪心法》)

  ⑦治眼痛:真珠并黄连纳田螺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陶弘景)

  ⑧治内痔外痔肿痛:大田螺一个,以冰片掺靥中,仰放盏内,少顷水流出,取搽痔疮上。(《外科十法》田螺水)

  ⑨治大肠脱肛,脱下三、五寸者:大田螺二、三枚,将井水养三、四日,去泥,用鸡爪黄连研细末,入厣内,待化成水,以浓茶洗净肛门,将鸡翎蘸扫之,以软帛托上。(《德生赏经验方》)

  ⑩治一切疔肿:田螺一个,以好冰脑二片,放在螺内化为水,点疮上。(《普济方》)

  ⑾治瘰疬溃破:田螺连肉烧存性,香油调搽。(《医林集要》)

4田螺的分布

  为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的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

  足底紧贴着的膜片,叫做厣,它像一个圆盖子,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贝壳里,并通过足的肌肉收缩,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的血液颜色较为特殊,为白色。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

  田螺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可在夏、秋季节捕取。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等。中型个体,壳高约44.4毫米,宽27.5毫米。贝壳近宽圆锥形、具6~7个螺层,每个螺层均向外膨胀,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高度,体螺层明显膨大,壳顶尖,缝合线较深,壳面无滑无肋,呈黄褐色,壳口近卵圆形,边缘完整,薄,具有黑色框边。辱为角质的薄片,小于壳口,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厣核位于内唇中央,生存环境。

  田螺一般长在水塘里或者在水库边上,如果水质不好的话,容易受污染,特别是吃的时候如果螺内的大便没排干净,有很多寄生虫,比如钉螺就是血吸虫的寄主。

5田螺的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 清热利水、除湿解毒。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性味】甘咸,寒。

  1.《别录》:"汁:大寒。"

  2.崔禹锡《食经》:"味咸,小冷,无毒。"

  3.《品汇精要》:"味甘,性寒,无毒。"

  【归经】 肝;脾;膀胱经。

  《本草求真》:"入膀胱、肠、胄。"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治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南北朝·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清·王孟英: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本草经疏》:目病非关 风热者不宜用。

  《本经逢原》:多食令人腹痛泄泻。

  《别录》:"汁:主目热赤痛,止渴。"

  陶弘景:"煮汁疗热,醒酒,止渴。"

  《本草拾遗》:"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碎其内敷热疮。"

  《纲目》:"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胡臭,烧研治瘰疬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