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所致。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译为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统称为下消化道出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新名词“中消化道”改变了对消化道的传统分段概念的认识。新定义以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为标志,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 (十二指肠乳头以上)、“中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至回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肠、结、直肠)。

目录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饮食保健方法有哪些 如何诊断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1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块、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2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再进一步查明出血原因,随时按可能存在的病因做必要的检查和化验。一般是尽可能以非手术方法控制出血,纠正休克,争取条件确定病因诊断及出血部位。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二、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1、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出血部位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减弱,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

  3、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 弥散,促进止血,对应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血 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

  四、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处理

  基本措施是输血,输液,纠正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多面手尽可能排除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再针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而作出如表1所示的相 应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道选方法。局部喷洒5%孟氏液、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复合物。也可作电凝、激光治疗。

  五、手术处理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采取非手术治疗如输血、药物止血、三腔客、硬化剂及栓塞仍不能控制出血者,应作紧急静脉曲张结扎术,此种方法虽有止血效果,但复发出血率较高。如能 同时作脾肾静脉分流手术可减少复发率。其他手术如门奇静脉断流术、H形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等也在临床应用中。择期门腔分流术的手 术死亡率低,有预防性意义。由严重肝硬化引起者亦可考虑肝移植术。

  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

  常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突然腹痛与便血,引起广泛肠坏死的死亡率高达90、5,必需手术切除坏死的肠组织。

3消化道出血饮食保健方法有哪些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溃疡病、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张破裂和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的方面也比较有讲究。若进食辛辣火热之品较多,如火锅食品、羊肉、狗肉等,致火热熏灼血络,迫血妄行,这对原已有病变的消化道极为不利,极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那么消化道出血饮食保健方法有哪些呢?

  一、消化道出血饮食

  1、定时进食,少量多餐:这不仅能减轻胃的负担,避免不利因素,还可有规律地使胃内经常保持食物的存在,起到稀释胃液,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2、多加咀嚼,避免急食:最好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这样可增加唾液分泌,利于消化吸收。

  3、食物温软,易于消化:避免摄人过冷过热或粗糙食物,以减少对溃疡面的物理性刺激。

  4、富于营养,保证热卡:饮食中应以蛋白质与脂肪为主。以摄入牛奶为宜,在补充热卡的同时,可减少胃酸分泌和抑制胃蠕动,有利于溃疡愈合。同时要注意补充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

  5、避免刺激性饮食,减少胃酸分泌:如酒类、浓茶、咖啡、辣椒、醋及油炸食物等。

  二、消化道出血日常保健

  1、积极学习急性肝炎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方法

  家属应该主动学习急性肝炎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可以购买相关书籍或是向医护人员咨询,了解此病的护理重点及注意事项,若患者发生不适时可自行处理或是积极向医务人员报告。

  2、预防患者发生感染

  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清除患者口中血块和分泌物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平时应该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更换衣服,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发生皮肤感染。

  3、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

  急性肝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一般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加重出血,出血又加重紧张恐惧,造成恶性循环,家属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并向病人说明紧张、恐惧的心理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增高,可诱发和加重出血,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止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4如何诊断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部位

  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病变引起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出血

  屈氏韧带一下的肠道出血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食管胃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

  大肠癌、大肠息肉

  病史

  多有消化性溃疡、应激史、肝胆疾患病史或呕血史

  腹部疼痛包块及排便异常,血便

  出血征兆

  急性上腹痛或原有节律性上腹痛加剧。

  中下腹疼痛或里急后重等感觉

  临床表现

  呕血,黑便

  血便,不伴呕血

  便血

  柏油样便,无血块,大便隐血实验阳性

  暗红或鲜红,黏液脓血便,大量出血时可有血块

  粪便

  稠或成形,血与粪便均匀混合

  不成形血液附着在表面。便后滴血

  常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止血,血管加压素、常用生长抑素止血。

  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排出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病人可出现头昏,心悸,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一系列组织缺血的症状。

  贫血及贫血征象。发热。

  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血液的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中尿素氮升高。出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使肾血流量与率过滤降低,导致氮质潴留,是血尿素氮增高的肾前行因素。

  ,但是尿量减少,血尿素氮不能降至正常。考虑是否长久的休克导致肾衰竭。

5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一、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食管疾病 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化学性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还有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肉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等。

  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

  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

  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病、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病变破裂。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炎、胰腺癌等。

  (3)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6.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表现出血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友病等。

  (2)尿毒症。

  (3)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4)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手术、创伤、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某些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如脑血管意外,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心力衰竭等。

  (5)急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