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女性“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宝宝才是宝宝健康的重要保证,但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宝宝还没有足月,就从妈妈的身体出来,以一阵哭声的形式告诉家人,自己的安全到来。可是,不足月的宝宝身体状况一般没有足月的宝宝好,身体比较虚弱,这也表现在宝宝的黄疸指数上,那么,早产儿黄疸指数是什么呢?
目录
1黄疸是如何发生的
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血红素(Heme)会于肝脏的库弗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肝源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肝后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此外,还有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早产儿黄疸指数是什么
早产儿黄恒指数是指于早产儿体内的血清中胆红素上升而导致的皮肤、黏膜等组织变成黄色的一种疾病数值。早产儿与足月宝宝的黄恒指数是不一样的,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5毫克。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9毫克。如果发现身体躯干部份在黄疸时黄疸指数大约七至八左右,如果膝盖以下的皮肤也出现黄疸时指数就会超过十二至十五,这时妈妈们就要高度重视了。
正常足月产的小宝宝,黄疽在2—4天内出现,平均在4—5天到达高峰在一周到两周之内会消失,早产儿的黄疸持续会较久而且黄恒指数会偏高一点。黄疸的颜色不能太深(黄疸的深浅可以请教医师或由验血决定),胆色素的数值平均十一到十二毫克左右,早产儿黄疸指数如果太高就要考虑到是否是病理性黄疸。
宝宝只要不是提前很久出生,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主要是现在医疗技术发达,通常是可以保证宝宝在虚弱的时期能获取充足的营养,得到最佳的照顾。但是,不管怎么样早产儿毕竟不好,由上述所说的有关早产儿黄疸指数情况就可以知道这么一点了。
3新生儿黄疸的救助
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一些特点,概括地说新生儿胆红素形成相对较多,而对胆红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又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一定时期里会发生生理性黄疸,有病时亦容易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脑(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细胞破坏增多:常见因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或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后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省较多见。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黄疸。
2.感染:有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感染可发生在宫内或出生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时黄疸发生率较高。
3.出生时窒息、缺氧或生后胎粪排出延迟者,黄疸往往较深。
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儿的黄疸消退常延迟。
5.母乳性黄疸:约占母乳喂养的0.5~1%,目前认为这类母乳中含有一种物质,对胆红素的结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其表现为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在第2周末黄疸反达高峰,历时1~2个月才退清。虽然黄疸较深而持久,但小儿并无其他异常,如暂停母乳2—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再哺母乳,黄疸可有些加深但不会达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黄疸不会造成不良后果,诊断明确后不要终止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一般毋需处理。生后较早地开始进食可以使胎粪较早排出,而且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新生儿有黄疸时要避免使用磺胺药、阿斯匹林和含苯钠酸钠的药物,因这些药物有利于核黄疸的发生。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时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K3、K4,磺胺类,呋喃类)不能使用。病理性黄疸者应送医院诊治,除了治疗基本疾病外,尚可选用照疗法、中药、口服鲁米那及可那明或换血疗法,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治疗方法由医生来定。
4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
刚出生不久、还未满月的新生儿的黄疸叫做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未满月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黄疸、黏膜黄疸、巩膜黄疸的病症。本病分为两种,一种是病理性黄疸,另一种是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较为多见,躲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出现时血清胆红素会明显升高;生理性黄疸较为少见,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出现时新生儿会食欲不振。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光照治疗
光照治疗法已经被众多临床病例所采用,具有显著的疗效。光照治疗不仅能降低胆红素,而且能缓解黄疸等不适之症,操作方法为先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光疗箱内,然后用颜色眼罩盖住眼睛,以免光照损伤视网膜,再用尿布遮住会阴、肛门等重要部位,其他部位则裸露,最后用双面广持续照射2-28小时。。照射时,医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以免治疗出现失误。若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则表明治疗效果较佳,可停止光照。
二、换血疗法
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有的医生会建议采用换血疗法。但换血疗法费用较高,且要具备一定条件,因此不适合所有患者,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若产生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该方法治疗;若胆红素降低,贫血症状减缓,则可停止治疗。
三、药物治疗
新生儿年龄较少,不适合采用药物治疗。但若药物治疗能达到显著的疗效,则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常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有免疫球蛋白、肝酶诱导剂,这些药物具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功效,疗效较佳。
新生儿黄疸如何处理,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咨询专业的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快乐成长。
5小儿黄疸可以吃的水果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无需治疗,而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预后较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那么病理性黄疸患儿饮食要注意什么呢?黄疸儿适合吃什么水果呢?下面介绍一些适宜黄疸儿吃的水果。
1.西瓜
西瓜具有清热解毒,利小便的功效。患黄疸者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
2.梨子
梨子能清热、解毒、消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非常适合黄疸儿吃。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
3.猕猴桃
猕猴桃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
4.山楂
山楂也是适合黄疸儿吃的水果之一。有研究报道,使用北山楂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
总之,黄疸儿要注意饮食调整,以上几种常见的水果很适合黄疸儿吃,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吃,有助于黄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