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对于眼底的检查,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于早产儿的健康,对于家庭来说,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早产儿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眼睛的伤害,所以要对早产儿眼底检查,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那么早产儿眼底检查需要吗?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早产儿眼底检查是什么
眼底检查
十分重要,许多疾病都可以从眼底上反映出来。眼底的视网膜血管是人体中唯一可看见的血管,医生把它当作了解其它脏器血管情况的窗口。因此,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器官的改变程度。如高血压病人眼底可见到视网膜动脉硬化,糖尿病病人眼底可见毛细血管瘤、小的出血点和渗出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身的血管改变情况。医生可据此来分析、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眼底构造
正常眼底构造是怎样的? 视网膜是一层像纸一样菲薄的组织,由于其下面即为含有丰富血管的脉络膜,所以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红色,明亮而具有光泽在视网膜的后极部偏鼻侧可以看到一个大约1.5毫米直径的圆形浅红色区称为视盘(即视乳头),它是视网膜血管、神经纤维进出眼球的必经之路,在患某些眼病或脑病时,视盘可以发生水肿,这就是大家平时说的视乳头水肿。
在视盘的外侧,有一个颜色略深,中心凹处有一反射光点,称为黄斑,它是视力最敏锐的部分。在视盘的中央可以看到分为4支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动静脉总是相伴而行,走向视网膜的周边部。这些血管是维持视网膜营养的重要保证。
2早产儿眼底检查需要吗
防盲:越早产,越要查眼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早产。
“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项道满主任医师说道。
因此,国家规定,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胎龄小于36周的,就一定要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但实际上,为稳妥起见,建议不管宝宝出生时体重多少,就算他比足月儿还胖,长得壮壮实实的,只要他是早产儿,都建议父母及早带他到医院检查眼底。
临床上,常看到有家长带着5~6个月的孩子去做视网膜筛查,殊不知,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出现了这个病变,到那时再去看,已经为时晚矣。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一定要及早进行。
所谓的“及早”,是有一定原则的。若宝宝出生时的孕周大于32周,那他可以在出生后,就马上进行首次筛查;若宝宝出生孕周小于32周的,这些宝宝通常是在新生儿科的温箱里治疗的,这种情况应该等他的矫正胎龄(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到了32周后,就开始首次筛查。
并且,首次的筛查正常,不代表宝宝的视网膜没事,因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在出生后3~6周出现,只有在此活动期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挽救孩子的视力。
所以,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复检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复检的时间,一般要根据第一次的检查结果而定。
3早产儿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人为因素 预产期的计算错误。
2.胎盘因素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全。
3.子宫因素 子宫内膜炎、子宫颈内口松弛、子宫畸形。
4.胎儿因素 先天畸形、感染、胎儿与母体血型不合、多胎妊娠、脐带过短、羊水过多或过少。
5.母亲因素 营养不良、过度疲劳、严重身体及情绪的伤害、先兆子痫、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及感染发热性疾病。
6.社经地位 社经地位低的家庭小儿易营养不良,另有工作过度、生产过多或产前照顾不良等。
7.其他 母亲频繁怀孕、父母亲年龄过大或过小、抽烟过多等。
(二)发病机制
目前发生早产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有许多不明之处,近来认为50%~80%的早产与绒毛膜炎症有关。
查看详情>>4早产儿如何预防
早产原因以母体因素为主,故应积极防治母亲的有关并发症。防止早产的方法尚有静脉注射9.5%乙醇,可防止缩宫素(催产素)释放而阻止宫缩。应用沙丁胺醇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对不可避免的早产,可于产前48h给糖皮质激素,以加速胎儿成熟度,有助于出生后的肺循环。Hiett发现有严重子痫母亲的婴儿与其他早产儿相比,成活率相似,但出生体重较轻,常常需要更长时间的呼吸机支持。
对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期后应该进行体格发育、神经发育、精神发育以及有无后遗症的定期随访。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于早产儿在早期发育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父母的护理能力、文化程度、职业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直接相关。医护人员、家庭及社会应大力联手,尽可能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提高早产儿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最大范围内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
查看详情>>5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
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
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Ⅰ期进展到Ⅴ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Ⅰ,Ⅱ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OP是治疗本病的原则,目前国际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亦发展了一些内科治疗。
1、手术治疗
(1)冷凝治疗: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2)激光光凝治疗: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
(3)巩膜环扎术: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Ⅳ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Ⅴ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Ⅴ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
(4)玻璃体切除手术:巩膜环扎术失败及Ⅴ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2、内科治疗
(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且还增加早产儿的病死率,随着血管生长因子在ROP形成中作用的确立,发现缺氧可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合成,提出补氧治疗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抑制ROP发生,发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新生血管抑制剂:尚在研制与动物试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