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低血压还是高血压,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像高血压这种情况,就会引起患者出现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受到损伤。而低血压它也会导致人体出现说话口吃,呼吸困难,甚至还能导致瘫痪等。有的低血压患者还会出现眼睛看不清东西,忧郁症等危害。低血压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如何预防贫血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在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铁1毫克,生育期妇女每天需铁1.5-2毫克,妊娠和哺乳期需铁量更多。因此,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
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
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癫痫疾病 药物、抗风湿药(如保太松、消炎痛)等;物理性因素如X线、B12、γ射线、中子等,均可损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敌。因此,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失血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各种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痔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贫血的发病率极高,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尤其多发于儿童。儿童贫血的预防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倡母乳喂养
因母乳中铁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均高于牛奶;4个月后应添加蛋黄、肝泥、肉末、豆粉、煮烂的菜叶等含铁的辅食;牛奶喂养的小儿应提早于2—3个月添加。小儿时期每天铁的需要量为10—15毫克,青春期的女孩每天为20毫克,当每天提供的食物中铁的含量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应从补铁的药物中摄取。
二、掌握科学喂养技能
供给的食物一定要结合小儿年龄、消化功能等特点。营养素要齐全,其量和比例要恰当,食物不宜过于精细、过多含糖、过于油腻、调味品过于浓烈以及带有刺激性。其品种要多样化,烹调时不要破坏营养素,并且做到色、香、味俱佳,以增加小儿食欲。
三、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由于每一种食物都不能供给人们所必需的全部营养成份,所以膳食的调配一定要平衡。
四、纠正一些不良的进食习惯
如强迫、引诱进食以及挑食、偏食,彻底治疗各种慢性失血性疾病。
2低血压贫血的症状
(1)疲乏、无力: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2)头晕:在低血压病的患者中,头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重者可以失神,甚至倒地,常在突然改变,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头痛和头晕可能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3)心前区隐痛或不适: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样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4)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浑身忽冷忽热,时有蚁爬感,手脚麻木等。
(5)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低血压患者降低和衰退。
(6)其他:可表现为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增多、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还会引起咳嗽昏迷、排尿昏迷。
3如何治贫血好
补充铁质是治疗缺铁性贫血最基本的方法,症状明显的要口服铁剂。但补充铁剂过多,肝脏和其它器官的铁质过于饱和,也会导致疾病。所以,最好的补铁办法是通过饮食,采用食物疗法。含铁质丰富的有动物肝脏、肾脏;其次是瘦肉、蛋黄、鸡、鱼、虾和豆类。绿叶蔬菜中含铁多的有苜蓿、菠菜、芹菜、油菜、苋菜、荠菜、黄花菜、番茄等。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樱桃等含铁较多,干果有核桃,其它如海带、红糖、芝麻酱也含有铁。
补血的另一种方法是食用高营养的各种肉汤以及用黑米、玉米、血糯米、大米做成的糊,再加进已加工成糊状的红枣、核桃、花生、莲子、桂圆、枸杞子等。所以病后初愈者、产后妇女、老人、孩子、身体虚弱的人,多喝各种将肉烧得很烂的牛肉汤、羊肉汤、猪肝汤、鸡汤、骨髓汤、蹄筋汤等,多吃各种直接消化吸收的糊,对养生及疾病的治疗特别好。猪肝、瘦肉、牛羊肉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鸡鸭肝,猪腰,猪肚,菠菜,油菜,韭菜,芹菜,豆腐皮,豆腐干,以及桃,橘,枣等.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应补充动物肝及肾,瘦肉,绿叶蔬菜等. 蛋白质供应不足引起的贫血,应补充瘦肉,鸡,鸭,牛羊肉,以及豆类制品.
4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1、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因为慢性失血就等于失铁。妇女月经过多是缺铁最多见的人群。慢性失血还常见于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症、钩虫病、痔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
2、怀孕:
怀孕妇女中1/3的人有缺铁性贫血。从怀孕到生育,一般母亲要消耗1000毫克的铁,而现在的女性由于月经、偏食等原因,怀孕前大多已有贫血倾向,一旦怀孕,体内铁的消耗量急速增加。因此,孕妇中贫血的人是相当多的。人工流产和产后的妇女由于失血量多,也非常容易导致贫血。
3、婴幼儿:
约有30%-40%的婴幼儿患有缺铁性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若母乳量不足,以牛奶喂养为主,由于牛奶中铁的含量比母乳低,小儿对牛奶中的铁的吸收也比母乳差,所以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产儿更易患此病。
4、过度减肥:
过分减肥和一些素食者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饮茶过量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5贫血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一、诊断检查:
(1)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可提供诊断线索。出生后就有严重贫血者,首先要考虑是否由于分娩过程中失血所致。生后48小时出现贫血、黄疽者,新生儿溶血症的可能性大,以ABO或Rh血型不合为常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在新生儿期起病者较少见。除早产儿或双胎儿外,营养性贫血少见于6个月尤其是3个月以前。溶血性贫血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应多考虑慢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造血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2)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
起病急、发展快者提示急性溶血;起病缓慢者提示慢性溶血、营养性贫血、肿瘤引起的贫血等。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提示溶血;伴有骨骼疼痛提示骨髓浸润性改变;伴有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震颤等提示维生素B12缺乏;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伴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3)喂养史:
详细了解婴幼儿的喂养方法及饮食的质和量对诊断和分析病因有重要意义,如1岁以内单纯母乳喂养,未加辅食者,多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饮食质量差或搭配不合理者可为缺铁性贫血。
(4)过去史:
询问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等与贫血均有关系。此外,还要询问有无服用对造血系统有不良副作用的药物,如氯霉素和磺胺类等。
(5)家庭史:
与遗传有关的贫血.如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患儿的家族中常有同样患者。
二、鉴别方法:
鉴别贫血性质的指标,经常应用的是由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量计算出来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
MCV增大,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增高,是溶血的指征、降低而伴有小细胞增多症,为缺铁性贫血;降低而伴有大细胞增多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MCV、MCH、MCHC三者的变化,可将贫血鉴别为低血素小红细胞性贫血及高色素大细胞性贫血(MCV增大,MCHC高于正常值)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