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遇到便血的困扰,这种情况发生后,往往也会引起肛门疼痛,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不少的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过几天就好了,在这几天里寝室难安,但是,这也有可能会引起痔疮等疾病的可能性。那么便血与肛门疼痛鉴别及治疗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导致大便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一、大肠艾:即结肠艾和直肠艾,无痛性大便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血色较暗不新鲜,常与脓液和粘液混合,附于大便表面,或与大便混合。
二、肛裂也可以诱发大便出血:特点是血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多以手纸染血为主,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疼痛稍有缓解,复又开始剧烈疼痛,常疼痛持续数小时,也呈滴鲜血的病例。
三、肠息肉也是诱发大便出血的原因:肠息肉一般无痛,肠息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或者出血量较多时,便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的表面。若肠息肉位置较高,血液常与大便相混。
四、内痔:是大便出血常见的原因,以间断性出血为主,血色鲜红,呈滴沥或是“一线如箭”的喷射状,不与大便相混合,不伴有疼痛。如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便后肿物脱出的症状。
五、久站、久坐和长期便秘的人。比如司机、脑力劳动者、白领,大便出血发生的原因包括内痔和外痔,分别指肛门齿状线上下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曲张的静脉因排便等摩擦可破裂出血,或形成团块脱出,病人很痛苦。
六、其它疾病:大便出血伴有发热、腹痛、且发病较急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阿米巴肠病等。出血量较大,发病急,伴有严重腹痛的大便出血患者,多见于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2便血与肛门疼痛鉴别及治疗是怎样的
可能有肛裂或者痔疮可能,尤其是痔疮.所以建议你看看肛肠科的医生.关键是习惯问题.没有特效办法.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柔软,养成定时大便习惯,有便意时一定要尽快上厕所.症状轻时可以先使用痔疮灵栓有一定作用.必要时候可以手术治疗.不管什么疾病都是有他引发的原因,掌握好疾病病发的原因,在生活饮食等地方注意一些,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了。
便血的原因有很多 症状也不尽相一、痔疮,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食物不要吃得太过精细,切勿暴饮暴食,防止便秘的产生,有利于通便流畅。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蹲厕不宜过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静脉血液受阻,流通不畅。保持肛门处清洁干净,每天宜用温水进行清洗,防止肛门处过于干燥或潮湿。
便血与肛门疼痛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出现这种情况以后,一定要尽快的去医院检查,以免演变成痔疮或者肛裂等等,如果拖延下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受的,当然,便血与肛门疼痛与自身的日常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建议在平时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了。
3大便出血的症状都有哪些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 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 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 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 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 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 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 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 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 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4便血会带来哪些危害
1、长期便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长期便血,很容易使患者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
2、便血背后的疾病有很多:产后便血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其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些肛肠疾病的出现。而在众多肛肠疾病中,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现象。
很多患者发现,便血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常常伴随其他的多种并发症一起存在,若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便血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并发症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小肠良、恶性肿瘤等。
5便血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预防肛门感染:加强锻炼。痔疮破裂易受大便污染而发炎,因此对于已发生痔疮出血者,一定要加强消炎,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即5000毫升温开水放1克高锰酸钾,使溶液成浅紫红色)浸泡肛门,每天2-3次,也可用马应龙痔疮膏肛门内注入,具有通便、消炎、止血的作用。此外,加强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痔静脉的压力。另外每天可以自己跪在床上,取胸膝位,练习提肛运动,对减少痔出血也有较好的效果。
2、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痔疮出血多由于大便不畅,用力排便使腹压增加,造成痔静脉压力增大破裂出血,还有的是大便干结而坚硬,通过肛门时擦破痔静脉导致出血。多吃蔬菜,多喝开水可防止便秘。对于已发生便秘者,可适当多吃些蜂蜜或芝麻油,有助于润肠通便。定时排便,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减少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