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诟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有科学依据,有的时候能起到西医没有的作用,所以现在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很多人认为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但是有人说自己吃了中药后长痘痘了。那么,吃中药会导致长痘痘吗?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下吧!
目录
1喝中药脸上长痘的治疗方法
因为如果中药成分是凉或寒性的,就可能把脾胃吃坏,首先应该养好脾胃,注意不能吃生冷寒性的东西,因为会把脾胃吃坏,五脏都是靠脾胃消化生成精华来滋养,一旦消化出现问题,就回连累其他脏腑,导致阴虚火旺,就容易长痘。所以养好脾胃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在脾胃虚寒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吃辛辣高热量的东西,最后都会长到你脸上去。
考虑是药物造火导致的内分泌失调。脸上长痘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会导致雄性激素增多的时候,就会出现汗毛孔的粗大,皮肤相对粗糙,从而导致分泌较多的油脂,也就导致了痤疮杆菌的繁殖创造了先决条件;
导致体内的内分泌失调,可以进行内分泌的调整,建议可以去相关的皮肤科医院进行治疗工作。
不要熬夜: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起居不正常或熬夜易使青春痘恶化,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焦虑烦燥。
每天以中性肥皂及温水洗脸2至3次,在治疗中并不需要买特别的药皂洗脸。比较严重的情况,请依照医师指示使用医院清洁皮肤的药水洗濯患部。此外应减少皮肤刺激,不要用磨砂膏之粗质洗面剂来洗患部,或过度按摩皮肤,以避免恶化。
有一些黑头粉刺及化脓性青春痘可以经由训练过的医护人员在消毒完全下清理。在家中则最好不要挤青春痘;因为手指本身带有眼睛看不见的细菌容易引起感染,而且严重的感染会造成疔、疮、甚至蜂窝组织炎,并使皮肤痊愈后,留下大大小小的瘢痕。
其实长痘痘多是由于内在的紊乱所致,这就要我们在祛痘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方法,避免盲目治疗,让症状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很多患者有多次用祛痘的护肤及药物产品来刺激皮肤的经历,其中大部分人的症状没有好转的迹象,甚至是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方法欠科学,不针对病因,有一定的盲目性。
平时最好不要食用太多油炸的食物,比如肥肉,以及动物的皮之类的食物。太甜的食物,尤其是糖果之类的食物,平时是一定不要吃的,也不要食用太多热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坚果之类的食物。对于很多爱美的女性朋友们来说,也不要用太多的化妆品。
2中药怎么喝才不苦
1、掌握最佳服药时间
我们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的8-10点这段时间,一个是下午的2-3点这段时间,在这两个时间段,我们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如果在这个时候服用药物,可以降低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可以降低苦味。
另外,如果在饭后半小时后再服用药物,也可以减轻中药的苦味,防止服药时出血恶心、呕吐、反胃的情况。
所以,如果对服药时间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大家可以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服用,可以降低苦味。
2、掌握最佳中药汤汁服用温度
舌头是感受味觉最主要的器官,而我们的味觉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舌面上,我们口腔的温度大约为36.2℃—37.2℃,如果药物的温度与我们的舌面的温度差不多时,这个时候舌头对味觉的感知最为灵敏,对各种味道的的刺激最为清晰,所以,药汁如果是在大约36-37度时喝的时候最苦,想让中药喝起来不那么苦的话,最好让中药汁再凉一凉,等中药温度低于36℃时再服用,这样既可以防止烫伤嘴唇,又可以减轻中药的苦味,让中药不再那么难喝。当然药汁也不能放太凉喝。
3喝中药的技巧
一是把握中药服用时间
中药一般要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饭前或是饭后,在时间间隔上都不能距离吃饭时间太短。很多人饭前空腹服用或饭后饱食服用,最容易呕吐,既影响进食,又影响营养和药物吸收。河南省中医院的李鲤主任告诫病友,服用中药要坚持“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的原则,在两餐之间取其“中”,即上午10点、下午4点、晚上9点左右时用药,此时,既是饭前又是饭后,既不影响进食,又不耽误服药,在身体获得丰富营养的情况下,更益病体康复。
二是控制服药量
古语有“中药灌满肠”之说,这说明每次服用的中药量是越多越好。但饮入大量有苦味的药液,刺激胃肠道毕竟不舒服,服药量也要因人而异。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剂,每剂三煎,取汁混合共约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为最好。
4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
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此时服用中药最佳。
治疗虚症和肠胃病,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
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汤药的习惯。其实,喝汤药不一定要“趁热”。
5喝中药的禁忌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