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淋巴滤泡增生能消掉吗

自己好起来,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每一种疾病带来的影响很严重,即使已经痊愈也会对身体造成恶劣的后果,那么淋巴滤泡增生会自愈吗?淋巴滤泡增生以后会带来哪些后果呢?它的治疗过程又是也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因为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早点了解也能早日知道更多的疾病知识。

目录 淋巴滤泡增生能消掉吗 淋巴结肿大怎么消除 全身淋巴排毒手法的步骤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有效治疗淋巴癌的三种方法

1淋巴滤泡增生能消掉吗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即咽喉里面有“小它它”要不要紧,如何消除?

  一些患者常用镜子自己照看咽喉部位,发现在咽后壁(从口中向里看,处于最后面)上有一些“小它它”,或者在舌根部位有一些“小它它”(长在舌根上)。想问医生,这是正常的吗,为什么别人的又看不到?医生的回答是这样的:

  (1)如果长在咽后壁上的“小它它”,医学上称为咽后壁“淋巴滤泡”,或淋巴滤泡增生。主要原因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下,咽黏膜及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与淋巴组织增生,黏液腺周围的淋巴组织突起呈慢性充血,致咽后壁有颗粒状隆起甚则融合成片,黏膜液腺内的分泌物若排泄受阻,可在突起的淋巴组织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物。病变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时,则形成咽侧索呈纵条状增生肥厚改变,称为“咽侧增生”。在本质上属于病变现象,是肥厚性咽炎的一种表现。

  (2)由于人们个体的差异与身体机能状况的不同,有很多人在进行健康检查时被发现咽部有淋巴滤泡增生,但并没有咽喉不适的感觉,也可以认为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处理。而有些人尽管咽喉有慢性炎症,但检查时并没发现有咽部淋巴滤泡增生的现象。

  (3)咽部淋巴滤泡增生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过程,其消失的过程也是一种缓慢的过程。在有淋巴滤泡增生的咽喉炎患者中,由于上面所讲到的人体反应状况的个体差异不同,即使治疗有效,其增生的淋巴滤泡也不一定都会消失。如果有的人硬是想尽早地消除它,最有效的方法是烧灼法与激光治疗(用激光烧灼),但有引起副作用的可能性比较大(咽部更加干燥不适等症),复发几率比较高。临床实践证明八音亮嗓茶对淋巴滤泡增生效果显著,一般患者饮用3-5天就有明显效果,1-2个周期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基本康复。

  以上是对淋巴滤泡增生能消掉吗这个问题的解答,答案是能消除的,但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人们可以掉以轻心,淋巴滤泡增生的复发几率极高,所以淋巴滤泡增生即使被消除以后,也要继续进行治疗,直到它痊愈,当然在平常生活中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辛辣酸冷的食物和刺激性的食物对患者的影响极大,二哥治愈情况也不容乐观。

2淋巴结肿大怎么消除

  宝宝出现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现象,有时候能自行消息,但是也可能严重,这时候要放松心态从容应对、合理用药、及时检查;另外要提高孩子免疫力,合理健康的饮食、多喝白开水、适当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时间和轻松的家庭分为才是保证宝贝免疫力的硬道理。

  一、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放松心态从容应对。如果孩子淋巴结不是异常地肿大,到了淋巴结炎的地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让他的病尽快好起来。 注意: 宝妈们切记不要时刻关注孩子颈部及耳后淋巴结,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而且也容易引起宝贝的好奇心而反复触摸刺激。

  二、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合理用药。妈妈要放松心态,上呼吸道感染伴淋巴结肿大急性期要根据血常规合理用药,不要擅自给宝贝用消炎药,只有在血常规显示细菌感染时才需要用消炎药,病毒感染可用利巴韦林、热毒宁、喜炎平等。如无急性感染,只是单纯的感冒后淋巴结肿大,是无需用药的。 注意: 值得强调的是,家长不要擅自就淋巴结肿大就给孩子用消炎药,务必咨询医生意见后再用药。

  三、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及时检查。如果孩子全身的淋巴结肿大,或长时间不退,就应该警惕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败血症及白血病等,如果不及时作出治疗,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注意: 发生恶性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一般会表现为淋巴结无按压痛,而且粘连在一起,不能活动且迅速变大,可能还会伴有低热和贫血,这种情况下需要做活检来进一步确认。

  四、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提高孩子免疫力。合理健康的饮食、多喝白开水、适当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时间和轻松的家庭分为才是保证宝贝免疫力的硬道理。 建议: 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要适度的,尤其晚上宝宝吃饭要清淡、少食。

3全身淋巴排毒手法的步骤

  全身淋巴排毒手法的步骤

  疗程:80—100分钟、每个动作5—6遍、一疗程10次、一星期一次

  操作手法:(顾客俯卧先做小腿淋巴排毒)

  1、抹油:由下向上两手交替抹油,剩余精油涂于脚心

  2、脚心:从涌泉穴分四下点到失眠穴。

  3、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脚踝两侧,拇指大幅度交替拉抹脚踝

  4、一手握脚腕,一手揉捏脚踝。

  5、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脚踝两侧,拇指大幅度螺旋式叫交替从脚腕拉抹至膝后。

  6、一手放脚腕,一手放膝后,向中间挤压提起慢慢放下。

  7、采用竖式手法,两手交替从脚腕拉抹至膝后。

  8、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脚踝股两侧,拇指横位直线划向膝窝点压。

  大腿排毒

  1、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膝后两侧,拇指大幅度交替从膝后拉抹到大腿根。

  2、采用竖式手法,两手交替从膝后拉抹至大腿根

  3、一手放膝后,一手放腿根,向中间挤压提起慢慢放下。

  4、四指分别放在膝后两侧,拇指横位直线从膝后划向环跳穴。

  5、一手握拳,一手握腕,从膝后直线压至环跳穴。

  6、做整腿按抚,从脚腕滑向腿根。

  后背淋巴排毒

  1、抹油:扇形抹油。

  2、双手在腰部交叉提拉。

  3、背部打“∞”字。

  4、从一侧腰底部,一手接一手划向对角肩腋下,在做另一侧。

  5、美容师站顾客头部,两手握住腰部直线滑向腋下淋巴结点压。

  6、背部做扇形。

  顾客仰卧先做小腿淋巴排毒

  1、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脚踝两侧,拇指大幅度交替从脚腕拉抹至膝盖。

  2、双手握住肌肤,从脚腕划向膝盖(小腿屈起)

  大腿排毒

  1、拇指大幅度交替从脚腕滑向大腿根,轻轻回到膝盖。

  2、拇指大幅度交替膝盖拉抹至大腿根,轻轻回到膝盖。

  3、一手在大腿根,一手在膝盖,向中间挤压提起轻轻放下。

  4、两手四指分别放在膝盖两侧,拇指横位从膝盖直线划向急脉穴。

  腹部排毒

  1、抹油:由上腹向下腹抹油。

  2、腹部做扇形。

  3、腹部顺时针菱形推拿。

  4、双手同一侧交替从卵巢推下向腰底部,然后在做另一侧。

  5、点按卵巢。

  6、腹部做扇形点有压膀胱。

  胳膊排毒

  1、抹油:由下向上涂由。

  2、双手在手臂大幅度打交叉。

  3、双手由下向上推至肩膀。

  4、两手分别在手腕两侧,拇指横位直线滑向肩部腋下淋巴点压。

  5、两手拇指在手背轻揉,在掌轻揉,点压虎口穴。

  6、手背部拉筋。

  7、一个一个手指打圈拉响。

  8、从掌根推向指尖点压实宣穴。

4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

  脾(spleen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贮存血液。胚胎时期可造血。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当脾功能亢进时可破坏大量血小板及血细胞。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约200毫升)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储存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均表示脾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脾肿大一般进行病因治疗,如有脾功能亢进或门静脉高压所致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器官简介编辑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脾脏为腹膜内位器官,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胰尾、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 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 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育过程

  脾脏自间叶细胞发育而来,在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开始可见。

  血供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胰尾、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构造

  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不能过滤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生理功能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免疫器官淋巴组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临床

  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须紧急抢救。较小的破裂可以缝合修补,但很多时候难免要将脾切除。与肝不同,脾切除后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们明显的表现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脾大最多见的疾病还是肝硬化、肝癌。

  肿大

  正常脾脏一般不能触及(除极少数由于移位或下垂外),如在左肋缘下们及者,均表示脾脏肿大。

  临床上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中、高3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3厘米者为轻度肿大;自3厘米至脐水平线者,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肿大。

  轻度脾肿 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恶急性细菌性内心膜炎、败血症和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和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高度脾肿大且表现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等,表面有结节者则需考虑淋巴肉瘤。

  中度以上脾肿大,其形态呈舌形,位置表浅,突出于左肋缘下,并伸向有髂窝部,于其前内缘可能有1—2个切迹。脾肿大的这一特点可与其他腹部包块相鉴别。表现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等,在脾周围炎或脾梗塞时,由于脾包膜发生病变,常有纤维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脏触诊时有明显压痛,且有摩擦感。

  就地域而言,长江中下游两岸和江南地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该区内的脾脏显著肿大者,大多由血吸虫病引起。在长江以北,过去有黑热病流行,目前消灭,但对老年人显著的脾肿大,仍应考虑黑热病所致。

  各种感染所引起的脾肿大,常有特征性热型,如波状热、回归热、疟疾等。伤寒除特殊热型外,还伴相对缓脉;急性血吸虫病常有畏寒、发热、多呈间歇热或弛张热;急性白血病常有高热、贫血与明显出血倾向;淋巴网状细胞瘤常有不规则、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伴淋巴结与肝、脾肿大。

  脾肿大伴淤斑淤点,常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慢性肝病患者可伴有蜘蛛痣。

  脾肿大伴黄疸,应考虑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若无贫血,脾脏仅轻度肿大,则可能为病毒性肝炎。

  充血性脾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次是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皆有脾肿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脾肿大尤为显著,可平脐,甚至伸入盆腔,质地坚硬。

  肿瘤

  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发病率低,国内外文献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肿瘤本身组织成分来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良恶性质混杂,并常有多种来源致病因素交杂,本病早期又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易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易被临床医生忽略,随着各项诊断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于脾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切除

  脾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终身增加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败血病和脑膜炎。婴幼儿脾切除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当然,完全恢复如常人不太可能。

  脾脏排毒法

  1. 吃酸助脾脏排毒。例如乌梅、醋,这是用来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体外。同时酸味食物还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 按压脾脏排毒要穴。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该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脚交替做。

  3. 饭后走一走。运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更好。

  排毒时间

  餐后是最容易产生毒素的时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时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会积累很多。除了饭后走一走,因为甘味健脾,还可以在吃完饭1小时吃1个水果,帮助健脾、排毒。

  3结构组成编辑

  脾的血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trabecularartery)。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中央动脉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脾损伤故称笔毛微动脉(penicillararteriole)。

  笔毛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①髓微动脉(pulparteriole),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②鞘毛细毛管(sheathedcapillary),内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人不发达;③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末端的大部扩大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血窦。血窦汇入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pulpvenule),髓微静脉汇入小梁内的小梁静脉(trabecularvein),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继而在门部汇集成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脾内大部分血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至1小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

  脾的神经分布近十数年对免疫系统各器官内的神经分布有突破性进展,发现淋巴组织内有许多神经末梢,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从而改变了过去认为神经不直接调节游离细胞的概念。脾神经入脾门后,其分支除分布于血管及小梁平滑肌以外,还有许多神经末梢进入脾实质分布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红髓的脾索内较少见,淋巴小结内则无。电镜下见到,有的神经末鞘与淋巴细胞之间的间隙仅6nm宽,未见突触形成。说明神经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5有效治疗淋巴癌的三种方法

  有效治疗淋巴癌的三种方法

  1、中医药治疗

  淋巴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这点比较符合中医治疗肿瘤的思想。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属于整体治疗,其治疗思想为“抑扶平衡”疗法,解释为:使用中医扶正类药物提高自身免疫力,辅以抗击肿瘤的药物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延迟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2、放射治疗

  (1)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

  非霍奇金淋巴癌对放疗也敏感,但复发率高。非霍奇金淋巴癌的原发病灶如在扁桃体、鼻咽部或原发于骨骼的组织细胞型,局部放疗后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长期缓解。

  (2) 霍奇金淋巴瘤

  放疗效果较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为佳,治疗时重要器官给予保护,皮肤反应轻,可出现骨髓抑制。这也是治疗淋巴癌的方法之一。

  3、手术治疗

  在结内淋巴癌患者,手术主要用于活检行病理或用于分期性部腹探查术。对于原发于脑、脊髓、眼眶、唾液腺、甲状腺、肺、肝、脾等处的结外淋巴癌常先作手术切除,再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原发于肾脏、膀胱、睾丸、卵巢、子宫、皮肤、乳腺等处的淋巴癌宜早期手术切除,术后再辅以化疗或放疗。这些都是治疗淋巴癌的方法。

  淋巴癌的症状

  1、发热

  淋巴癌的症状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暖。也可间歇低热,也可间隙热,后者约见于1/6霍奇金病患者早期发暖者霍奇金病约占30%~50%,但非霍奇金淋能上能下瘤一般在病变较广泛时才发热。暖退时大汗淋淳可为本病特征。一个月内如果出现两次以上发烧、出汗、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而且发烧时测体温多在38℃以上,首先就应考虑排查淋巴瘤。

  2、皮肤瘙痒

  这是早期淋巴癌的症状中较特异的表现。是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局灶性瘙痒发生于病变部淋巴引流的区域,全身瘙痒大多发生于纵隔或腹部有病变的病例。

  部分癌肿切除了,瘙痒即消失;当肿瘤复发前瘙痒又会出现。可以说瘙痒的出现也是肿瘤复发的信号。

  3、酒精性疼痛

  有部分霍奇金病患者在饮酒后,在病变局部的淋巴结或骨骼发生疼痛,其症状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如果发生在股骨头位置疼痛,有可能误诊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出现腰部麻木、酸疼症状,疼痛可能为剧烈也可能是隐隐作痛,这些是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刺激神经,患者便可以感觉到腰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