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中医科 >中医内科

胃阴虚食疗方法有哪些

胃阴虚是人们体质相对较差的症状表现,如果有胃阴虚的症状的话,一定要注意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做好相关的饮食调理,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和冰冷的食物,不然很容易导致肠胃的不适的,那么胃阴虚食疗方法有哪些呢?要注意适当的进补,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

目录 阴虚体质按摩哪里 夏天阴虚内热体质如何调理 胃阴虚食疗方法有哪些 阴虚艾灸什么穴位 阴虚体质分类

1阴虚体质按摩哪里

  1、揉二马

  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2、擦涌泉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100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3、运内劳宫

  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4、历兑穴

  这个穴位很痛,用力度稍轻一点,左右两穴各坚持按了60下。每天早晚左右都做,两穴各点按了60下,一般的两天就好了。历兑穴是胃经的井穴,历兑穴部位在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具体说就是第二趾外侧沿趾甲的外侧缘和根部的垂直线交叉点处。按摩这个穴能治疗阴虚火旺。这个穴善能引口唇的邪热下行,口唇类的炎症和疾患,点按这个穴位会有奇效。

2夏天阴虚内热体质如何调理

  1、燕窝

  性平,味甘,有补气阴的功用,尤其能益肺阴,为清补佳品。凡阴虚体质,尤其是肺阴虚者,如肺结核病、支气管扩张、肺痿、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最宜食之。清代医家张璐说它能“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吴仪洛说:“燕窝大养肺阴,补而能清。”《本草再新》中也有“大补元气,润肺滋阴”的记载。

  2、枸杞子

  性平,味甘,有滋阴益寿之功,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结核病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食之更佳。

  3、银耳

  性平,味甘淡,有滋阴养胃、生津润燥的作用。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银耳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民间最常用的清补食品,尤其是对肺阴虚和胃阴虚者,最为适宜。

3胃阴虚食疗方法有哪些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

  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调理虚弱病症体质,增强体力,活血,抵抗寒冷,这是冬令进补的原因。但每个人本身的体质并不一样,而且现代人营养丰富,所以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补,进补的方式也应该根据各人的情况不一样而有所调整。如果你平时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口臭,或者你是高血压的患者,那么进补性热的食物如同火上浇油,应该适可而止。

4阴虚艾灸什么穴位

  在中医体质学上,身体缺水的人,被称为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最大的特点是体形瘦,胖子不多,阴虚就是机体内水不够了,水不够了就干了,就燥了,燥了就容易起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少了,自然就嘴唇干,皮肤干,大便干。口干、唇干、皮肤干、口渴等都是水不够了,所以阴虚了火旺,干巴巴的,缺乏滋润。现代女人,对“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大加推崇,所以现在女人阴虚的不少。

  疾病倾向: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

  艾灸取穴:大椎,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穴。

5阴虚体质分类

  胃阴虚

  胃阴虚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功能所表现的症状。主要表现有: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红绛,脉细数。胃阴虚亏,津液化源不足,则易口渴、咽喉干燥,容易积食、不消化,虽饿不欲食,食后胸膈不适。胃津液缺乏,则和降功能失调,会出现吞咽不利、干呕呃逆、大小便不利等症状。

  肝阴虚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是指由于肝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引起的虚热内扰现象。主要症状有:舌干红,脉弦细数。肝阴不足,虚阳上亢,易出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眼睛凹陷、黑眼圈、面部易生斑、皮肤干燥、头皮瘙痒有皮屑、胁肋隐隐灼痛、情志不舒、火气盛、易肢麻手颤、手足有轻微的抽动等症状。虚热内生就会出现津液干少、潮热盗汗的现象。

  肾阴虚

  肾阴虚是指由于肾阴亏损、滋养功能失调引起的虚热内生的现象。主要症状有:舌红少津少苔,脉弱无力或细弱快速。肾阴不足,脑髓空虚,骨髓失养,所以出现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头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