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在宝宝不拉便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千万不能因为不拉便便就给宝宝喂食轻微的泻药,这回让宝宝拉希不止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食物的疗法,来帮助宝宝顺利排出便便,新生儿2天没拉屎是怎么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家长警惕小婴儿也会焦虑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即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2-3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上托儿所与父母分离是必然地,也是暂时地,因而焦虑情绪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性分离是比较容易的。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笔者接诊过许多这样的患儿,一个7个月的婴儿被妈妈训斥了几句,就几天不吃奶、不找妈妈;1岁半的小女孩,在半年内换了3个保姆,使孩子整日郁郁寡欢,经常夜间睡眠不安,不停地咬手指甲;一个原来十分乖巧听话的2岁多的小男孩,自从送到托儿所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后就无故发脾气、摔东西、经常哭闹;一个3岁的孩子,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只因小姨生了个小宝宝,全家人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新出生的孩子身上,她就表现得焦虑不安,任性哭闹,不许妈妈去抱小表弟。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2新生儿2天没拉屎是怎么了
新生儿时有会没打大便的时候,尤其是处于母乳期的宝宝是很少拉大便的,母乳本身都是宝宝可以消化的,所以不会有很多排泄物,所以看到很少排便的情况不用担心,但是已经断乳的宝宝两天没拉大便,要警惕起来宝宝可能生病了,下面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宝宝长期不拉便便的时候,顺利排出便便。
很多妈妈说建议使用蜂蜜排便但是
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1岁以下的宝宝肠胃比较娇嫩,不易消化,可能会引起肉毒杆菌的中毒,其症状表现为为便秘、头颈部肌肉软弱、吮乳无力、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全身肌张力减退等,一般建议1周岁以上宝宝食用.
不 拉屎一般的处理方法有:
1)一定要让宝宝多喝水,同时可以在奶粉或是水中加入奶伴侣,每天1包。
2)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妈妈也要多喝水。
3)做腹部顺时针按摩,每天两次,每次5—10分钟。养成宝宝每天大便的习惯。
4)如多天未解,可用小儿开塞露或是肥皂条。但不要长期使用。
5)宝宝大些要多吃水果,蔬菜。 每次吃奶的速度不可过快,奶粉可以充稀点。
在宝宝喝母乳可以不用喝水,但是喝奶粉一定要两餐之间喝水的。绿色的便便是因为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少于10-12个小时,问题不大,也别担心,再观察几天看看。这么小的宝宝可以去看医生,不过最好不要吃药,药物的毒素主要通过肝肾排出的,宝宝的肝肾还没有发育好。
3宝宝哭闹唱歌哄更有效
研究表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婴儿是否具备被音乐感染的情感能力,研究人员对30名健康婴儿做了6-9个月的调研,分成两项实验。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模仿婴儿牙牙学语的口气或成人腔调对婴儿说话,播放婴儿学话或成人讲话的音频,或播放他从没听过的歌曲。结果显示,当听到歌曲时,婴儿们可保持安静约9分钟,当他们听大人说话时(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口气还是成人腔调),保持安静的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
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婴儿听妈妈用母语唱歌,他们保持安静的时间为6分钟。研究人员表示,婴儿听外语歌比听母语歌安静的时间更长,这表明是歌曲自身的旋律节奏吸引了他们,而非单词语句。研究表明,婴儿确实有被音乐感染的情感能力,因此,当宝宝哭闹不休时,不妨尝试给他唱唱儿歌。
4孩子枕秃是怎么回事
造成孩子枕秃的原因很多,如果枕头比较粗糙或太硬,小孩子又常常躺在上面,一旦出汗发痒时,小家伙就会用左右摇头的动作来止痒,时间长了,枕部的头发就可能被磨掉,出现枕秃。
这样的枕秃无需治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如果孩子有枕秃现象,同时伴有睡眠不好、出汗等症状,又没有按规则补钙,这时就要考虑可能是缺钙了。
平常我们所说的“缺钙”,实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很多人都认为缺钙可以引起婴儿患上佝偻病,然而佝偻病的真正原因是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以及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从而影响骨骼发育。因此,正常足月儿应在出生后2-4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并且应该持续到2至2岁半。幼儿在2岁后户外活动增加,饮食种类逐渐多样化,这时就不需要补充VD了,但是,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要求在2-3小时以上,达不到的应该继续少量补充VD。
如果发现孩子有枕秃等缺钙表现,体检时可以告诉儿科大夫孩子的吃奶量,让医生帮助算出钙剂用量,科学地进行补充。
有些宝宝检查血钙为正常,家长就以为不缺钙,这是不准确的。血钙只代表血液中钙的含量,人体内98%的钙都贮存在骨骼和牙齿中,血液中的钙还不到全身总量的2%。在一般情况下,血钙浓度并不能敏感地反映人体是否缺钙,也就是说血钙正常的人也会有缺钙的症状存在。
“骨碱性磷酸酶”检测是目前被认为诊断小儿佝偻病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一般的大医院都可以做这项检查。
5儿童牛奶什么时候喝最好
儿童牛奶什么时候喝最好
宝宝就要一直喝配方奶粉吗?并不是这样!孩子从出生六个月后萌出乳牙,两到三年内出齐,这时候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咀嚼能力;但是宝宝的食道短而狭窄,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能力比成人差,但小肠的吸收功能要比大人强。所以只要给孩子做软烂易消化的饭菜,孩子就可以借助食物获得营养。从六个月添加辅食到孩子两岁已经能吃很多种食物,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天然食物给孩子补充营养,逐渐给孩子断配方奶粉后添加儿童牛奶。
家长想给宝宝直接把奶粉换成儿童牛奶,有的宝宝就是不配合,这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断奶粉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家长不要太着急,要给孩子一个接受的过程,不能用强迫的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抗拒,可以上午喝儿童奶,晚上喝奶粉,慢慢让宝宝适应。此外,交替的过程中,宝宝的饭菜一定要单独做,菜要切得细,饭要软烂,口味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营养全面以弥补牛奶中的不足。
而对于3-6岁学龄前的孩子,每天饮奶300-600ml的饮奶量较为合适,可以保证钙的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并有助于均衡全面的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