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肛肠科

有便血的情况该如何治疗

肛门便血,就是大便的时候,会出现有血从肛门流出,根据血的颜色,来判断便血的原因。进而确定病症,做出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必要的时候,去大医院做一下详细的检查,因为病因不只是肛门周围的病,有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病症引起的肛门便血。肛门便血怎样治疗,首先确诊病因是什么,确诊病症,千万不能粗心大意,误断病情,以免影响最佳治疗时期。有便血的情况该如何治疗?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便血诊断鉴别 有便血的情况该如何治疗 便血如何预防 便血患者可从饮食入手 便血的症状表现

1便血诊断鉴别

  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 ,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便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便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鉴别诊断

  1.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出血甚为多见。

  (2)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肛门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血灶。

  2.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痢疾杆菌),但慢性期大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仅15%~30%。

  (3)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多较表浅,且边缘常不整齐。

  3.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成堆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如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确诊价值。

  (3)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但水肿不显著,溃疡一般较深,常为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病变可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位。

  4.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带血。

  (2)常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

  (4)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有粟粒样黄色结节,有时还可见到溃疡或息肉等,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有血吸虫卵。

  5.溃疡性结肠炎

  (1)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呈反复发作,缓解过程,迁延不愈,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常伴有里急后重,本病常最早侵犯直肠与乙状结肠,尔后病变可向上逐步漫延,直达回盲部;少数患者其病变可从右半结肠开始,再逐渐向左半结肠蔓延,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可为血水样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但粪便多次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病变活动期,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小溃疡,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黏膜活检,病理如发现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及发现隐窝脓肿,对诊断有帮助,慢性期者肠道有时可发现炎性息肉,病程长者肠壁有增厚表现。

  (4)X线钡剂灌肠对诊断也有帮助,可见到黏膜皱襞消失,结肠袋消失等表现。

  (5)抗菌治疗效果差,而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缓解病情。

  6.肠套叠

  (1)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腹部有时可触及套叠的包块。

  (2)X线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7.直肠癌

  (1)是常见的癌肿之一,凡35岁以上的患者,患有慢性腹泻或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样便,伴有里急后重,经一般抗炎等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2)直肠指检可发现病灶,对诊断甚有帮助,直肠癌多表现为肠壁上有不规则,质硬的肿块,具有压痛,肿块表面常凹凸不平;指套上常带有黏液,脓血,绝大多数的直肠癌可被指检所发现。

  (3)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癌肿的形状,范围,结合活检可明确组织学诊断。

  8.结肠癌

  (1)中年以上患者,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粪便伴有黏液脓血时应疑及结肠癌的可能,少数患者可仅表现为固定性的腹部疼痛。

  (2)右半结肠癌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有脓细胞,红细胞,或者隐血试验呈阳性;左半结肠癌多为大便变细或发生便秘的表现,同时大便也可伴有黏液或脓血,少数患者发生肠梗阻症状。

  (3)部分病例可扪及腹部固定性包块,且有压痛。

  (4)晚期病例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5)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癌肿部位,大小及病变范围,结合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6)X线钡剂灌肠对诊断也甚有帮助,尤其是对因癌肿浸润而致肠腔狭窄的诊断更较结肠镜检查优越。

  9.直肠,结肠息肉

  (1)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

  (2)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息肉时,表现为大便外附有新鲜血液,血液与粪便不相混为其特点,如果是右半结肠息肉,则血液可与大便相混,但当出血量大时,血液可为暗红色,出血量较小时可呈黑便样表现。

  (3)少数患者有家族史。

  (4)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对诊断有帮助。

  (5)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的部位,形状与数量,并可行活检,以确定息肉的病理类型。

2有便血的情况该如何治疗

  便血久拖不治

  肛门“肉球”会“逆袭”

  临床上肛肠病的发现并没有难度,多数患者通常是在如厕时发现,肛肠病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瘙痒等症状。患者第一反应会想到是上火,直到通过调理饮食,便血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便血量还有所增加,这才引起警觉。选择用药物控制便血,是多数患者初期治疗肛肠病的方式,发现药物起不到作用时,才意识到应该上医院治疗。因肛门肿物脱出而就诊的患者占六成,此类患者病情程度都在中度及以上,多数都因前期便血未引起重视所致。

  在肛门肿物脱出症状中,有部分原因为痔核脱出肛门外,患者稍不重视卫生,就容易导致痔核嵌顿、坏死、感染,甚至引起肛裂、肛窦炎等并发症。另外,痔核脱出肛门外,当患者排便时,痔核会反复受到粪便细菌的刺激,难以保证肛门的清洁,从而衍生更多其它的并发症。

  肛门症状有变

  当心直肠恶变“告急”

  由于肛肠疾病的病灶处于隐私部位,患者往往习惯久拖不治,实际上只会越拖越严重。另外,患者“自治”更是容易耽误病情,由于在病情初期用药可能会对病情有轻微作用,很多患者会因此放松警惕,给疾病可趁之机,肠息肉、肛瘘、肛乳头瘤等这些疾病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出现恶变。

  症状变化是判断病情程度的重要依据,无论是痔疮、肠息肉、直肠脱垂,还是肛乳头瘤,一旦肉样组织掉出来,病情中后期则会出现脱出症状,这也是病情“黑脸”的典型表现。近年来,直肠恶变发病率逐渐攀升,便血作为直肠恶变的早期症状,是祸害患者最主要的原因,但患者多将便血作为痔疮和上火的症状,待发现时已至中晚期,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乐观。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便血,首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确诊病情,最好在病症初期就诊,如便血与肛门肿物脱出症状都存在,则应引起重视,切忌拖延或盲目乱。

3便血如何预防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4便血患者可从饮食入手

  1.取鲜荷蒂(即荷叶中心部分)去茎5个。将其洗净,煎碎,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取汤,酌加冰糖少许,温饮,每日2--3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便血。

  2.用花椒若干,冬瓜皮少量。将花椒炒黄,与冬瓜皮共研末,每服1--2克,每日3次。本方对便血有效。

  3.取人参、三七各3克,云南白药0.5克。前两味研为细末,同云南白药同服,每日服3次。本方适用于便血量多者。

  4.用豆腐渣、红糖各适量,食油少许。用热油将豆腐渣翻炒至焦脆,晾干,研末。每服10克,每日2次,用红糖水送下。本方适用于长期便血,久治不愈者。

  5.取苍术15克,熟地12克,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服,1日l剂,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腹中隐痛之便血者。

  6.用槐花15克,神曲30克,白酒50克。前两味加入白酒炒黑,然后水煎,每日服2次。本方适用于便血量多者。

  7.取早莲草6克。焙干研末,米汤送服。本方适用于先便血后大便者。

  8.用黄芩炭、旱莲草各5克。共研细末,开水送服。本方适用于便血鲜红者。

  9.取西瓜籽100克。加水煎汤,每次饮1碗。本方清热降火,适用于便血。

  10.用金针菜50克,木耳15克,头发灰10克。将前两味加水两碗,煮至一碗,冲人头发灰于碗内,食菜饮汤。

5便血的症状表现

  一、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二、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三、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四、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五、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六、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

  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