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贫血

重度缺铁症贫血应该如何补铁

当人的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值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贫血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出现缺铁性贫血,如果在医院检查出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话,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补充铁剂,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补铁?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录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重度缺铁症贫血应该如何补铁 宝宝贫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

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摄入不足:生长发育时期的婴幼儿、青少年和生育年龄的妇女由于生长快、维持血容量及循环血红蛋白量,死亡红细胞释放的铁相对不足,容易出现相对铁的不足。这些人对食物铁具有较突出的依赖性,因此有偏食习惯者更容易出现铁的摄人不足。

  (2)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铁的吸收减少。

  (3)慢性失血:尤以消化道失血及月经过多为常见,是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前妇女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溃疡病、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食管裂孔疝、胃炎、胃癌、肠癌、痔疮、钩虫病、慢性咯血及子宫肌瘤等,均可导致缺铁。

  (4)妊娠和哺乳:妊娠时由于血容量的增加、胎儿发育需要及分娩时失血等原因,缺铁几乎不可避免。

  (5)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心瓣膜修补术等,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铁随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从尿中排出,容易缺铁。

2重度缺铁症贫血应该如何补铁

  轻度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在90克/升以上)而胃肠吸收功能良好者,注意食物调整即可纠正贫血。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品,包括瘦肉、蛋黄、猪肝、发菜、海带、紫菜、黑木耳、菠菜、芹菜等。一般地说,动物性食物含铁量较高,并且容易吸收。

  中度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在60克/升以上),胃肠功能正常,病人临床症状不重的,可去药店购买非处方药铁剂进行自我药疗。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铁剂有速力菲(琥珀酸亚铁)和福乃得(硫酸亚铁控释片,含维生素C、B)等。

  重度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小于60克/升)病人,或者虽然贫血不是很严重,但病人有胃肠道吸收障碍,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口服铁剂不能纠正贫血,或者病人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如病人已经合并贫血性心脏病,或者近期内需要手术者,应该进行注射补铁。目前常用的注射用铁剂为右旋糖苷铁。

  口服上述任何一种铁剂后5天,红细胞数会增加,1周后血红蛋白开始回升,约1个月后接近正常。如果铁剂治疗后3周无良好反应,应去医院检查原有诊断是否正确,病因是否去除,口服铁剂有无障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贫血。

3宝宝贫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对宝宝的身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铁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宝宝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2、缺铁使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好,使宝宝消化能力减弱。

  3、贫血可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宝宝稍一运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不适。

  4、贫血使宝宝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肌肉软弱无力。

  贫血对宝宝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如下

  1、影响宝宝智力。研究表明,宝宝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一半,而成人大脑的耗氧量只占全身耗氧量的五分之一。宝宝贫血使摄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宝宝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都会受到影响。

  2、影响宝宝情绪。由于缺氧,脑细胞代谢异常,宝宝经常表现为爱发脾气,爱哭烦燥不安。

  3、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体弱多病的宝宝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引起性格孤僻、自卑。

4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

  1、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特殊表现 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非贫血症状 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2、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5缺铁性贫血的检查

  1、血象 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红细胞指数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红细胞宽度分布(RDW)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意义很难定,正常为(13.4±1.2)%,缺铁性贫血为16.3%(或>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 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患的贫血相鉴别时,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3、生化检查

  (1)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

  64.44μmol/L(360μ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

  (2)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4)红细胞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如<6.5μ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血清铁<10.7mmol/L,总铁结合力>64.44m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14m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尚需进行:多次大便潜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查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