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爬行,多数时候有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令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像孩子走路踮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原因吧。
目录
1宝宝学走路时的特点
孩子在刚刚学步的时候,对自己的运动控制能力很差。他只能朝一个方向走,不能转弯,一旦加快了步子,就不能停下来。到了19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仅可以向前走动,也可以倒退。可能有的孩子还学会了跑。会跑的孩子同时也会跳。到了2周岁时,跑的时候能够转向和转身,可以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回过头来看东西。孩子可以在快跑中停下来,不会跌倒,可以弯腰拾起东西,而不用坐下来。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可以踢球,但踢的动作不太好,因为孩子现在还不能用—条腿站稳。
孩子自然地要做一些奔跑活动,而且跑得很多,所以在户外时,一定要多照顾孩子。孩子不懂交通规则,所以一定要拉住孩子的手或是用婴儿带牵着孩子。
2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面的弯度即可。高鞋帮可以帮助宝宝的脚腕,帮他掌握平衡,适合学部阶段的宝宝。另外,鞋的尺码一定要适合宝宝。让宝宝双脚平稳站立,帮他画个脚丫印。买鞋时选一双比这个脚丫印大1厘米的鞋,还要注意鞋子前脚掌处的宽度,最好买稍宽松一些的鞋。学步阶段宝宝脚丫长得快,最好1~2个月为宝宝测量一下脚长,并更换尺码不合适的学步鞋。
以上就是有关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的介绍,希望对家长的认识有帮助。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出现踮脚是很正常的情况,只要家长及时进行纠正,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行走,都可以让孩子这种毛病改过来的,家长完全不用担心。
3宝宝学走路4种错误姿势
①宝宝走路像螃蟹一样
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孩子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②宝宝走路像个鸭子
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孩子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孩子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孩子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如果你觉得孩子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
③宝宝走路像西部牛仔
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
④夹着大腿走路双腿呈现x型
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孩子中较为常见。
4你的走路方式正确吗
错误一:姿势不良
竞走教练指出很多走路的人受伤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们走的不够直。
而人们走路最容易犯的姿势错误包括两种,低头或者头抬得过高导致身体后仰。这两种姿势都可能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让背部下方肌肉受到过大压力,从而可能拉伤和疼痛。
纠正方式
眼睛不要向上或者向下看,要目视前方,脖子与身体保持在同一条线上,要多留意自己的走姿,以便及时的纠正动作。
错误二、身体太松垮
甩手幅度过大,脚步太大,落地跺脚,这些都是常见的走路中身体松垮的现象。违背常规走路的人,不但会影响速度,而且可能引发胫部发炎和酸痛。
5不同走路相看人的性格特点
1.观望型
行走迟钝,左观右望,闪闪缩缩,仿佛做了亏心事。这种人胸无大志,贪小便宜,不善交朋友,喜欢独居生活,工作效率很低。
2.作态型
走路如随风杨柳,左摇右摆,前顾后顾。这种人好装腔作势,做事不肯负责,气量狭隘奸诈,善于谄媚。
3.吊脚型
走路轻佻,步伐不稳健,这类人心思比较多,知人但不善用,有利所图的事情才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