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普外科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经过治疗会变小吗

许多疾病的出现都让我们觉得困扰并且无所适从,胆囊息肉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胆囊息肉是一种症状并不明显的疾病,所以会非常容易直接被忽视掉,等到大家认识到的时候,胆囊息肉的去除会显得比较困难与顽固,因此我们需要一定的治疗,那么胆囊息肉经过治疗会变小吗?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胆囊息肉术后饮食护理注意事项包括哪些 胆囊息肉经过治疗会变小吗 胆囊息肉的症状主要是什么 胆囊息肉诊断鉴别 胆囊息肉的检查

1胆囊息肉术后饮食护理注意事项包括哪些

  胆囊息肉患者做手术的目的就是将病变的胆囊切除,这时候机体便会失去胆囊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脂肪的消化功能没有以前强了。如果没有浓缩的胆汁进入小肠的话,小肠内的胆汁酸的浓度就会降低,胆盐的含量就会比正常人减少一半,这时候人体的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患者在术后饮食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术后少吃或者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胆囊息肉患者在做完手术以后还处于恢复期,这段时间是不能吃过于油腻的食物的,因为如果患者摄入的脂肪过多的话,是消化不掉的,影响到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至少要经过2-3个月才会恢复正常,大家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一次吃得不宜太饱。

  2、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适合吃的食物

  患者在术后最好吃半流质食物,这样也不用咀嚼,吃了之后也容易消化,常见的半流质食物有面条、豆腐、蛋清、低脂瘦肉等等。烹调食物的方法应当以炖、蒸、煮的方法为宜。

2胆囊息肉经过治疗会变小吗

  胆囊息肉除非引起胆囊炎,否则临床可无表现。手术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方式除传统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及小切口胆囊切除,以及保胆取息肉术。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点。国内外经验总结手术适应症为胆囊与周围无严重粘连且无其他禁忌症。

  Ⅰ.粘连不重的术前依据是:B超胆囊壁不厚、光滑,口服胆囊造影剂显影,并具有浓缩功能。

  Ⅱ.合并有以下症状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①不宜全身麻醉者;②有黄疸或严重黄疸病史者;③有胆管内结石者;④有出血倾向者;⑤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者;⑥有上腹部手术史者;⑦合并妊娠者;⑧过度肥胖者。

  (2)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可避免大切口术式诸多弊端,效果明显。小切口术式应用范围广,对腹壁较薄者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引流是可行的,且具有术后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所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不高的优点。

  (3)保胆息肉摘除术: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有很多患者害怕在治疗胆囊息肉的时候,把胆囊切除,其实现在有很多治疗的方法,大部分治疗的方法还是比较先进的,能够尽可能的保留胆囊。只是这就要求患者能够尽早的发现病情,病情轻的时候,治疗的效果更好,而且恢复的也快。

3胆囊息肉的症状主要是什么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患有本病。并且在检查中,3毫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很难被发现,所以很容易被漏诊。在此建议大家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如果身体出现什么异样以便能尽早进行治疗。

  2、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胆囊息肉并发胆囊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胆囊息肉患者并无症状,只有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息肉隐匿性强,常给人们造成不痛不痒、身无百病的假象。正是由于胆囊息肉早期毫无症状的表现,容易使患者忽视它的存在,而延误治疗。当胆囊息肉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

4胆囊息肉诊断鉴别

  诊断

  PLG往往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最主要的手段仍是B超检查,ct或核磁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或鉴别胆囊癌。

  鉴别诊断

  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如胆固醇性息肉血流为直线状,<20cm/s,而胆囊癌内血流多呈树枝状,流速>20cm/s,RI越小越倾向于恶性,但对于早期胆囊癌肿块过小者(<3mm)有时并不敏感,此外还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重要关系。

  2.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胆囊癌在胆汁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64%,而在病变胆囊壁的阳性率为91%,因此,强调要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地穿刺病变壁组织,还有学者在胆囊穿刺时抽取胆汁行癌胚抗原(CEA)浓度测定,并与单纯胆囊结石相比,其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5胆囊息肉的检查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

  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

  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