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背部,长了许许多多颗粒,其实这可能是背部长湿疹问题造成, 有的时候严重的搔痒感,深深的折磨着患者,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会容易引起湿疹,这样才能够提醒自己在平时生活当中,注重各种预防和保健,减少湿疹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在饮食上,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背部湿疹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录
1背部湿疹症状表现有哪些
一、湿疹:背部湿疹的症状就是背上出现了一块或多块湿疹,但是背上出现了湿疹不一定是湿疹。
二、湿疹的颜色:背部湿疹刚发病时,背上的湿疹成浅白色,随着湿疹病程的发展,湿疹会变成纯白色、乳白色。
三、湿疹大小形状:背部的湿疹多为指甲或钱币大小,近似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也有起病时为点状减色斑,境界多明显。
四、湿疹数目:背部湿疹刚发病时背上的湿疹数目较少,一般只有一片或两片,如果背部的湿疹得不到治疗。那么,湿疹的数目会逐渐的增多。
2背部湿疹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① 胎热证
证候婴儿期,皮疹常在两颊发生红斑,针尖大小密集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处,渗液干涸则结橘黄色痂皮,痂剥脱后又显露出潮红的糜烂面。舌质红,苔少,指纹紫色。
治法清心导赤护阴止痒。
方药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减。
② 湿热证
证候儿童期,皮疹以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为多见,部分融合成片,轻度浸润,并多集中在肘窝、腘窝等部位。自觉痒重,搔破渗血或渗液。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止痒。
方药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血燥证
证候成人期,皮疹主要发生在肘、膝、颈等处,肥厚而呈苔藓样变,境界不清楚,搔抓或摩擦刺激后则有少量渗出或血痂,干燥,甚则干裂不适,夜间尤重。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除湿,润燥止痒。
方药方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⑵针灸治疗
宜选用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位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湿疹患者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1.忌热水烫:有的病人因痒得难受就用热水烫,结果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红肿加重,病变区渗液增加,病情更重。
2.忌肥皂洗:皮炎湿疹患者最怕各种刺激,肥皂,特别是碱性强的肥皂对皮肤也是一种化学刺激,会使皮肤病变加重。
3.忌乱用药:皮炎湿疹疗程长,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病人往往乱用药物,滥用药物,以求一时痛快,其结果事与愿违,病情未能减轻,甚至加重。
4.忌抓痒:抓痒使皮肤不断遭到刺激,会越抓越痒,其结果会使皮肤病变区更加增厚粗糙和苔癣化,抓破皮肤又会引发感染。这也是湿疹患者应注意的一些细节!
5.忌刺激性食物:像酒、浓茶、辣椒、咖啡等会使瘙痒加重,应忌之。鱼,虾等食品会使湿疹加重,也应避免食用。
4湿疹如何预防
湿疹日常预防
1、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尽量避免搔抓,开水烫洗,肥皂擦洗,饮酒及辛辣食物等,以免加重湿疹的病情。
2、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3、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健康教育
本病好发于夏季,有过敏体质的多发,婴幼儿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1.去除病因
(1)尽管湿疹的病因不易明确,但我们仍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必要的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并加以去除。
(2)有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详见病因中的致敏物)以外,还应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2.早诊断,早治疗
根据临床瘙痒剧烈,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好发四肢屈侧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诊断,对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应早期治疗,由于早期湿疹大多属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因此外用药治疗应循序相应的原则。
湿疹特别是慢性者,大都通过经年累月的治疗未获痊愈,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实,湿疹不是“不治之症”,由于此病发病原因极为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患者应该与医生合作,建立治愈信心,尽可能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药不当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鱼,虾,蟹或浓茶,咖啡,酒类,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肤清洁及润泽,这些都可减少湿疹的复发,达到治愈的目的。
5湿疹的诊断鉴别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 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 湿疹,汗疱疹易与手足癣相混淆,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脱屑,当蔓延至手,足背出现边缘清楚的损害时有很大诊断价值,真菌检查阳性时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应与急性湿疹鉴别。
2.神经性皮炎 应与慢性湿疹鉴别。
3.脂溢性皮炎 经过中可有湿疹样改变,但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窝,阴部等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常先自头部开始发病,向下蔓延,损害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或鲜红色斑,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