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呼吸内科

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

喜欢研究中医名词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风寒暑湿燥火,也应该对这个名词有所了解,下面我就来分别解释一下这几个字的含义,这六种致病因素,哪一种引起的自身生病都会让我们痛苦不堪,俗话说得好,知自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这几个名词,避免自己生病才能健康生活。那么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呢?下面告诉大家。

目录 风寒感冒几大食疗偏方 外感风寒食疗偏方 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 风寒感冒了艾灸什么穴位 风寒感冒要注意什么

1风寒感冒几大食疗偏方

  第一:生姜红糖茶

  材料:生姜、红糖

  做法:将两种材料准备好之后用开水进行冲泡,然后代替茶水进行饮用。

  功效:具有很好的驱散风寒的作用,非常适合风寒感冒的患者服用。

  第二:葱白粥

  材料:葱白、生姜、糯米、食醋

  做法:将生姜捣烂,糯米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熬粥;等到粥熬好之后加入捣烂的生姜、葱白还有米醋,搅拌均匀之后就可以服用了。

  功效:能够很好的驱散风寒,还能够促进风寒感冒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远离疾病。身体健康的人群服用之后还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

  第三:葱醋粥

  材料:连根的葱白、大米、食醋

  做法:将葱白清洗干净,然后切段备用;将大米洗干净;将葱白放入锅中加入清水进行熬煮,水开之后加入大米进行熬粥;等到粥煮熟之后加入少量的食醋,搅拌均匀就完成了这道葱醋粥。

  功效:这道食谱建议每两天服用一剂,一天服用一两次,坚持服用两剂就可以了。具有很好的发汗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小孩出现风寒感冒的时候服用。

2外感风寒食疗偏方

  1、取紫苏叶、生姜和橘皮各6克,三者加水煎汁,加红糖即可服用。

  2、淡豆豉30克,葱白3根,加水煎服,出汗后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要注意避风。

  3、生姜6克,紫苏叶10克,加水煎服,要趁热的时候喝,出汗后能得到缓解。

  4、大葱白5根,切碎,新鲜生姜末10克,加水煎几分钟,趁热喝下去,白天一次,晚上睡前一次。

  5、生姜末6克,辣椒1个切碎,加水适量、加红糖,煮汁后再倒入一小杯食醋,喝下即可。

  6、红糖30克,生姜15克,加水煮20分钟,趁热喝下去,喝到微微出汗,效果最佳。

  7、醋2小杯,白胡椒末2克,用开水冲服即可。

3风寒暑湿燥火是什么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湿症口多不渴,摄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如临床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4风寒感冒了艾灸什么穴位

  1、艾灸大椎穴

  位置: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尤其适合外感风寒感冒、鼻塞、咳嗽。

  2、合谷穴

  即我们俗称的虎口。感冒时灸合谷对鼻塞流清涕特别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钟即可。

  3、艾灸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缓解头痛,具有清热疏风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

  4、风府穴

  取穴时,顺着后脑勺往下摸到凹陷处,这就是风府穴。风府穴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感冒灸之可解表散寒,缓解感冒引起的颈项强直。此穴有头发覆盖,所以艾条需稍远点。

5风寒感冒要注意什么

  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不要急于求成,一次灸过多穴位,灸过长时间。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每次可灸2、3个穴位,一个穴位灸10-20分钟。时间上有4种选择: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0天,停1周;切忌长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来才灸一次。

  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